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燕 劉智群
摘 要:《會計電算化》是一門交叉融合了管理學、會計學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多個學科知識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高職院校財經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程。本文從說課的角度,以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為例,從課程定位、理念與思路、教學評價、特色與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說課設計與具體教學實踐。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 說課 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a)-0145-02
高職課程的說課要求教師在對所說課程的課程地位、課程內容和課程培養目標等進行了教學實踐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對該門課程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并將設計思路和實施效果與同行分享,以達到促進教研教改的目的。說課要求從高職專業總體培養目標出發,圍繞課程教學目標,立足實際職業崗位,以學生為中心,以真實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對課程教學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開展設計并實施,以實現高效的教學目標。同時設計也要求貫徹“教、學、做合一”的課程理念,注重創意、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現知識、技能、職業素養要求。
現以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財務管理專業《會計電算化》課程為例,從課程定位、理念與思路、教學評價、特色與創新、教學內容和方法等多個方面進行說課設計與具體教學實踐。
1 課程定位
《會計電算化》是財務管理專業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一門以操作實踐為主的技能型課程,是專業課程體系中非常重要的課程,能夠為培養學生職業崗位適應能力發揮重要作用。前期開設的《基礎會計》課程對會計核算的基礎知識進行較為詳細的講授,《計算機應用》課程使學生具備了較好的計算機操作技能,為該門課程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該門課程融合了管理學、會計學和計算機技術等交叉學科知識,需要以一個具體的財務軟件為載體,在信息化條件下開展教學。通過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與實踐,使學生養成耐心細致的工作習慣,形成嚴謹敬業的工作作風,具備嫻熟的會計信息人化操作技能,滿足大智移云新時代對財務人員的要求。
2 課程設計理念與思路
2.1 課程設計理念
課程緊密結合專業培養目標和企業實踐要求,以就業為導向,堅持以“任務驅動下的職業崗位實踐”為設計理念。通過企業真實的工作任務進行驅動,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過程,學生通過扮演工作崗位角色在財務軟件平臺中轉換成職業人,完成相對應崗位的工作,實現中小型企業會計電算化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
在課程設計理念的支撐下,《會計電算化》需要引導學生在具有一定會計理論、會計核算方法、計算機應用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對財務軟件的學習,熟練掌握會計信息化軟件工作原理和具體操作技能,從而達到企業相應工作崗位要求。
2.2 課程設計思路
2.2.1 課程總體設計思路
在全面分析了企業中電算審查崗位、審核記賬崗位、電算操作員崗位、電算維護崗位等會計電算化崗位群的崗位能力要求后,將企業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提煉并轉換成具體課程教學內容,將企業實際工作崗位轉換成學習過程中的崗位角色,形成符合課程特點和貼近企業實際的課程體系。
課程總體設計中注重理論知識對實踐操作的指導作用,將職業能力所必需的理論知識點有機地融入教學內容中,理論“夠用”為原則,開設滿足理論知識講授課時的同時,按照一定比例提高實踐教學學時總量,使其達到總課時的70%以上。
2.2.2 課程具體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中,本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會計信息化崗位操作能力,要求具備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具備較強的財務軟件操作技能。圍繞這一課程培養目標,課程以用友U8V10財務軟件為具體平臺,對平臺中的系統管理、總賬管理、薪資管理、固定資產管理、應付款管理、應收款管理、UFO報表管理等模塊開展教學。通過在財務平臺中實現企業一個月的經濟業務,使學生掌握會計電算化基礎理論知識、會計電算化基本流程、會計核算軟件基本功能、會計核算軟件數據流程、會計核算軟件基本維護等操作技能,具備較強的企業會計電算化崗位工作能力。
課程具體實施過程中,結合企業實際的工作任務,按照企業會計電算化工作的系統管理、創建賬套、日常業務處理、期末處理、編制會計報表、報表分析等流程來實現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同時,還設計了4個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訓練任務來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包括基于顆粒化知識點的基本技能訓練、基于知識模塊的專項技能訓練、基于綜合專業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訓練和基于工作崗位能力的企業頂崗實習訓練。
