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誠
摘 要 由于民營企業大多存在不規范經營行為,尤其在資產管理、民間融資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加之此類案件往往存在民刑交叉、涉案人數眾多、金額巨大等特點,導致公安司法機關在處置民營企業因資金鏈斷裂引發民間融資糾紛案件時面臨一些程序上的難題。本文立足實際,通過對相關問題的分析,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 資金鏈斷裂 融資糾紛 程序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2.071
Abstract Because most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ve non-standard business practices, especially in asset management and private financing,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such cases. In addition, such cases often have such characteristics as cross-people penalties,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involved and huge amounts of money. As a result, because of the financial chain rupture triggered civil financing disputes are facing some procedur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elevant issues.
Keywords breaking funds chain; financing disputes; procedural issues; countermeasures
1 案件涉及刑民交叉時的管轄權確定及當事人民事訴權保障問題
1.1 管轄權確定問題
當企業資金鏈斷裂時,債權人所采取的維權方式不盡相同,有的到政府上訪,有的到公安機關報案,有的到人民法院起訴,甚至有的采取暴力哄搶物資、拘禁公司法人等。在同一起融資糾紛事件中,有時眾多債權人共同采取一種維權措施,有時各自為政,則會出現多種維權方式并存。針對上述情況,公安司法機關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管轄權問題,實踐中公安司法機應根據不同情況作出不同的處理:
(1)經審查,企業不涉及刑事犯罪時,案件應由人民法院管轄。如果案件是由人民法院受理的,則由人民法院立案審理;如果案件是由公安機關受理的,應當告知債權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如果企業對部分債權人的借款涉嫌刑事犯罪,則涉嫌犯罪部分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其他屬于民事糾紛的則由人民法院管轄。此時如果公安機關或人民法院已經受理后發現沒有管轄權的,應當移送或告知債權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如果企業沒有實施犯罪行為而只是法人涉嫌犯罪,則必須區分個人債務與企業債務,個人債務涉嫌犯罪的部分通過刑事程序追繳,企業債務及個人債務未涉及犯罪的部分由人民法院通過民事程序予以處理。
(4)如果出現債權人哄搶企業物資等情形時,公安機關應先控制局面,防止事態擴大。等事件平息后立即展開初查,并根據初查情況作出認定。但初查時對法人可以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但不能采取剝奪人身自由等強制措施,因為這類案件往往涉案人數眾多,資金往來期限長,金額巨大,調查取證需要一定的時間,在初查階段一般很難迅速認定是否屬于刑事犯罪。
(5)如果被認定為民事糾紛由人民法院進行審理時,在人民法院內部也應按照地域管轄、級別管轄的規定進行分工,因為此類案件人數眾多,案件數量大,分散處理更為適宜。但上級人民法院應給予必要的指導,以防止出現尺度標準不一的做法。
1.2 當事人民事訴權保障問題
如前文所述,此類案件極易出現民刑交叉存在的情況,股東、負責人往往成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刑事羈押,民事訴訟部分只能委托訴訟代理人代為參加訴訟。但這類案件多存在債權人人數眾多,相互之間資金借貸、拆解期限長,資金數額巨大,債權債務形成原因復雜等特點。在股東、負責人被羈押的情況下,其無法全面收集證據,無法與眾多原告債權人溝通、核算,無法有效、充分地發表陳述意見,大多民事案件審理無法親自出庭,其訴訟權利及實體利益無法得到充分保障。雖說有代理人代為行使權利,但畢竟代理人并非當事人,對許多復雜情況無法完全掌握,比如由代理人與債權人原告協商溝通時,對原告的陳述,代理人由于事實掌握不夠全面,便無法很好反駁、辯解,導致一些虛假訴訟無法發現。另外,代理人在收集證據時也會面臨一些實際困難,比如到金融機構調取銀行交易流水或其他交易憑證時,金融機構基于內部規定不予調取,向司法機關申請調取時,司法工作人員由于工作量大、業務繁忙或其他原因有時也會拒絕調取或敷衍推脫,這必然會導致相關事實的認定出現偏差,進而損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針對上述情況,筆者認為應通過以下兩個途徑予以解決:一是司法辦案人員應多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溝通,盡可能詳細了解情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的信息、線索,盡可能主動調查核實,在訴訟代理人調取證據存在客觀困難時應主動或依申請調取證據。二是原則上要求民事案件審理時應當讓作為民事被告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親自參加,除非案情清楚沒有參加的必要性,尤其是單個案件標的額巨大或案件事實爭議較大時應保障其必須到庭參加審理。當然,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頻繁來往于羈押場所與法院之間,對羈押管理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也會提升訴訟成本,占用訴訟資源。為此,實踐中也有人民法院在看守所提審室開庭的做法,但受到場所面積過小,存在諸多不便。筆者認為,關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出庭參加民事案件法庭審理的問題,可考慮在羈押場所建立可滿足庭審的簡易法庭,民事案件可在羈押場所就近審理,一方面方便訴訟,同時也能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行使民事訴訟權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