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是學生學習活動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初中歷史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起來便輕松且趣味盎然,若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則任何一門學科都會變成讓學生頭痛的課。因此,老師極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其學習質量。本文主要是對如何實現初中歷史的興趣教學進行分析論述,希望能夠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生;興趣教學
初中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注意力不穩定,學習持續時間短。歷史學科處于“副科”地位,中考又得不到平等的重視,盡管現在已列入了中考科目,但考試不單獨命題,與其它學科合卷,比分也不高,不少的地方還是開卷考試。對于歷史學科,家長不重視,學生也不重視。面對這種狀況,初中歷史教師該怎么辦呢?我認為,我們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就會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并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下文將對如何實現初中歷史的興趣教學進行詳細的論述。
1 讓學生感受學科魅力,提高學生興趣
初中時期的歷史教學是在小學《社會》科目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來的,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三大部分,課本以時間發展為線索,七年級的中國歷史涉及了從國內遠古人到夏商周、戰國、秦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歷史知識,以及每個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初二主要是近現代史,講述從鴉片戰爭到中華民國、再到十年內戰、八年抗戰、三年內戰以及建國后的國內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初三歷史主要是世界史,相對于國內史,世界史對學生來說顯得比較陌生,講述人類文明的起源、封建社會的建立、文明的傳播,以及近代工業革命、階級斗爭、近代文化科技思想的發展、直到當今社會的發展變化,經濟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極化趨勢等知識,所涉及的范圍較廣,這些知識對學生學習世界歷史、了解世界動態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課本內容簡單扼要、插圖豐富生動,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注重對學生知識的拓展,比如初中時期很多學生喜歡看課外書籍或者喜歡看電視,我就推薦他們看歷史相關的內容,比如在學習隋唐知識的時候,我就推薦他們抽時間去看《隋唐英雄傳》,然后讓大家在班里講述,看誰講的最透徹、講的最有條理。
2 進行課本劇表演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精神飽滿,我們不妨把講臺變成學生的舞臺,讓學生當演員。演什么呢?演歷史短劇。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安排一下,也可提供一些資料,進行一些指導,留給他們一些時間,剩下的交給他們。學生一旦接受了任務,就會爭先恐后地出謀劃策,爭著搶著扮演某一個角色,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我在上八年級上《戊戌變法》時,指導學生把康有為被傳到總理衙門“問話”時與榮祿的對話場面編演成歷史短劇在課堂上表演。通過表演,全體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起來,真切地感受到維新人士變法阻力之大和康有為變法決心之堅強。學生的情感被牽動,自覺地把立場站到維新人士一方來。面對戊戌政變導致變法失敗,學生情感如水中漣漪不能平靜,愛與增涇渭分明。這類活動調動的是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此時,他們的眼睛、大腦、嘴巴、雙手統統被解放了,他們邊看邊想邊記,或笑或談或議,樂此不疲。這樣不露聲色,教師已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啟迪了學生。
3 創設教學情境
初中生的心理尚處于半成熟狀態,對各種事務充滿好奇心,有極強的求知欲。我們應利用學生的這些積極的心理因素,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例如,我在講述“馬克思出生和逝世的大事年表”時,為了方便學生記住,在講馬克思誕生時這樣講述:“一巴掌又一巴掌(1818),打得資本家嗚嗚地叫。”因馬克思是在1818(一巴一巴)年出生,因為他的誕生,才有了后來的《資本論》,才揭露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事實,所以說打得資本家嗚嗚地叫。在講述馬克思逝世的時間(1883)年時,我說:“馬克思是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英雄戰斗,幾度春秋,幾度風雨,花甲已過,是力不從心,終于一爬爬到山上(1883),躺下了,永遠地躺下了。”通過這些語句,配以適當的身勢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記住“1818”、“1883”兩個重要的歷史年份。
4 讓學生感受成功魅力,提高學生興趣
初中時期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高峰時期,也正是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的重要時期,一方面,他們的身體迅速發展,已基本接近成人水平,但是他們的心理發展卻還處在青少年時期,一方面是他們要求師長的認可,要求獲得與大人一樣的“待遇”,但是在一般家長眼里,他們還是小孩子,所以這種壓抑與打擊往往會消磨他們的積極性,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并且多從他們的角度進行分析,讓他們多體驗到認可、讓他們獲得成功,就會激發他們的興趣,引起他們的學習欲望,達到很好的教學目的。
復習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枯燥、乏味的過程,對舊的知識進行一遍遍的復習、背誦,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我就采用了一種新型的方法:我們知道有個歇后語叫“孔夫子搬家-盡是(書)輸”,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大家解釋一下,立馬就有學生答了出來:“孔子是處于春秋時期,那時候紙質的書還沒有出現,書都是竹簡,又重又多,孔夫子是學者,書肯定多,所以孔夫子搬家的時候就都是書了。”他的回答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認可。用這樣的方法雖然復習到的知識較少,但是只要我們多設置情景,提高課堂的活躍氛圍,相信也會收到不錯的效果。
5 用多種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開歷史故事會、猜歷史謎語等。滿堂灌的教學容易造成枯燥、單調、沉悶的氣氛,教師就根據教學內容,不斷改變教學形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歷史故事會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活動形式之一,因為它生動、形象、故事性強,學生最感興趣,也較容易接受。猜謎也是很好的形式。教學在備課時,根據教學內容,以教學要點為謎底設計出謎語來。我講二戰日本投降原因時,就以此為謎語要求學生猜中國古代歷史名人。結果學生經過認真思考基本上能猜出來。謎底是蘇武或屈原。為什么會有兩個謎底呢?我就說抗日勝利后,共產黨認為使日本投降的原因是蘇聯的武力,而國民黨則認為是日本屈服美國的原子彈(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的抗戰)。這些輕松有趣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教師完成教學任務,還能使學生覺得上歷史課是一種享受。
總的來說,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采用多種形式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創新歷史課堂教學,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以后就愿意去學、去探索、去求知,從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牢固掌握并靈活運用知識,提高其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白紅英.新課標下初中歷史興趣教學探析[J].文史月刊,2012(08).
[2]林恒智.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4(05).
[3]魯德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策略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