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梅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129-02
卡耐基說:“一個團體要能培養出熱忱,其結果必然是積極行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孩子學習的熱忱。才能讓孩子主動的學,真正的講出來,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小主人。“間隔排列”這一課,執教教師利用問題引領、在學生合作交流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熱忱。
一、問題引領 增加溫度
本節課,教師首先創設了學生喜歡的“猜燈籠”游戲,學生非常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學生才能積極投入到課堂探究活動中。在學生猜的興趣正濃時,老師的一個問題:“你們是怎么知道的呢?”設疑啟惑,引領孩子去思考,讓孩子初步感受“間隔排列”的規律。接著出示主題圖,師問:“你發現了嗎?誰和誰間隔排列呢?”看似無意其有意的一句話,激起孩子的自我探索的欲望。趁著孩子學習的熱情老師大膽放手,給學生提供表格來整理數據并出示以下問題:
1.每排兩種物體的個數有什么關系?
2.為什么每排兩種物體的數量相差1呢?在圖中畫一畫、連一連、圈一圈、讓別人能夠一眼看得出。
3.試著用你喜歡的符號表示出圖中的間隔排列現象。
研究始于問題,同樣教學也應該始于問題,沒有問題的課堂是沒有思想的,沒有生命力的。問題是老師給學生一把在知識的海洋中航行的槳,讓學生積極思考,在主動探索中獲取成功,并感受成功的喜悅。所以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讓他們獨立思考,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孩子帶著問題,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去學習。本節課老師問題的引領,像母親和孩子的對話,又似兩個老朋友之間的交流,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孩子去探索間隔排列的規律,去感悟一一對應的思想,去享受數學的美。
二、合作交流 增添濃度
當導學單出示后,讓學生自己分析數據、交流、匯報。記得第一個發言的是:第一小組:“一個小兔和一個蘑菇當作好朋友……”“好朋友”這個詞用得多么形象。緊接著第五小組:“一個木樁和一個籬笆為一組……”“一組”這個詞用得有數學味。迫不及待的第六小組:“木樁看作點,籬笆看作間隔,木樁比籬笆多1。”“點、間隔”這兩個詞上升到一定的專業高度。
讓學生講,讓學生評價。教師讓一步,微笑著在靜靜的等待花開的聲音。等待一個智慧的聲音為另一個稚嫩的聲音進行補充、完善、評價,雖然有的回答不是那么嚴密,但那都是他或他們小組智慧的結晶,不同的聲音,都表達同一個意思:間隔排列的規律。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得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學習的主動權,在課堂中,老師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小組內討論、交流、互相補充,這樣學生得到充分的信任,從而學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將知識引向深入,得出兩端物體和中間物體存在普遍規律。
給孩子時間讓他們自己去調色,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去渲染,放手讓孩子去說、去評價,孩子的語言使課堂多姿多彩。
三、當堂檢測 增加深度
當堂檢測,設計有層次,透過及時的基礎練習有效鞏固了新知,變式練習內化了知識,通過提升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發現“間隔排列”規律的兩種物體他們之間的數量關系。
如:如果把▉與●一個隔一個地排成一行,▉有10個,●最少有幾個?最多有幾個?這是一個開放的操作情境,其中▉的個數是規定的,●的個數是不確定。當教師出示此題,并在小黑板上畫好10個▉,讓學生自己去畫●,由于問題具有挑戰性,這時學生激動的站了起來。
其中有一個小組的畫法如下:
▉●▉●▉●▉●▉●▉●▉●▉●▉●▉●
●▉●▉●▉●▉●▉●▉●▉●▉●▉●▉
▉●▉●▉●▉●▉●▉●▉●▉●▉●▉
● ▉●▉●▉●▉●▉●▉●▉●▉●▉●▉●
小組中的一個男孩說:“前兩個與眾不同,一端是▉,而另一端是●,這樣▉和●一樣多……”這些規律以形象思維的方式保存在孩子的記憶里,既有比較充分的體驗,又不需要刻意去記憶,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智慧火花的閃現。
規律只有自己操作才能得到進一步驗證,并通過小組交流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互學”“教”學。這樣所學的知識才能深刻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在本節課中,正是教師問題的引領,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給學生擁有提問、深思、交流、回答的權利。教師退出舞臺,在欣賞著舞臺的主角學生的精彩表現。真是,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