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麗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032-02
禮儀指的是人們在社會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準則以及規范。其屬于敬人與律己的典范,體現為對別人的理解以及尊重。文明禮儀不但表現了一個人的教養與素質,而且體現了社會公德。作為祖國未來與希望的小學生而言,注重文明禮儀教育非常迫切和有必要。
1.小學生文明禮儀的教育現狀
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當前的小學生也基本繼承該傳統。可是,在生活實際中,一些小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比較差,這有悖于社會提倡和諧發展的實際現狀。其中,重點體現為:以自我為核心,怕吃苦;等車和就餐不按次序排隊,不會尊老愛幼;遇見老師,不懂得問候;課堂上不遵守紀律,交頭接耳;隨地亂扔垃圾;缺少誠信意識,考試違反考場規定;隨意損壞公物和亂涂亂畫等等。這一系列壞的行為形成了較大的消極影響作用,不但損害了小學生的良好形象,而且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與進步。
2.小學生文明禮儀教育缺失的原因
2.1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思想存在誤區
在多元化價值觀并存的當前時期,一些小學生理解的文明禮儀存在誤區。基于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壞思想觀念的影響下,一些學生感覺在社會中只有跟自身利益符合的行為才是好的,其所注重的自身禮儀與追求的品質跟文明禮儀的要求相悖。并且,隨著迅速發展的網絡技術,傳統的道德觀念與行為較難有效地制約小學生,他們會受到一些負面網絡思想的影響,這使其難以正確地辨別所謂的“假惡丑與真善美”。
2.2 基礎教育忽視了文明禮儀教育
在對學生文明禮儀的塑造中,基礎教育的意義重大。然而,基礎教育重視教材內容,凸顯應試教育,在評價學生中僅僅注重考試成績,不重視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素養,如此的教育方式會一直持續在學生的啟蒙教育至基礎教育的整個過程中,從而造成學生嚴重缺少文明禮儀素養。
3.小學生文明禮儀的有效教育策略
3.1建設班級活動陣地,以使學生在一系列的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
在學校開展文明禮儀教育中,班級活動是一種主導方式,班級活動的顯著特色是要求學生真正地參與,這給學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會,尤為關鍵的是,班級活動中學生可以感受到快樂、輕松、自由,因此學生會勇敢地、真實地表現自我與表達自我。并且,班級活動也屬于學生進行自主管理以及教育的一種高效手段,在班級活動中,能夠有效地統一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當中的傳統文化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養成教育等。除此之外,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定期組織文明禮儀的征文比賽、演講、模范人士訪問、愛國主義影視欣賞、參觀革命傳統紀念地等活動,以及組織一系列課程的課外學習和興趣小組,從而給學生帶來表現才華、體現特長的時機,最終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理想的教育效果。
3.2有效地統一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作為孩子第一任教師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家庭教育中的關鍵在于正確的教養思想、良好的家庭文明禮儀形象和氣氛,也只有使家庭教育充滿和諧、健康、文明的氣氛,才可以培養出行為規范、心理健康、道德完善、品格健全的孩子。可以說,家長的文化因素以及做人的準則決定了孩子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無論是父母待人接物的態度,還是言談舉止等,都會自然而然地影響到孩子,并且有些情況下會直接表現在孩子身上。然而,家長常常難以清楚這些問題,為此,教師應向家長提出文明禮儀的規范、要求、目標等,實時地向家長反映文明禮儀教育的實際現狀,確保有效地統一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實現整體效應。
除此之外,小學生的文明禮儀教育也需要社會的支持和引導。小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弱,可是其具備比較強的模仿性,社會場所中的一系列牽涉到文明禮儀活動和現象會對小學生文明禮儀習慣和行為形成直接的影響作用。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培養小學生的文明禮儀光依靠學校和家庭教育還不夠,需要取得社會的支持和重視,要求社會、學校、家庭三者的一起協作和配合,需要在整個社會創設優良的文明禮儀氣氛,體現文明禮儀的正能量和凸顯正面引導,這樣才可以使禮儀之邦的良好文明形象滲透在學生的終身成長與發展中。
結語
總而言之,文明禮儀教育是一項復雜化、長期性、系統化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只有高度關注,立足于小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多樣性的方式或者是活動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就能夠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禮儀素養。
參考文獻:
[1]柳巖.農村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措施研究[J].學周刊.2018(12)
[2]顏勇.讓養成教育成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主旋律[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