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華
摘 要: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進入新時代,教育也進入了深入加強內涵建設階段。“雙一流”背景下素質教育的核心任務在于建設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大學生第二課堂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要運用新思維、探索新模式、解決真問題。本文針對在學院開展的第二課堂素質教育實踐活動,對如何在大學生第二課堂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進行總結。
關鍵詞:新時代;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
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進入新時代,開啟了新征程,教育也進入了深入加強內涵建設階段。新時代教育的核心更多聚焦在培養人的素質上,“雙一流”背景下素質教育的核心任務在于建設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大學生第二課堂作為高校教育載體,結合學生特點,以活動促學習,以學習求進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特別在構建大學人文精神上,要將“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融入管理教育的各個環節。
1 新時代大學生第二課堂要運用新思維,解決“真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目前,大學生第二課堂在內容上雖然豐富,但在結合學生特點,將傳承中華美德、弘揚傳統文化、思想道德引領三者結合起來上有欠缺;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構建大學人文精神,將傳統文化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有機的結為一體,將“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融入管理教育的各個環節上還有欠缺。
第二課堂是學生能力培養的重要平臺,長期以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們一直圍繞“聽”和“學”兩個方面來開展第二課堂的相關工作,拘囿于傳統的“讓學生做”的育人模式,無形中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2 新時代大學生第二課堂要探索新模式,做好“真研究”
以我院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從中國傳統節日看中國傳統文化”為例,以中國傳統節日為切入點,開展行之有效的中國傳統文化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以活動促學習,以學習求進步;將“讓學生做”變為“學生要做”,從中國傳統節日為著力點,激發傳統文化新活力,將弘揚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植教育之根于學生之本,在動態的教育實踐中實現教育目的。
1)創新德育途徑,豐富育人載體。活動在構想階段就確定為教育實踐活動,力求在操作中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調動學生興趣,并將學習過程前移,將看似古板的“傳統文化”變化為生動的實踐教育,創新思路,另辟蹊徑,在思想上引導學生“主動學”。
2)宏觀設定環節,微觀把握過程。本次活動中,我們改變以往對學生的事無巨細的指導模式,冠以“四個一”原則,即一個班級選擇一個節日、組織一次實踐活動、呈現一個學習成果。要求學生根據班級特點,圍繞重點,遵照原則,自由發揮,我們只在宏觀上設定環節,掌控整體進程,在實踐中告訴學生“如何學”。
3)搜集文化題材,教學相得益彰。要求各年級學生根據選擇的節日,廣泛搜集素材,最終要在限定時間內以有效的表現形式向觀眾傳授最多的信息。在具體操作中就是要求學生必須完成:接受命題—收集材料—實踐活動—整理匯總—成果匯報這一序列。題材不能重復,而且要切合主題,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在教學相長中教會學生“怎么學”。
4)鼓勵團隊協作,凝聚集體力量。團體性活動都有增強團隊凝聚力的功能。本次活動的申報條件之一就是以班級為單位,兼顧學生層次,動員全體參與,鼓勵班級內團結協作,營造班級間競爭氛圍,在精神層面上帶領學生“一起學”。
5)加強教育引導,打造人文高地。在舊有觀念里,傳統文化應該只能以“說教”的形式表現出來。本此活動立意之一就是要改變這一傳統觀念,用新形式承載傳統,用新內容豐富文化,賦予傳統文化新內涵,而保持構建大學人文精神這一主旋律始終不變;立意深遠,扎根傳統,從而在歸宿上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明白“為誰學”,集中體現了大學的人文情懷,從而樹立求學、做人、創業的新標桿。
本次教育實踐活動立意新穎、內容豐富,有通過傳統節日對愛國主義精神的頌揚,有通過歷史人物對忠孝節義的贊美,可謂形式多樣、百花齊放。這次實踐教育活動從策劃、組織、演出一直到落幕都是一個動態性的實踐教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每一個人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學工干部拓寬了工作思路,創新了德育理念,整個隊伍的思想水平和理論水平都得到提升;廣大學生調動了學習興趣,提升了道德素養,在領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麗與絢爛的同時,也培養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非常有效的實踐活動形式。
參考文獻
[1]杜玉波.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責任與擔當.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