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曰超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作為大學生群體中比較特殊的一族,受其自身成長環境、社會環境等各方面的影響,其“德育”思想尚存在諸多缺陷與漏洞,甚至影響到其學業進程、班級紀律性,對于如何以“德育”教育手段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班級管理是一個重要而嚴肅的課題,接下來小編將從當前高職院校學生道德發展現狀和如何以“德育”手段加強高職院校班級管理兩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德育 高職 班級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178-01
一、當前高職院校學生道德精神現狀
1.個人主義橫行,集體主義淡薄。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乃至整個家族甚至幾輩人的寵溺,從小就被愛和呵護包圍,較少受挫折,沒有吃過生活中的勞苦,多數只看得到自身利益要害,不懂得身同感受他人思想與疾苦,養成自私自利、個人主義先行的性格。導致上大學后,面對集體生活缺少合作意識和包容心。將個人利益置于班級利益之上,無視他人要害,等等現象都是由自私自利,缺少“德育”精神而引起。
2.道德感下行,造成不良社會影響。高職院校學生一般來說從小不是班級里的拔尖生,再加上多年以來應試背景下重“學業”輕“德育”的整體學校教育方式,造成了這個群體相較于高知識人群普遍輕視社會道德準則,更容易陷入社會負面環境的泥沼。當前鬧得沸沸揚揚的大學生“裸貸”潮、包養潮很多都來自于高職院校學生。這就反映了高職院校學生較易受社會腐敗思想影響,造成自身道德感下行,在影響學校管理與教育,阻礙其自身更高的理想與目標制定的同時,還造成社會不良影響。
3.知行不一,自律性差。若單獨從理論層面考察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的“德育“意識,他們也能交出較為滿意的答卷。但是在現實層面,很多學生不能知行合一,自律性較差。最突出的表現為:上課睡覺玩手機、遲到早退、逃課、不尊敬師長、打架斗毆、不聽從班主任安排甚至混入社會不良團體,嚴重影響學校管理秩序。
4.學校關于“德育”教育不深入,難落實。當代高職院校已普遍開展“德育”教育,但其學習效果,或者說學生的踐行效果不盡理想,這些從以上四點現象可見一斑。究其原因,一是“德育”教育以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基本上老師講授為主,學生只是被動的學習其理論知識,缺少案例分析與教學實踐,不能形成共情心理,使得德育學習浮于表面,難以落實到生活實踐,收效甚微。
二、“德育”思想貫穿于高職院校班級管理的探討
1.班主任增加“德育”理論知識儲備,加強學生“德育”思想教育。班主任是一個班級的核心人物,關系到整個班級的集體感、榮譽感、向心力與凝聚力,所以作為高職院校的班主任首先要用先進的、與當下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性的“德育”思想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讓自己能隨時以理論知識對照當下學生思想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學生思想錯誤、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掐掉不好的苗頭,防患于未然。
2.班主任奉行“德育”理念,以身作則,以身示范。作為班級管理的領導者和靈魂人物,班主任首先要加強個人言行教育,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知行合一,要以較高的道德準則要求自己,說話、做事遵循社會道德準則,推崇社會高尚行為,以身作則,以身示范,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3.以“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班級管理凝聚力。當代高職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短時間內難以適應集體生活,不能很好的將個人融入集體,容易忽視集體生活規則。這就要求學校和班主任要有意識強化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其大局意識、少數服從多數意識,杜絕任何個人主義苗頭,將無視集體規則,個人主義先行的行為作為反面教材加以教導,以多種形式鼓勵“集體主義精神”,增強班級管理凝聚力。
4.從加強“自律性”著手,培養“自我管理”的優良班風。加強學生的“自律性”是班級管理的核心所在。這就要求班主任在開學之初就要注意留心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找出每個學生的弱點與優勢,對于自律性差,容易遲到早退、曠課、上課睡覺、玩手機的學生要加強教育管理,以說教、罰款、借助家長之力、獎懲并舉的方式對此類學生進行教導,改正其不良學習與生活習氣,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提高其自律性。對于自律性強的學生,則應鼓勵其保持,并讓他們形成表率作用,協助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工作。
5.踐行“德育”理念,輔助班級思想管理?,F階段高職院校德育多停留于理論教學階段,缺少踐行的意識與行動,使得理念不能為我所用,不能更好的用來進行思想覺悟與管理。這就要求班主任平時除了對學生進行德育理論學習外,還要多帶領學生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參考文獻:
[1]《德育功能論》 王仕民 中山大學出版社
[2]《德育與班主任》 陳瑞瑞 高等教育出版社圖書發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