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席勒和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比較

2018-01-30 03:59:07杜立劉晨曄
美育學刊 2018年6期
關鍵詞:本能人性

杜立 劉晨曄

(遼寧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

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不斷滿足人們日益擴大的欲望和需求,同時也伴生出眾多的人性問題,尤其是人性異化及人性分裂等現象,無不引起當今世界人們的高度關注。面對人們信仰和道德的缺失,開展人性教育的任務日益緊迫,使我們開始考慮重建公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實現人性的和諧發展。回望生活在18世紀末的席勒和20世紀中期的馬爾庫塞,二人都對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弊病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批判,并提出以審美實現人性解放的思想,這對于我們深入研究現代人性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審美烏托邦的建構

席勒和馬爾庫塞都是具有人本主義傾向的美學家,他們的思想以實現人性解放和人性自由為旨歸,在深刻剖析自身所處社會背景基礎之上,以審美視角解決出現的人性問題,以實現人性的完整,建構理想中的審美烏托邦。

(一)彌合人性分裂——審美烏托邦的建構基礎

人性的完滿何以成為可能?這是典型的席勒式問題,也是任何一個時代都會面對的問題,它揭示了每個時代所顯露出的社會弊病,成為對現代文明的反思。席勒所處的時代是德國動蕩不安的時代,18世紀的德國現實社會出現了種種弊端,“社會經濟體制的僵化和落后,統治集團內部的爾虞我詐,宮廷生活的腐化墮落,以及下層民眾的極度貧困”。[1]這樣一種獨裁專制背后潛藏的是德國封建專制帶給民眾的人格壓抑,恩格斯曾經用這樣一段話來描述18世紀的德國:“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體的討厭的東西,沒有一個人感到舒服……一切都爛透了,動搖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簡直沒有一絲好轉的希望,因為這個民族連消除已經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爛尸骸的力量都沒有。”[2]這是當時席勒所處的18世紀的德國最真實的寫照。可以看出,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滲入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當時環境的逼迫之下,人性出現嚴重扭曲。席勒將這些人性問題歸結為人性的分裂,他認為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之所以沒有走向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性的墮落,人們也試圖尋找各種途徑改變國家的現狀。席勒和當時德國其他知識分子一樣,“他們力圖找到一條中庸的改良道路,那就是通過藝術和審美教育來改變社會,從人性、人的心靈的改變來實現對社會的改變”。[3]

馬爾庫塞作為西方社會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同樣特別關注人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西方社會出現的新科學技術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工人階級逐步擺脫貧困狀態,給人們帶了來物質生活的極大滿足。然而,人們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物質財富的同時卻被無限膨脹的欲望所掌控,技術理性控制下的社會為人們營造了一種潛在的異化環境,不斷腐蝕著人的內心世界,使人們一步步墮落為技術的侍從,思想出現嚴重的偏頗。人們追求快樂原則的本能也隨之被個人欲望所代替,只顧眼前看似繁華的物質利益,對資本主義社會弊病卻視而不見。另一方面,資本家也開始轉變對公民的剝削方式,在一片看似祥和的社會背景下對人進行肆意操作和控制。由此,現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的社會引起馬爾庫塞的關注,他深刻批判了現代發達科學技術帶來的社會弊病,指出工業文明和技術理性主導的社會從根本上說是一個“病態的社會”,這種病態社會使所謂的現代文明束縛了人的本性,人變成機器的奴隸,原來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完整的人變成了只追求無止境物質利益的“單向度的人”,人們追求精神自由與發展的愛欲本能遭到了毀滅性的摧殘和壓抑。在這種情況下,馬爾庫塞在吸取弗洛伊德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本壓抑和額外壓抑,并且指出科技理性主導的社會用現實原則替代了快樂原則,人們在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蒙蔽下逐漸喪失純真本性,人性開始出現全面異化。

