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要:文章從社會學視角引入空間的概念,把家庭社會問題放到空間的研究框架下,分析了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農村空間分離家庭的形成,農村留守兒童的出現以及家庭功能的缺失,重點論述了農村空間分離家庭對留守兒童教育方面的影響,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和對策,對于農村空間分離家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相關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空間分離家庭;留守兒童;
教育我國目前處于社會轉型期,家庭結構的變動及其變動趨勢已經成為社會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農民進城打工,家庭成員分離,農村空間分離家庭形成。隨之而然,對于空間分離家庭的留守兒童如何進行教育的問題也更加凸顯出來。
一、對于農村空間分離家庭的理解
(一)對于家庭的理解
社會學孫本文認為通常所謂家庭,是指夫婦子女等親屬所結合之團體而言。本文把空間概念引入家庭,在空間的視角上來審視家庭,試圖通過空間上的同一與分離來透視中國一種特殊家庭結構的特點。
(二)農村空間分離家庭的形成
1、改革開放以前——制度安排
改革開放以前,人們習慣于計劃經濟體制,空間分離的家庭主要出現在城市,在農村并沒有這種情況出現。生活在二元體制下的農民以農業為主,和城市居民不同。
2、改革開放以后——理性選擇
改革開放以后,城市中空間分離的家庭在規模上相對較少。對于農村來講,家庭成員的空間位置因為農民的外出打工而產生了分離,形成了空間分離的家庭。本文把研究重點放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方面。
二、農村空間分離家庭對兒童的影響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出現
農村留守兒童是農村社會轉型時期大規模勞動力到城市就業后出現的一個特殊社會群體。這一特殊群體在教育上存在的問題也應該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缺失
1、養育功能的缺失
家庭的主要功能包括父母對孩子的養育,還包括為其成員提供愛和感情。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愛和感情對于兒童來說非常重要,一個缺乏親情關懷的孩子,其身體、智力、情感的成長以及社會發展都會受到損害。
2、教育功能的缺失
教育有五個主要的社會功能:社會化、社會控制、篩選和分配、對外來人員的同化作用以及社會革新和變遷。農村留守兒童處在人生的發育期和成長期,由于受教育水平和環境的影響導致教育功能的缺失。
3、社會化功能的缺失
社會化是指一個人獲得自己的人格和學會參與社會或群體的方法的社會互動過程。社會化始于家庭,家庭是承擔社會化任務的理想場所。對于農村留守兒童來說,家庭中的長輩通常為祖輩或父親母親中的一人,顯得缺乏活力和朝氣。
三、農村空間分離家庭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
農村空間分離家庭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體現在家庭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效果等方面。
(一)家庭教育弱化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回家次數少,使孩子失去了對父母的信任感和依賴感。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和祖輩生活在一起,祖輩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大,存在著溝通障礙,致使部分兒童養成了較為嚴重的不良習慣。
(二)思想道德教育缺失
留守兒童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懷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觀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
(三)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未成年人處于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家庭結構不完整的條件下,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對心靈關懷的渴求得不到滿足,一些不良情緒如失落、擔憂等長期得不到排解,便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四)學習效果不好
父母離家進城后,留守兒童在學習和接受教育上處于無人看管的境地。近年來,農村學校教育在國家的重視下的確有了較大改觀。但是,家長過分依賴學校,重智輕德,重身輕心。
四、農村空間分離家庭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農村空間分離家庭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影響大部分都是消極的,我們應該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積極思考對策。
(一)提升父母責任感
父母在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他人無法取代的。父母在考慮外出務工、經商時,應盡可能地留下一方在家照顧孩子。這樣可以比較充分地注意到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身心發展變化的規律。
(二)加強學校教育
學校要改變教育理念,努力改善鄉村學校的辦學條件,加強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強化農村師資力量,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和工作積極性。教師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教師應該給留守兒童的身體健康和心理狀況多一些關注。
(三)重視社區教育
廣大社會工作者可以在留守兒童集中地區建立青少年活動中心作為社會教育基地,培養孩子自信、自強和合作的人生態度,給留守兒童以生活、心理及學習上更多的關愛。
1、多開展活動
社區應該聯合學校多開展一些文化活動,豐富農村留守兒童的課余生活,提升孩子與人溝通、適應社會的能力。
2、舉辦家長學校
社區可以利用農閑和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等在各地農村舉辦家長學校,以提高留守兒童家長或代理家長的自身素質和教育水平。
3、凈化“環境”
社區應該做好自身轄區的環境凈化工作,取締學校周邊不健康的網吧等娛樂場所,有利于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四)提升政府政策和法律層面支持
1、加快戶籍制度改革
逐步拆除城鄉壁壘,給予流動農民市民待遇,保護流動農民的權益。留守兒童的大量產生和存在,是我國現行戶籍制度以及與此相關的就業、教育、保障等體制的產物。
2、加強監管
各地政府特別是教育部門應該加大對政策實施過程的監督,從根本上改善流動兒童在城市學校就學的社會政策環境,建立關心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健全留守兒童社會教育、監護體系。
3、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應加大對打工子弟學校的扶持力度,保證農村打工子女在城市不但有學上,而且上好學。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以政策法規為依據,各政府部門齊抓共管。
4、加強媒體宣傳
深入開展宣傳活動,引起全社會關注,加深社會力量幫助兒童的參與程度。加強社會各方面和各層次人士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關注、共同解決。
5、調整教育發展戰略
為達到城鄉教育的協調發展,政府要提供科學的思路和創造各種有利的條件去實施農村教育改革,推行素質教育,擴大農民工子女面向未來、面向社會的發展途徑。
6、大力發展小城鎮建設
城市化的道路不是單一的,在一些經濟不發達、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是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好出路。
五、關于農村空間分離家庭留守兒童教育研究的反思
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我們要正視現狀,積極加強家庭、學校以及社區、政府的監管,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進行綜合研究,展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全景,研究方法要多樣化,研究的主體要多元化。總之,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去關注農村空間分離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這個問題具有長遠性和現實性,尤其對于研究者來說,研究農村空間分離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不能停滯不前,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李強.《關于“農民工”家庭模式問題的研究》.《浙江學刊》,1996年,01期.
[2]戴維·波普諾著.李強等譯《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葉敬忠.《關注留守兒童 中西部農村地區勞動力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的影響》.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9月.
[4]潘允康.《家庭社會學》.北京:中國審計出版社,2002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