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一種藝術,課堂結尾更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研究和探索,課堂結尾結的好,可以幫學生理清脈絡,抓住本課學習的重點,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好的課堂結尾,是由知識向能力過渡的橋梁,是啟迪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力的良機,能起到余音繞梁、回味無窮的功效。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結尾藝術
“課堂結尾”與“課堂導入”一樣,是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我們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往往更關注課堂導入,通過精心創設的情境導入教學,對于課堂的結果卻不怎么關注,匆匆忙忙的結束,總是出現簡單隨意的現象。
分析:
1. 只有開頭沒有結尾。
“今天這節課就到這里!請同學們關好電腦,排隊回班。”在平時的教學中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2. 雖有收尾,卻很隨意。
“同學們今天都完成得不錯,希望在以后的課堂中都有一個好表現。”一堂課通過這一句話草草收尾。
3. 雖有結尾,可無終止。
“好,請同學們把沒有完成的任務保存一下,下節課我們接著做。”可是等到下節課時,老師早已忘記。如此一節復一節,任務越積越多。同學們永遠也無法系統、熟練地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
對于這些我們課堂中常常出現的“爛尾”現象,我們應該要有意識的把課堂結尾環節提升到一個非常重要的高度,課堂結尾環節需要得到大家的重視。那么一個精彩的結尾環節可以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一、 總結概括式結尾
設計概括性的問題,或者利用課堂生成的板書,引導學生自己歸納,把教學知識點用最簡潔的語言和最有條理的方式表達出來。通過這一方法幫助學生把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點加以整理、歸納、總結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鞏固學生的記憶。
例如在教學《初識wps文字》時,教師在課堂結尾時結合板書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在一節課結束時有一種豁然開朗、學有所獲的感覺。
二、 首尾呼應式結尾
首尾呼應式結尾指課堂結尾與導入呼應, 使教學過程做到首尾呼應,從而讓人感覺完整且圓滿。呼應的內容包括開頭設置的問題、懸念、假設、困難等,是問題就解決,是懸念就釋消,是假設就證明真偽,是困難就克服。這樣的結尾方法邏輯性強,有助于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認識計算機》的教學中,導入時,教師提問問題:“同學們,你們見到過計算機嗎?每臺計算機都有哪些配件組成?你們知道他們的名字和作用嗎?今天我們就跟老師一起來認識一下它們……”在課堂結尾時,教師可以總結:“今天我們知道了計算機至少要有顯示器、主機、鍵盤、鼠標這四個配件組成, 其他配件都是用來幫助我們更好的使用計算機的。”
這樣的結尾設計方式可以巧妙地呼應前面提出的問題,使課堂更加完整、目的性更加強,使學生感覺真的學有所獲。
三、 懸疑引發式結尾
懸疑引發式結尾指在課堂結尾的時候,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聯想與思考。讓學生有一種“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感覺,為學生留下一個需要繼續探索的未知數,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新知識的欲望,“且聽下回分解”成了學生們的學習期待。
例如在教學《插入超鏈接》時,課堂結尾我展示了既可在幻燈片間穿越,又可動態穿越的演示文稿,學生驚奇萬分,不停的追著我問如何讓幻燈片動起來的?這時我先賣個關子,“且聽下回分解”。孩子帶著心里的疑問下課,課后他就會尋找各種方法和途徑獲得答案。
好的結尾也可以是下節課好的導入。巧設懸念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可引導學生去拓展更多的知識。
四、 評價促進式結尾
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很多時候我們會設計一些操作性非常強的任務,在課堂結束時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某些學生的作品來評價,對較好的作品要給予學生大大的贊許。指出他們作品中的閃光點和可以被借鑒的地方,增強他們的成就感,讓他們的內心感覺到被認同,激發他們繼續學習的興趣。對不太好的作品也要給予針對性地評價,指出不足的地方或學生共同存在的問題、現象等,同時也要善于挖掘學生作品中可取的地方加以鼓勵,不能讓學生喪失繼續學習的信心。
例如《美化文章》教學結尾時,教師通過巡視學生的作品,選取了2、3份作品進行賞析,引導學生評價作品,學生會指出有的作品是美觀的,但有的還稍嫌單調。教師也要引導學生發現別人的優點,指出別人值得學習的地方。例如素材選擇合適、擁有獨特的設計風格等。
跟著就讓大家一起出謀劃策,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幫助自己,這樣下節課就可以對于自己作品中出現的這些問題進行完善。這樣的課堂結尾,將整節課的教學氛圍推向了高潮,充分展現了學生的智慧,教師和學生在評價中共同成長。
五、 教育感染式結尾
教育感染式結尾指巧妙地把思想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的結尾中來。
如教學《認識計算機》結尾時,可以介紹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的事跡。在教學《文檔編輯》時,文檔的內容則可以選擇海倫·凱勒、諾貝爾、愛迪生等人物的事跡,借此來感染、熏陶學生,激發學生的上進心。
六、 拓展提升式結尾。
“好的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給孩子,而是帶領孩子去尋找真理。”好的課堂結尾也不應該僅僅是教會學生某一知識,更應該是把知識向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拓展,促進學生課后不斷的思考、探索、研究,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堂結尾有法可循,卻無定法可循。教師要根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目標、重難點等靈活地選擇形式,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使課堂教學得到升華,從而達到“課雖終,趣不盡;言已盡,意無窮”的境界。
參考文獻:
[1]李耀新.課堂教學的組織與管理[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5,8.
[2]韓玉珍.課近尾聲師不怠,鈴聲雖響意猶存談信息技術課的收尾技巧[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6,(9):46-47.
[3]施建林.信息技術課堂的結課方式[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0(7).
作者簡介:陳芬,南京市江寧科學園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