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虹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073-02
小學是學生接受素質教育與文化教育的關鍵階段,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課程的內容,還要逐步懂得如何為人處世、寬以待人等,因此,學校必須要做到“教”與“育”相結合,真正實現學校教書育人的目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基礎課程,對學生法律意識與品德素養的提高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特點制定教學方案,從而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質量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為重要的學科,也是一門教學難度相對較大的學科,因此,教師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充分發揮該門課程的作用與價值,讓學生對法律、對道德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與了解,并在生活中做到遵紀守法、樂于助人、與他人友好相處等,最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鑒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太過于枯燥無味,教師可以適時對教學模式進行完善與創新,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如在設置“周末巧安排”這個主題內容時,教師將教學的主導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其教學主體的作用。首先,在授課之前,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私下調查班上的同學周末做了哪些事情,并將調查的結果進行整理分析。課堂教學開始時,教師可將學生調查結果通過多媒體進行展示,并讓學生相互交流周末一般是如何度過的。隨后,教師可展示一些圖片,并讓學生判斷一下這些周末安排是否合理,其中,有些圖片是在網吧打游戲,有些是在家做家務,有些則是外出游玩,通過簡單的判斷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和是非觀。
二、以學生為主體,優化教學設計
學校所有的教學活動基本上都是圍繞學生所展開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特點與角度來優化教學設計,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會將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坐在座位上認真聽課,無法有效參與到課堂氣氛當中來。但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教師應及時優化教學方法,并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讓其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來。但教師在對教學方法、教學設計進行優化的過程中,應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考能力,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一些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問題,以此引導其進行思考與探究。與此同時,教師還必須要重點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與溝通能力。
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領悟師生感情的真諦時,可通過舉例子的方式來引導其進行思考,讓學生在故事中獲得啟發與感悟。故事主要內容為:我國開國大將朱德在1959年曾經到過云南一所學校的禮堂中看戲,在戲劇表演開始之前,有一位已經將近80歲的老人也來到了禮堂,準備坐下看戲,朱德回頭一看,發現這位老人正是曾經教過自己的教官葉成林,于是便快步走到老人面前,鄭重地行了一個軍禮,禮畢之后還攙著老人走到禮堂前面的位置坐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朱德同志是一個非常尊師重教的人,學生聽完這個故事以后就會感受到教師這個職業是多么光輝偉大,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做到尊重、愛戴老師。
三、活躍課堂氛圍,打造高效課堂
現代小學教學模式已經有了較大的改變,教師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然而,小學生畢竟年紀較小,而且活潑好動,在上課時往往喜歡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擾亂課堂紀律。因此,教師應重視課堂氛圍的活躍度,并通過營造舒適的課堂氛圍來打造高效課堂。現今,教師可選擇的活躍課堂氛圍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視頻或者圖片等,讓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得到滿足,并主動接受知識的洗禮。
如學習到與“國慶節”相關的內容時,大多數學生只知道國慶節會放7天假,但對國慶節的來歷、背景以及習俗等并無深刻的了解與認識。因此,教師在導入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可先播放一首生日歌曲,并詢問學生幾個問題:“你們聽到生日歌曲時會想到什么事情?”、“你們生日一般是怎樣度過的?”、“你們對祖國的生日有什么了解?”從個人的生日延伸到祖國的生日,學生自然而然融入到課堂教學氛圍當中。隨后,教師可以再播放一些國慶閱兵的片段視頻,讓學生感受到建國幾十年來祖國的興盛、繁榮與強大,從經濟到軍事、從社會到文化,以此激發其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愛國主義情懷。
結語
學生德智體美發展是現代教育的基本追求,教師的基本責任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會主義人才。然而,想要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則必須要對課堂教學方式方法進行不斷的優化,從而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當中來,不斷提高自身能力與素養,最終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