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 羅宏盈
摘 要:文本細讀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有效地提高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在新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下,文本細讀法的運用促使小學語文教師繼續借鑒中外文本閱讀的理論和方法,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人文素養 。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仍存在大大小小的問題。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整合理論和實踐,有效地發揮文本細讀法的最大就至關重要。
關鍵詞:文本細讀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策
基金項目:1.曲靖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閱讀教學有效性與綜合能力培養策略研究”(項目編號:QJQSKT2016YB04)成果之一
2.曲靖師范學院重點課程“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項目編號:ZDCK2016006)成果之一
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存在的問題
1.1 文本的過度細讀
文本細讀在古有訓詁法,即進行逐字逐句的解讀,對每一詞每一句都進行追本溯源。文本細讀主要是從接受主體的文學理念出發,對文學文本進行的細膩、深入、真切的感知、闡釋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但由于教師自身理解的不當,一味地對文本進行了過度的細讀,而忽視了接受主體小學生的實際心理發展和認知水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即使拓展得再多,學生也無法有效地吸收。“審美想象的翅膀不可任意飛躍文本所不許可的界線,藝術的思辨要始終追隨原作的情感波濤”。由于教師對文本的過度解讀,課堂的容量被不斷擴大,導致延伸的內容逐漸遠離文本自身的意義,并未對文本進行有效地教學。
人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的《烏鴉喝水》一課,有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得出烏鴉是通過讓石子使瓶子里的水升高的辦法喝到水的結論后,教師進行總結時又補充了石子的密度等知識。這其實是對文本的過度細讀,忽視了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結構。既延長了正常的教學時間,學生又無法很好地理解這一知識,導致了無效的教學行為,使學生陷入了思維的困境,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過度的拓展延伸,只關注到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特點,使課堂成為了展示自我的舞臺,卻有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之嫌。著名教育家沈大安認為要上好一節課,正確深入的文本細讀是必不可少的。這也從側面告訴我們文本的過度細讀是不可取的。
1.2 文本細讀表面化
與文本細讀過度化相反的是文本細讀的表面化。文本細讀表面化頗有不求甚解之意,它是對文本的解讀僅僅停留在表面,并沒有深入到其內涵。教師與學生這雙方都只是淺淺地把握了課文的基本內容,教師并沒有利用自己的專業素養和已有的生活經歷、體驗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文本。這樣,學生在文本細讀后無法重新解構文本并形成自己的感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把握基礎閱讀和檢視閱讀后,應適當發展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的能力。
曾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看到這樣一種教學場景:如某教師在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提出了以下問題: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什么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些問題學生很快能從文中找出來,這些僅僅是文本表面的信息。在《夸父追日》這一課提出的幾個問題:誰在追日,為什么追日,怎么追日?設計的這些問題也同樣是只要學生粗讀課文就能找到答案。這樣學生的深入分析、思考能力根本得不到有效的發展,僅僅停留在低層次。
1.3 整體閱讀代替個人閱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通過合作的學習方式來進行文本的閱讀。教學中很多語文老師的確采取了多種方式來進行合作學習,如集體討論、集體閱讀等。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果,但是由于沒有把握好整體閱讀的度,教師會忽略學生在閱讀中個人的獨特理解、感悟和體會,以整體的閱讀代替了學生個人的閱讀。文本細讀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的提高,而語文素養的提高是建立在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自我內化,是需要個人的獨特思考。
2 文本細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對策
文本細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起著連接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文本細讀被全國上下的從事文學教育工作的老師所運用,其中尤以王崧舟老師和竇桂梅老師為佼佼者。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及名師的課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小學語文閱讀中的文本細讀策略。
2.1 文本細讀,推敲重點字詞句
文本細讀關注言語。對字、詞的品味與推敲,發掘詞語中隱含的意義,使文本的意義得以充分地揭示。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細讀抓住關鍵字詞,細細體會其背后所蘊含的意義。這樣有利于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和文本字里行間所要傳達的情感。關鍵字詞句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推敲、品味后才能在細讀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深層次的價值,學生也能更快地理解文本。
竇桂梅老師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分別從生活現實、文化背景和童話角度三個不同的方面引導學生通過推敲重點字詞句得出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接下來就根據竇桂梅老師《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課堂實錄,體會其如何運用文本細讀的方法解讀文本的。