3 教學內容設計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財務管理專業的《會計電算化》課程共開設了88學時,其中包括60學時的課堂教學和28學時的停課實訓。教學內容涵蓋會計電算化基本概念和財務軟件的操作應用,上課地點均安排在會計電算化機房完成。根據課程標準將選用的職業教育國家“十二五”國家規劃教材整合成了會計電算化理論知識、系統管理與基礎設置、總賬管理、應收款管理、應付款管理、固定資產管理、薪資管理、報表管理8個模塊的內容開展教學,其中每個子系統的教學又包括了子系統簡介、子系統初始化設置、子系統日常業務處理、子系統期末處理等具體內容。整個教學模塊中,總賬管理、應收款管理、應付款管理是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采用模擬企業“新稅有限公司”一個月的具體經濟業務為學習任務,將每個模塊中的具體內容分解成詳細的學習情景任務,共設計有32個學習情景,按照企業工作任務的實施順序組織學習。
4 教學方法與手段設計
結合課程實踐性、操作性、實用性強的特點,以具體任務為學習主線,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展教學。在教學方法上,充分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靈活采用任務驅動、角色扮演、分組互助、差錯分析等多種教學法開展教學,提高學習效率,以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中以具體的經濟業務為任務,讓學生扮演企業中真實會計崗位任職人員,以具體崗位要求為出發點,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演示講授與實驗操作,將課程教學內容與真實崗位有機結合開展任務實施;任務實施過程中分組進行,5~6人為一小組,由組員選舉出一名組長,由組長帶領組員進行學習,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領引作用,進行互幫和互助,組長對組員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表現、協作能力進行互評;針對課程實驗中較易出現很多未按標準流程操作而導致的錯誤,增加改錯追源教學環節,教師組織學生對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差錯進行總結和分析,并整理成文檔共享到網絡交流群,通過該環節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使學生具備使用逆向思維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離開課堂后,給學生布置具體的拓展學習任務,學生在任務驅動下開展自主學習,并將學習情況記錄在實驗平臺中,納入過程考核。
課程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學,運用“云桌面”“云課堂”“云盤”3個云端實現混合式教學。運用云桌面搭建網絡實驗平臺,解決實驗條件問題,給每個學生分配一個操作桌面,每次課都能保留所有操作結果,使實驗有連續性,避免了因本地機裝有還原卡,每節課都要進行賬套導入導出而耽誤上課時間的問題;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隨時訓練的條件,學生課余時間可以登錄云桌面網絡實驗平臺開展自主練習,完成課前預習操作和課外拓展任務。運用云課堂構建《會計電算化》網絡在線課程,建設包括了視頻、PPT課件、練習題庫等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登錄網絡在線課程開展課前預習、課中指導、課后復習,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強化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效果;運用云盤共享學習、實訓資料,完成學生作業上交,實現過程考核結果收集。多樣化的信息化手段有效地攻破了教學重點,解決了教學難點,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教學效果。
5 學習效果評價設計
課程實行多元化考核模式,即由組員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過程考核測試、以一個完整的會計電算化工作過程為考核內容的期末操作技能測試、通過網絡在線課程題庫隨機抽取的期末理論知識測試,其中過程考核測試占總成績30%,期末理論知識測試占總成績20%,期末操作技能測試占成績50%。課程制定了完整的考核標準:按照項目成果、操作能力和學習表現制定過程考核標準;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制定期末理論考核標準;按照專業技術標準和操作能力制定期末操作技能考核標準。
過程考核在平時每次課堂教學后由學生組長配合教師完成;期末操作技能測試在每學期課程結束后在會計電算化機房完成;理論知識測試在期末時由學生運用藍墨云班課手機端自主完成。這種多元化考核模式使學生成為了真正的學習主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考核學生學習情況。
6 特色與創新
課程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創新點。
第一,教學手段創新。充分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學,實現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教學手段包括運用互聯網共享優秀網絡教學資源、運用云桌面搭建網絡實驗平臺、運用云課堂構建網絡在線課程。
第二,教學模式創新。通過任務驅動和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和模式,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體,對企業真實業務有了體驗,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激發,實現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楊宏.基于工作崗位的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內容設計[J].民營科技,2017(6):252-253.
[2] 曾敏.基于“互聯網+”構建新型互動混合教學模式[J].教育與職業,2017(3):47-52.
[3] 游靜.應對云計算挑戰優化會計電算化教學內容[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