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迪
摘要:隨著新一輪的語文課改的逐漸深入,評價語文課好壞的標準越來越多。新的課程改革的不斷開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語文的學習能力,是很重要的。如何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成為當今語文老師的一個難題,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當今學生思維能力的跳躍性是每個老師不可忽略的一項,所以這要求語文老師要突破傳統,運用日新月異的教學方法來引領學生。所以如何使老師的教學讓學生感興趣,課堂上體現出語文味,是個急需解決的難題。
關鍵詞:語文課;教師;興趣
前言:
“語文味”是語文課要突出自身的教學特點,致力于文化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曾經有一位老者說過,語文課要脫離傳統的讀課本的模式教學,語文課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課堂,琴棋書畫,吹拉彈唱樣樣進入課堂,課堂精彩的表演,讓語文課成為一種不一樣的課程。成為其他學科知識的拼盤,促使學生德育、審美教育、創造教育等教育內容,以及思維訓練、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知識的全面發展。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這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觀點,許多人提及過,但正因為講得人多了,人們反而失去對它應有的重視。在教學中,不單單需要老師的人格魅力,教師呈現的良好的教學方式也能有效地縮短師生間彼此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如何運用所學加以結合與應用,形成自己獨特的方式;就是以老師講課本來說,讓學生吸取課文中的語言的精華不斷發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語言的揣摩和品味去實現思想的升華、達到審美的愉悅、思維的訓練,從而對于語言有不同的見解與認識,只有這樣,語文課才能真正上出“語文味”,體現語文課自身固有的特性。
二、滿足學生把握“語文形式”的需要
語文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語文形式”就是語言和言語,即語言材料,它是聽、說、讀、寫的基礎,是語文之所以存在的本質特征,也是文本得以呈現的方式,更是語文學科作為特殊課程的一種表現。因為所有學科的學習離不開語文學科,作為基礎課程的學習,基礎打好之后,才能更好的進行之后的學習。因而,要想語文課具有“語文的味道”,必須按照“語文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就是要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通過生動的言語與體驗實踐活動,走進文本的領域世界中去。
三、語言訓練要扎實
語文教學一定要從簡到難,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的求發展。語文教學中要求切實、訓練扎實、穩求落實”的“三實”觀點。基礎打好最為重要,結實的基礎為以后加強語言訓練做好充分的準備,對于學生的語言訓練,我認為要做好以下三點:
首先,要注重詞語的理解。字、詞、句、段、篇,是閱讀教學體系中永恒不變的主旋律。第二,引導學生品詞賞句。因為每一篇課文中,都有作者描寫了許多很美的詞語和句子。文中的詞、句是通過一些情景的語言環境來表示它們特定的意義和充滿感情色彩。教學時只有詞句語言的深刻描寫,體會作者的深情流露,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準確的理解課文內容,從而能夠深入運用。第三,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語言積累確實非常重要,積累的過程中充滿著對于整篇文章的理解,生動的語言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情景體會與實踐,讓我們融入其中,感受他的思想。所以,我們要利用小學階段,這是培養孩子學習的最佳年齡時期,多引導他們記誦一些優秀作品,使他們能夠終生收益。同時也要引導他們積累一些用得優美的詞語,句子,讓他們也能“出口成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得到語言的積累,還要教給學生語言積累的方法、培養學生語言積累的意識、鍛煉語言積累的能力、養成語言積累的習慣。培養自主意識、能力與習慣比增加積累知識更重要。有了自覺積累的意識,學會了積累的方法,養成了注意積累、善于積累的習慣,學生才能自主讀書、積累語言。
四、反復朗讀,深化重點,突出語文味
閱讀教學從始至終應貫穿“讀”。在教學中從整體讀,到詞句、語段的交流讀、品讀,做到了有點有面,點面結合的朗讀指導。在課文的講解中,語言生動的朗讀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進入課文學習的必要手段。因為大聲的朗讀對于詩文的背誦打下深厚基礎,才能對于課文有一種深刻理解與認識。老師在課上對于語言幽默的課文,可以讓學生分角色閱讀,既能融入課文中去,又能得到朗讀的機會。詩的誦讀可以由老師自己完成,動聽的聲音,伴隨聲情并茂的音樂,讓學生們無暇走神,跟隨老師的腳步進入詩情的壯志之中,品析的語言過程之后,加上老師的耐心講解,最后讓學生帶著個人的感悟朗讀這部分內容,會擁有深刻的理解與感悟,讀中再次讓學生品味到語言的美好。體現了語文課的語文味。
五、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語文學習生涯中,除了語言占據重要作用,寫作水平也是鍛煉學生的一種形式。尤其是學生在讀了一些好書之后,能夠有一種摘抄形成屬于自己理解的話語,對這些話語熟記于心,再往后的寫作中加以運用,寫出好的文章,確實是一種好的習慣養成。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不僅是指寫作方法上的結合,也應該包括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的結合。因此,作文練習不僅是作文課的事,也是閱讀課的重要任務之一。閱讀與寫作的深入結合,從而擴充學生的知識領域,得以語言積累,再加上課文詞句的作文練習。因此在閱讀表達課上,適當結合語言特點,加以設計作文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運用并掌握課文中的詞句以及一些寫作方法。
我們在閱讀表達課上設計的作文練習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最基礎的是,進行句子的仿寫與擴展。這種練習的目的既可以鍛煉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又有利于擴大學生的語言積累,從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是設置情景讓學生進行對話練習。這種練習中可以加深同學之間彼此的友誼,開動腦筋,符合情景發展,這樣非常明顯地看到彼此在學習語言上的進步。三是對一些著名書籍進行讀書理解,摘抄好語錄的同時,也進行讀書筆記的深刻領悟書寫。
六、學思結合,深入領悟
對于精力充沛、思想活躍的學生們來說,接收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并不難,而要將接受的理念得以運用,行成規范卻是一個比較困難而又重大的問題。這對于老師的教學是一種大大的考驗,需要考慮如何將該觀念用之于指導學生人生,健全其人格,促進其全面成長。在接受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但要了解這種教學方式,更重要是在于在以后的學習中如何得到靈活運用。在知行合一思想引導下,對于學生們而言,濃厚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為以后的學習中認可語文的教育,認識其必要性與重要性,從而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風雨無阻,一路向前,實現人格的健康、全面發展。
結論:
總而言之,語文是綜合性的一門課程,語言的正確運用是基礎,要求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重點在于引領學生,讓學生領會與思考,讓語文教學的“語文味”盡顯其中。語文教學還需老師們百花齊放的涌現,各種教學風格,教學思想以及教學方法層出不窮,但是,無論怎么新穎的方式方法都不應該脫離語文的本質,所以,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的,也使我們的語文課不至于失去“語文味”,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永遠生機盎然。
參考文獻:
[1]鄭春梅.論中學語文教學的“語文味”——以《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為例[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1):64-67.
[2]鄭穎,陳水明.例談綜合性學習中語文味的凸顯[J].文學教育(下),2014,(09):60-61.
[3]李君英.用語文味的評價促進語文味課堂的生成[J].文學教育(上),2014,(04):57-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