劉芳??
摘 要:俗語說“懶人自有懶人福,懶人田里出好谷”這話自然是為懶人開脫,帶有片面性,但世界上確實存在能“出好谷”的懶人。然而,此“懶”非彼“懶”,這些懶人自有高明之處。他們與一味地死偷懶不同,他們是巧妙地偷懶,適時地偷懶,智慧地偷懶。我們教師亦是如此。一個在課堂教學中會“偷懶”的教師,才能以教師之懶助學生之勤,更好地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培養良好的英語學習行為習慣。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懶藝術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有很多美稱,“辛勤的園丁”就是其中一種。作為園丁“勤”是必要的,但是凡事過猶不及,太過勤勞就未必是好事。我曾養過幾棵多肉植物,可我太過于勤勞,水澆得太多,反而害死了他們。教學亦是如此。如果老師太過于勤勞,一手包辦所有的學習活動,實施滿堂灌,在此模式下教出來的學生必定是缺乏懷疑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只知道全盤接受老師傾倒給他們的知識,只會死記硬背,而不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自主學習,成為一臺被動接受知識的讀書機器。時間長了,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限制,遇到難題只會依賴老師告訴他們解題方法,而不會開動腦筋自己想辦法解決。學生被動學習還可能出現以下情況,剛開始上課時,學生可能還精神飽滿,可聽著聽著就開始走神,最后可能倒下一片。還有一種情形就是同樣一道題目,學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錯,是因為學生上課時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記到心里去,還是其他什么原因。在我看來,學生沒認真聽固然是一部分原因,而終極原因是跟老師的過分“勤”密切相關。遇到錯題,老師急于講授正確解決方法,而不是給學生一點時間獨立思考一下,結果就造成學生遇到難題就放棄不做,等老師公布答案,遇到錯題不思考重做,依賴老師講正確的解題方法,而不是真正理解題目,結果就出現同一題目一錯再錯的情況。長此以往,學生只會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哪來懷疑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呢?所以為人師者要學會“懶”的藝術,以巧妙的、適時的、充滿智慧的“懶”培育出獨立、自信、智慧的勤學生。
“懶”字背后隱藏著教師的“勤”。要做好一個“懶”教師是并不容易的。教師的“懶”是建立在課前課后“勤”的基礎上的。課前,教師要研究學情,研究透教材,認真備課。課后,要反思這節課的不足,總結經驗教訓,為下次的“懶”做鋪墊。結合課堂教學經驗,我總結出如下“懶藝術”。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要轉變觀念,以往“滿堂灌”的填鴨式教育已經過時,教師要與時俱進,適應素質教育的大潮流。在平時的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給他們展現自我的舞臺,適時地放手,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獨立地完成一些學習活動。過多地抓住不放,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就像展翅翱翔在高空的老鷹,如果沒有老鷹媽媽的適時放手,哪換得來鷹擊長空?老師適時用心地懶一懶,放手讓孩子們去做,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懶”之藝術一——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且對于語言類科目,只獲得“輸入”是遠遠不夠的,關鍵的是在不斷累積基礎上的反復“輸出”。可縱觀整個課堂,掌握這主體地位的基本上還是老師,所以老師要學會“讓”,讓出這主體地位,學會適時“偷懶”,不要越俎代庖,包攬該是學生自己干的活。在讓每個學生主動思考學習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英語教師,在上每個單元課之前,尤其是 Welcome to the unit這一板塊之前,總會設計很多的 Free talk,教師在這一環節設計很多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創設英語氛圍把學生導入該單元的學習。可問題在于老師的提問以一般疑問句居多,學生只是簡單的回答“Yes or No”,真正鍛煉語言“輸出”的機會其實不多。如果教師把提問的環節讓給學生,或者設置多些特殊疑問句,學生的語言輸出練習機會將多得多。
2.“懶”之藝術二——等。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學會“等”,尤其是提出問題后。有人認為這等待的時間是在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其實不然。教師提問之后的等一等,是在給學生自主積極思考的機會,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感受到通過積極思考而獲得答案的成功喜悅。對于每節課前的Review 環節,老師可以先給學生一分鐘時間頭腦風暴,努力回憶上一節課的學習內容,效果一定比一上來就讓學生回答問題好得多。在進行 Roleplay環節時,任務布置下去之后一定要“等一等”,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在成功的表演之后學生才能獲得自信心,這樣在今后的學習中才會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成功的喜悅,教師也能享受到“偷懶”的快樂。
3. “懶”之藝術三——幫。教師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起主導作用。在英語課堂上,教師經常設計很多Pair work或者Group activity,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為學生指定討論方向后,要在一旁多觀察學生,及時調整方案,更好地調控課堂,并適時給予遇到困難的學生以一定的幫助,尤其是小組活動時,教師要更多地幫助小組中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展現自己。當他們的自我價值得到體現后,就會更“勤”于表現自我,教師就能在一旁享受“懶”帶來的喜悅。
4. “懶”之藝術四——評。牛津英語新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有Selfassessment 環節,這個部分設置了“Perfect”“Good”“Not bad”的評價標準,以激勵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心。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認為這跟考試沒多大關系,往往忽略這一部分的教學。事實上,教師要充分利用好這個環節,通過個人自評,學生互評等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通過表揚鼓勵等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在平時上課過程中要不吝評價表揚,有時一句小小的贊揚,能為老師省下很多事情。比如表揚班干部,他們會更起勁地幫老師分擔班級管理工作。教師的評價要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隨時發現學生身上的優缺點,及時進行評價,以便學生發揚優點,改掉缺點,取得進步。
教師應該善于以自己的“懶”調動學生的“勤”。而教師的“懶”目的在于培養勤學、樂學、善學的學生。在課堂上教師能夠“懶”的前提是課前的充分準備,研究透教材和學生,這樣在課堂上才能掌握方向,及時到位地啟發學生。特級教師魏書生曾嘗試“懶教師教出勤學生”,他做得非常成功。其實這里的“懶”教師,看起來“懶”,實際上最勤快,這個“懶”是建立在課前課后的“勤”的基礎上的,他的“懶”也從不影響學生的成長和學習。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就應該少講一點,“懶”一點,讓機會留給學生。教師懶點,能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展示自我的機會;教師懶點,能為學生搭建交流學習、培養能力的平臺;教師懶點,能為學生提供拓寬視野、積累知識的途徑。教師要明確認識到:教師的一手包辦,不僅讓自己做很多無用功,而且會讓學生過度依賴教師,逐漸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失去自主創新的能力,慢慢變成一臺學習機器。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講,一個好教師應是一名“懶教師”。只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思考,創造條件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鍛煉,才能幫助學生擺脫依賴,真正成為會學習的學生!
“懶”是用智慧尋找捷徑,事半功倍。它不是簡單的“偷工減料”,而是對本質和規律的把握,是專業的純熟,是對教學真理的體悟和運用。讓我們充分享受“偷懶”教師的生活,靠我們對教材的正確把握、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對扎實高效課堂的孜孜追求,靠我們豐厚的底蘊,去培養一批批勤學、樂學、善學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孫大鵬.數學課堂教學中“懶”的藝術[J].讀與寫(下旬),2011,08(2).
[2]梁瀚文.懶之有道,勤之得法——教師如何將課堂教學的主動權還給學生[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6):241.
[3]蔡愛兵.當回“懶”教師[J].師道,2005,(4):22.
作者簡介:劉芳,蘇州市吳江區青云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