由此可以看出,席勒和馬爾庫塞都是基于自身所處的社會背景基礎之上深刻揭示了現代文明對人自然本性的侵犯,在人性分裂和人性異化的嚴酷形勢下,只靠變革社會政治制度很難實現人性解放, 所以另辟蹊徑以真正實現人性完滿和本能解放成為最重要的任務。

(二)樹立審美之維——審美烏托邦的建構途徑

席勒和馬爾庫塞在時代所帶來的困境中逐步認識到,單純的社會制度無法挽救人性,因為正是國家制度與現代文明造成人與社會的日益疏離。在此背景下,席勒和馬爾庫塞選擇以審美來解放人性,實現人性的復歸。在他們看來,審美的本質是“審美產生于人的心靈對于自由的渴望,也激發著人的心靈對自己的渴望;審美體現了人的追求自由的本質,也強化了人的追求自由的本質;它永遠站在不自由的現實人生的對立面,呼喚著人們向自由的人生挺近”。[4]雖然二者在美學道路的具體實施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審美之維始終是貫穿其美學思想的主線,這對于解決他們自身所處時代的問題及現代社會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8世紀的德國是人心渙散、環境極其惡劣的國家,人的本性被腐敗的封建專制無情剝奪,而法國大革命的爆發也表明,狂妄的殺戮暴露了革命的粗暴和野蠻,現時的國家制度和現實狀況成為人性分裂的禍根,焦慮和彷徨成為那個時代公民最真實的內心寫照。正是在這樣殘酷的社會背景下,席勒始終向往古希臘人美好的人性,他認為古希臘人的完整性就在于他們將自己的人性與現代文明做到恰到好處的相融,他們處在一種單純進步的文明狀態中,并且將感性和理性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在現代文明的發展中,人們沒有像古希臘人那樣保存自己的尊嚴與智慧,以至人的本能由于封建的國家制度遭到嚴重扭曲。所以席勒提出:“為了解決經驗中的政治,人們必須通過解決美學問題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走向自由。”[5]4對席勒來說,現實的人性分裂嚴重阻礙了人性自由的實現,而只有審美道路才可以使碎片化的人格實現完整。“美所以能成為一種手段,把人從質料引向形式,從感覺引向法則,從一個受限制的存在引向絕對的存在,這并不是因為它幫助思維(思維包含著明顯的矛盾),而僅僅是因為它為思維力創造了自由,使思維力能按照它自己的法則來表現自己。”[5]58

在馬爾庫塞生存的時代中,文明的進步反而鎮壓了人的愛欲本能,科學技術成為統治人性的絕對力量,國家及社會如同牢籠一般緊緊束縛著人性的自由發展,公民在無形之中將自己屈服于這種特殊的統治形式下,逐步喪失自主性,淪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奴隸。面對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壓抑,馬爾庫塞作為社會批判理論家同樣認為唯有審美才可以將人從非人的狀態中解放出來,實現人性的復歸。在馬爾庫塞看來,“人的本能的解放之路,實質上是一條通往審美的道路”。[6]9于美所表達的是快樂原則,它與人的精神與本能緊密相關,所以美的原則可以使愛欲得到真正解放。這里的愛欲不是狹隘意義上的動物性欲望,而是指在人格完整的基礎上使人得到真正自由與快樂的完整的本能,馬爾庫塞認為,“愛欲是使生命體進入更大的統一體,從而延長生命并使之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的一種努力”。[7]193所以馬爾庫塞提出愛欲解放論,他認為恢復人性純真本質就應該解放愛欲,實現愛欲本能的解放就要以審美克服現實原則的壓抑,消除現代工業文明帶給人的額外壓抑,使人擺脫人性異化的困境,建立一種自由的非壓抑文明。

(三)追求自由解放——審美烏托邦的建構目標

席勒和馬爾庫塞都對人性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與批判,并且據此提出用審美解決現代文明對人自然本性的侵犯。人性問題之所以能引起他們的重視是因為自由作為美學思想的目標不僅能解決現代文明所帶來的人性異化問題,更是人性教育不可避免的話題。無論是席勒的游戲沖動說還是馬爾庫塞的愛欲解放論,其本質都是人自由本質的顯現,自由的實現在人性解放中始終具有根本意義。

