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承擔了大量的教學與學生管理任務,如何幫助廣大青年教師做到總書記“三個牢固樹立”的要求,為高職教育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本文所提的“雙導師制”將進行簡單的探討和思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青年教師;雙導師制;探索與思考
1當前高職院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職院校的青年教師數已經達到教師總數的一半以上,在專業課教師和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師中的比例更是達了60%以上。這種現象在新建和中職升高職的院校中特別明顯。而這些青年教師雖都是具有本科及其以上的學歷,但大多來自非師范學校且沒有專業實踐經歷,遠遠不能滿足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具體來說,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1教學積極性不高。造成青年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社會輿論對職業教育有偏見,職業教育教師社會地位也就隨之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教師;二是國家對高職教育的投入有限,按學生人數撥款的制度,決定了“生源即為財源”,而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歧視導致就讀高職學生偏少;學校現行按職稱、工齡分配收入的分配制度,也造成了青年教師收入偏低,影響了青年教師的教學積極性。當然,由于社會大背景因素下青年教師缺少奉獻精神、師德師風不強等主觀因素,也是造成青年教師教學積極不高的原因之一。
1.2教學方法欠缺。高職院校中的青年教師,雖都有較高的學歷和理論水平,但絕大多數青年教師是非師范專業出身,因缺乏系統的教學理論知識,難免出現缺乏教學經驗、教學技巧的情況。嚴重的制約了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1.3實踐動手能力弱。大多數青年教師,從本科院校畢業后經過簡單的崗前培訓就走上了工作崗位,真正參加過動手實踐的不到30%,而擁有行業企業經驗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具有“雙師”素質的青年教師比例就更低了。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遠遠的滿足不了專業教學“教、學、做”一體化的需求。
1.4缺乏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因社會地位低,待遇不高等原因,一部分青年教師對職業缺乏認同感,且因教學經驗不足,對自身職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偏弱。這導致了青年教師探索教育教學規律,突破傳統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總結自身工作經驗的能力不足,制約了青年教師的成長。
2“雙導師制”及其實施方法
2.1“雙導師制”的含義
“雙導師制”即為青年教師配備兩名導師,一名為校內教學和師德導師,一名為校外行業企業實踐導師;通過雙導師的培養提高其師德師風,增強愛崗敬業精神,提升教學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
2.2“雙導師制”實施辦法
(1)高度重視,制度保障。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青年教師中存在問題和青年教師的教學和實踐水平是學校持續發展的保障,更要明確青年教師是學校的人才儲備;而“雙導師制”培養模式是能在短時間幫助青年教師在教學和實踐上取得實效性發展的途徑。因此,高職院校做好頂層設計,從制度上保證“雙導師制”的實施。簡單的說就是:每一名新進教師必須具有1至年的教學見習期,期間安排具有副教授級以上職稱且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作一對一幫扶;必須具有3年級以上的輔導員或者學生工作經驗(研究生也不另外);在具有校企合作的行業和企業里聘請青年導師,每一名青年教師必須有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和行業經歷,同時每二年在企業行業鍛煉2個月。并從職稱評定和考核上出臺相應制度,予以保證實施。
(2)嚴格選拔,保證質量。這里所說的選拔是指導師的選拔,導師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青年教師培養質量。校內導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扎實的教師技巧及方法、科研水平和較高職稱,更要敬業奉獻等高尚的師德師風;校外導師不僅僅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扎實的技能水平,思想政治方面必須過硬。質量過硬的導師,更利于青年教師不僅能掌握優秀的教學方法、科研能力和技能水平,更能具有良好的師德師風和投身職業教育的精神。因此,在導師的選拔上要充分利用專業建設委員會作用,組織人事部門和教務部門聯合從嚴選拔。同時也要保證導師的待遇問題。
(3)精心組織,強化實施。一是強化制度保障的情況下,明確導師和青年教師的責任。建立相應的任務項,比如備課、試講、公開課、論文、企業鍛煉實踐時間等,導師和青年教師逐一逐項的完成方能出師。二是強化培訓力度。對青年教師進行制度化系統化的教學理論、教育方法培訓,加強教學經驗的交流,作實職業資格證培訓和考試;充分發揮導師的在教學和技能上的優勢,通過“傳、幫、帶”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三是確保就導師待遇,提高導師積極性。作青年教師的導師,是他們的額外工作,因此確保其待遇是關鍵;要從工資、職稱評定等方面體現導師的待遇。四是發揮高校優勢,鼓勵產學研和社會服務,調動企業積極性。企業因其經營性,沒有實際利益是不會對任何事情投入力量的,因此要充分發揮高校在人才和理論上優勢,鼓勵校內導師和青年教師投入到企業的產品研發和生產技術改進中去,幫助企業獲得實效,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同時也能提高和深厚校企合作的力度。
(4)加強考核,確保實效。要從量和質上進行考核,量上是導師和青年教師必須完成相應的任務項,質上是形成制度化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對青年教師的教學和實踐進行現場測評;建立對導師的年度末尾淘汰制,青年教師年度末尾考核降等制和導師終身負責制等考核辦法,確保青年教師能具有較高的理想信念、師德師風、教學和技能水平、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先哲:廣東省欠發達地區高職教師社會認同的調查[J].職業教育研究,2010(3).
[2]許成坤:高職院校實施學業導師制的可行性探究[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0).
[3]吳海燕,王秀娟:高職青年教師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因素與提升途徑[J].科教文匯,2017(3).
作者信息:
李志祥,1986年4月生,男,彝族,四川德昌人,大學本科,講師,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