2.1.1 讀課題,解讀基本信息
課題有畫龍點睛之效,有時能從課題中就知道這篇課文主要寫什么,課題即是題眼。那么,文本細讀法從課題就開始了。竇桂梅老師先出示九歲的劉芊芊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下的詩后,引出課題中的“女孩”,板書并讓學生讀一讀,讀完后讓學生加上“小”字再讀,想想加上“小”字后帶給自己怎樣的感受。自然加上“小”字后感受就不同了,所以我們要細讀“小”這個字。
這個“小”字細讀后,可以看出:第一,女孩的年紀很小,還是個孩子;第二,女孩的身材很瘦弱,個子矮小;第三,女孩的家庭很貧困,她很貧困,社會地位低。最后補充完整的課題“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又給你怎樣的感受和印象呢?竇桂梅老師這時又回歸文本,讓學生打開課本進行全文的閱讀,讀完后再談自己的感受。
通過文本細讀法解讀課題,竇桂梅老師很好地把隱藏在課題中的豐富內涵都挖掘出來了。我們從課題中讀出的信息就抓住了課文的一些關鍵點。
2.1.2 重視環境描寫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部寫人的童話作品,里面有必不可少的環境描寫。廣義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童話的開頭就這樣直接描寫賣火柴的小女孩當時的環境。一句話中的“冷”、“雪”、“黑”就簡單地交代了,但我們仍有很大的空間去細讀、研讀文本。“冷”字交代了天氣,“雪”字交代了季節,“黑”字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接下來,竇桂梅老師讓學生分別再讀冷,冷極了,加上“雪”和“黑”。通過這樣的細讀,竇老師讓學生體會到冷的程度。并通過能不能去掉這句話引導學生感覺環境描寫的重要性。環境如此惡劣,暗中揭示了故事的悲劇性結局。這有效地培養學生通過重點細讀發現重點詞后面傳遞的信息的能力。
2.1.3 理解人物形象
人物描寫一般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等來刻畫人物。“小女孩只好赤著腳走路,一雙小腳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她的舊圍裙里兜著許多火柴,手里還拿著一把。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分錢。”竇老師出示這一自然段,讓學生細讀,關注到了:對小女孩的外貌描寫是赤著腳,一雙小腳是凍得紅一塊青一塊的。引導學生感受到在這樣寒冷的天中,小女孩的處境是多么悲慘呀;“兜著”、“拿著”“誰也沒有買過”等動作描寫強調了社會環境的冷漠,而不僅僅是自然環境的寒冷了,這對于小女孩來說是雪上加霜的。人情的冷漠更能毀滅一個人,正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2.2 文本細讀,重視情感體驗
學校里的學習并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在教學時,教師要創設合理的情境,讓學生細讀文本、走進文本,讓學生盡快融入課文,感悟蘊含在其中的情感。
“文本細讀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術”。王崧舟老師一直是詩意語文的積極倡導者,是在誦讀的基礎上即細讀把握文章的情感。《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已有許多教學上的闡述,但王崧舟老師另辟蹊徑,演繹了不同的美,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富有詩意。
關鍵詞句在文本中能準確表達文章的中心主旨,體現作者的情感。“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王崧舟老師緊扣住這一句中“不可估量”這個詞語來細讀。王老師指導學生讀這一句話時讓學生抓住這句話中的兩個“不可估量”,體味其中的滋味,從而讓學生感受到痛惜、痛恨、悲哀的情感,通過細讀生成情感,從而生成詩意語文課堂。另外,王老師也抓住“有”這個關鍵字,讓學生通過文本細讀體會到昔日圓明園的金碧輝煌、美輪美奐,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當圓明園毀滅后更能為圓明園付之一炬的悲嘆惋惜之情添上濃厚一筆。王老師的文本解讀是言以盡象,象以近言,是緊扣重點字詞、立足文本本身的詩意文本細讀。
竇桂梅老師和王崧舟老師在這兩個案例中運用了一定的策略進行文本細讀。與英美新批評的文本細讀有異曲同工之路。批評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鏡讀每一個字,捕捉著文學詞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聯想等,其步驟大致分為三步:首先是了解詞義,然后是理解語境,再次是把握修辭特點。
2.3 文本細讀,平衡把握整體與細節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其中全體與部分都息息相關,不能稍有移動或增減。這提示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時,不能僅僅關注細節,而忽視了整體,否則會犯只見樹木,而不見森林的錯誤。深入作品就必須研讀細節,感受作品深層次蘊含的魅力。所以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我們只有平衡把握整體與細節,才能更加準確地理解文本的內在意義和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
《燕子》一文中“一身烏黑的羽毛,一對俊俏的翅膀,一條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燕子。”這段話是對燕子外貌的描寫,在通讀全文后,可以體會到“我”對充滿生機活力的春天的熱愛,但如果不聯系整篇課文僅僅從這段話解讀的話,我們只能讀出“我”對燕子的喜愛之情。
小學生正處于語文學習的起步階段,對于語文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不僅能培養學生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還能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有所提升,同時讓學生學會了有一種語文學習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語文學習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先霈.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曹明海.文學解讀學導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267.
[3]蔣成瑀.語文課讀解學[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4]王崧舟.《詩意語文—王崧舟語文教育七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5]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繆劍妮.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文本細讀方法的實踐與研究[D].吉林:延邊大學,2011:1.
作者簡介
莫莉,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文學科教學論,曲靖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