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坤
摘 要:“地震與地震災害”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科學類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本文從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討了“地震與地震災害”課程建設問題。課程教學內容“強調基本概念、密切聯系實際、適當增加彈性”;教學方法上,采取課堂討論、學生上臺報告等方式增加師生的互動;成績評定時增加過程考核的比重。
關鍵詞:通識教育 地震與地震災害 地震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a)-0206-02
近年來,通識教育越來越受到高等學校管理者和教師的重視。通識教育著眼于人的整體素質發展,是現行專業教育的有益補充[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地學通識教育對于這樣一所地學特色顯著、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校有著重要意義。地學通識教育是以地球為認識對象構建起來的、用以指導地學認知行為的系統活動。由于地球這一研究對象具有巨大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造成地學認知過程的復雜[2]。而地震作為地球構造運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被稱為“活的地質現象”,通過對地震以及地震學的學習,探討相關的地學問題,是地學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意識,也有助于凸顯該校的地學學科特色。在此背景下,“地震與地震災害”被遴選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自然科學類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本文將探討對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樣一個地學特色明顯的高校,如何從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地震與地震災害”的課程建設。
1 授課對象與課程內容設置
為了使“地震與地震災害”課程的受益面最大化,本課程的選課面向全校所有本科生開放,不設置專業限制。然而,由于眾多非地學專業的同學選修此課程,他們缺乏地學基礎知識,甚至沒有太多的數理基礎,給本課程的內容設置造成了一定的困難[3]。以2017年春季學期為例,該學期選修“地震與地震災害”課程的學生共有79人,其中來自地學、資源、環境和地質工程等地學相關或相近專業的學生為42人,占總人數的53%;其余學生則來自材料、計算機、英語、管理和法學等專業。若以年級分,上述79位同學中有59人來自大一,占比約為75%;另有16人來自大二、4人來自大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所有專業學生會在大一下學期進行“地球科學概論”的學習,從中可以學到初步的地學基礎知識。但對于2017年春季學期選修“地震與地震災害”的同學,絕大多數尚未完成“地球科學概論”的學習。事實上,這種學生專業背景差異大、地學基礎知識缺乏的情況是每個學期“地震與地震災害”教學所面臨的常態[4]。
針對上述授課對象的特點,我們在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遵循“強調基本概念、密切聯系實際、適當增加彈性”的原則。“強調基本概念”對于在中國地質大學這樣地學特色明顯的高校開展“地震與地震災害”課程教學有著特殊意義。在這門課中,“地震”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我們將其擴展到整個“地震學”研究領域,因此,教學內容除了包含天然地震的成因、類型、強度及時空分布特點,地震災害的成因、分類和減輕災害的對策等,還有地震波的初步知識、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內部構造的基本方法和研究進展等。清晰的基本概念、完整的知識脈絡對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大有裨益。“密切聯系實際”是考慮到學生的數理基礎薄弱,我們在授課內容中盡量避免出現理論公式推導,而是輔以身邊的實例、本校地質博物館中的陳列展示、媒體報道中的實效消息等進行教學。例如,在講授“地震的成因”時,我們通過一篇歐洲冠軍杯聯賽相關的報道(“10萬巴薩球迷慶祝引地震 諾坎普制造5年最強震感”,網易新聞,2017年3月10日)來說明人類活動引起的振動信號與天然地震之間的差異。“適當增加彈性”是指對于特定的知識點進行難易程度不同的備課,根據現場教學效果調整授課難度,既保證非地學背景的同學聽得懂,也力求地學專業的同學有更大的收獲。
2 課程教學方法探索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改變傳統的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的單一教學方式。我們采取播放紀錄片后,組織學生開展討論;針對特定的議題,請學生上講臺做報告等多種方式增加師生的互動,激發學生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們在課堂上播放了一部由美國國家地理團隊制作的地震科普紀錄片《下一場超級地震(The Next Megaquake)》,該片從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9級大地震及海嘯造成破壞的震撼性畫面開始,介紹了這一災難性事件對民眾的影響、日本政府和科研機構對地震的監測與研究、國際地震學界對該地震未能預報的相關思考等。我們組織學生展開討論,探討為什么以日本地震監測能力和地震研究水平之高仍無法對此次9級強震做出預測。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從多個不同角度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取得較好的效果。再如,2009年4月6日意大利拉奎拉地區發生6.3級地震導致300多人死亡,震后6名地震學家以“過失殺人罪”受到審判。這一事件不僅引起地震學界的關注,也引起全球科技界的關注,針對這一熱點問題,我們選出若干名學生上臺進行約10min的口頭報告,并接受其他學生的提問。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們一方面了解了地震預報研究的現狀,另一方面也認識到在地震來臨時政府官員、地震工作者、媒體從業人員以及普通民眾這些處于不同的社會角度均有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3 改進考核方式
我們還改進了考核方式和成績評定辦法。以往學生成績主要取決于期末讀書報告情況,這就造成了學生平時上課不重視、期末突擊的問題。為此,在新的通識課建設中我們增加了過程考核的比重。鑒于該課選課學生較多,我們在考勤過程中一般不采用直接點名的方式,而是通過課堂隨機抽查提問的方式進行考勤,這種考慮課堂表現的考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課堂上的“低頭族”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還不定期地圍繞若干重要知識點布置隨堂作業,加深學生對相關問題的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期末的讀書報告中,我們一般設置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對課堂教學中某個重點問題進行闡述,另一部分是比較開放的題目,讓學生結合學生自身的興趣和學習背景,闡述地震與地震災害研究中的學科交叉融合。兩個題目的設置各有特色,體現了課程的內涵和外延,總體難度適中,有利于培養學生查閱文獻,分析總結問題能力,提高個人的知識積累與專業素養。
4 結語
“地震與地震災害”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近年新開設的自然科學類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為了在這樣一個地學特色明顯的高校上好“地震與地震災害”這樣一門有特色的課程,我們從課程內容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地震與地震災害”的課程建設的探索。但由于存在學生專業基礎相差較大、地震學科迅速發展、地震防災減災需求日益增強等諸多內外界因素影響,該課程建設還需要不斷總結、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翼星.試論當今大學的通識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4(3):9-18.
[2] 徐繼山,隋旺華,董青紅.試論地學教育中通識課程的“里”與“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7,40(3):12-17.
[3] 高金川.《地震與地震災害》通識教育之教學實踐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3(35):58-60.
[4] 江國明.校際公選課之“地震與地震災害”的教與思[J]. 中國地質教育,2011,20(4):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