席勒認為,封建腐朽的國家嚴重阻礙著人性的全面發展,所以他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封建專制制度,在批判國家制度對人性的壓迫中揭示了自由是人性得以全面發展的核心,并提出只有通過審美道路才能實現現代社會與人性自由的真正結合。在審美消除人性異化的過程中,人的自由本質開始顯現,人開始進入一個自由王國,人的雙重天性得到內在和諧統一,“這種和諧實際上也就是一種自由顯現:在人格的顯現中有著豐富多彩的人的狀態,在人的狀態的顯現中充滿著人格的光芒,人和他所呈現出來的生活世界作為自由顯現的主體及其對象共同構成了人的作品——人不再只是自然的作品,而是他自身的作品”。[1]85席勒的審美思想是醫治資本主義國家封建專制造成人性創傷的良藥,使人性的內在自由本質戰勝資本主義國家制度對人的壓抑和束縛,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只有在自由的狀態下,人才會實現感性和理性的統一與協調,實現人性完整,擺脫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壓迫與統治,將人從封建愚昧的控制下解放出來。

高度發達的科技雖成為20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特征,但是這種“進步”不再強調人性的自由全面發展,反而成為人性異化的工具,人的肉體、精神和思想出現全面異化。馬爾庫塞倡導的審美之維的革命就是以實現人性自由的復歸為根本目標消除現代文明所帶來的壓抑,建立一個自由的非壓抑社會,使人按照美的規律生存,“在這個新的社會中,由于貧困和勞苦的消除,一個新的天地誕生了,感性、娛樂、安寧和美,在這個天地中成為生存的諸種形式,因而也成為社會本身的形式”。[6]100非壓抑社會的實現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在非壓抑社會中以人性的自由解放為目標,人的愛欲在快樂原則下得到真正的解放,人在恢復本能后得到真正的自由,克服物質利益的無限度需求以改變單向度的人性狀態,使現代文明與自然本性實現真正融合。

二、審美烏托邦的實現活動

(一)感性解放——感性沖動與新感性

席勒和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中都提及對感性的認識,這對實現人性完整和自由起著重要的作用。感性在席勒和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審美之維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但由于生活時代的不同,二者對于感性活動的理解也存在諸多差異。

在席勒看來,封建的國家制度是造成人性分裂的重要因素,封建制度的愚昧和殘暴使人逐步喪失意志和道德,造成自身雙重人格的分裂。基于這樣的現象,席勒從人的感性本性和理性本性兩種相反的自然天性出發提出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對于感性沖動,席勒認為,“它來自人的肉體存在或他的感性本性,它努力要把人放在時間的限制之中,使人成為質料,而不是把質料給予人,因為把質料給予人畢竟是屬于人格的自由活動,人格接受質料,并把質料與它本身,即與保持恒定的東西區別開來”。[5]35席勒認為感性是人的一種自然法則下的感受性,是人的自然天性,“感受性越是得到多方面的培養,越是靈活,它給各種現象提供的表現面越多,就越多地把握世界,就越多地在他自身之內發展天賦”。[5]39感性沖動可以喚醒人的自然天賦,刺激感官的感受力和思維力,意識到自身源于本性的尊嚴與自由,這種對于自由的追求與渴望成為反對封建專制最直接的形式,從而改變封建制度壓迫下的人性分裂狀態,實現人的本性解放與自由解放。所以感性沖動是通往席勒描繪的自由王國的必經之路,并且與理性沖動一起發揮作用以實現人性的完整。

馬爾庫塞對于感性活動的理解和席勒不同,他從人愛欲本能的角度出發,竭力張揚被理性壓抑的感性,提出新感性思想。“于是,一種嶄新的現實原則就誕生了,在這個原則下,一種嶄新的感性將同一種反升華的科學理智,在以‘美的尺度’的造物中,結合在一起。”[6]99馬爾庫塞認為,新感性是一種在理性壓抑狀態下的“活”的感性,是馬爾庫塞在技術理性占主導地位的環境下實現本能解放的新的手段和工具,他將新感性定義為:“新感性,表現著生命本能對攻擊性和罪惡的超升,它將在社會的范圍內,孕育出充滿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難。”[6]98它喚醒人對原始本能和自由的重生欲望,使之從技術異化造成的人性異化中逃離。這種新感性包含著人對自由和新生的渴望,表達了長期遭受工業機器束縛的人的自我突破,實現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在新感性的解放狀態下,藝術革命和審美方式超越現實原則對人愛欲本能的束縛,實現人的自由解放。

(二)審美活動——游戲沖動說與愛欲解放論

席勒從德國現實情況出發,提出腐敗的封建專制使人完全喪失了感性和理性的平衡與協調,人長期處于兩種情感的各執一端中走向分裂,這種分裂使人最終不是走向獸性的粗暴就是走向道德的頹廢。席勒以古希臘人美好的人性為藍本,倡導將時代特征與人自身的尊嚴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充分實現人性完整與和諧。所以他從人性的自然本性入手,將有限本質的人劃分為人格和狀態兩種概念,由此就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基本法則,即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形式沖動)。由于人是人格和狀態的有機統一,席勒將這兩種沖動進行整合,提出游戲沖動說,這是席勒提出的通過審美實現人性完整的重要思想。游戲沖動是人對物質需求和內在法則的統一,是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統一,“游戲沖動作為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集合體,作為實在與形式、需求與自由、情感與精神、有限與無限的統一,既是人性的圓滿實現,同時也是美的發生和完成”。[1]59席勒將游戲沖動說的對象定義為“活的形象”,“這個概念用以表示現象的一切審美特性,總而言之,用以表示在最廣的意義上稱為美的那種東西”。[5]45顯然,席勒從游戲沖動中深刻挖掘人雙重天性的統一,并且使之在美的形象中使人的自由本性和審美自由得以最大限度的釋放,既消除了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性,同時突破了封建制度對人的統治性,克服人性分裂,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人,實現人性自由的復歸。“在人的一切狀態中,正是游戲而且只有游戲才使人成為完整的人,使人的雙重本性一下子發揮出來。”[5]47

馬爾庫塞的愛欲解放論是其美學思想的中心,這與席勒的游戲沖動說相比,雖然都是對人自由本質的追求,但與游戲沖動說所主張的感性與理性統一不同的是,愛欲解放論主張釋放人的愛欲本能是實現人自由本質的重要前提和必經之路。馬爾庫塞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基礎之上提出,“愛欲的目標是要維持作為快樂主—客體的整個身體,這就要求不斷完善有機體……這個目標還產生了愛欲自身的實現計劃:消除苦役,改造環境,政府疾病和衰老,建立安逸的生活。所有這些活動都直接源于快樂原則,同時,它們也是把個體聯合成更大統一體的努力”[7]193。馬爾庫塞提出的現代文明對人的異化與馬克思的勞動異化相似,但馬爾庫塞的出發點是提倡愛欲的全面解放而不只是勞動的公平。由此,馬爾庫塞提出解放人性異化下愛欲的途徑就是消遣,“消遣的基本特征是,它是自在地起滿足作用的,除了本能滿足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目的”[7]195。消遣功能的產生和運作是人性異化的解脫方式,消遣作為一種心理滿足手段使人感到極大的放松與愉悅,實現愛欲解放。

(三)自由王國——審美王國與非壓抑社會

席勒對人性異化提出的美學思想始終以審美為原則實現人性的復歸,在他看來,“美是現象中的自由,人同美只應是游戲,審美和游戲在本質上都是非功利性的,人和美在自由顯現的非功利游戲中所具有的狀態就是美的王國。在這個自由的國度里,顯現既擺脫了物質自然力的束縛,也擺脫了理性法則的專制。自由顯現使人成為活的形象,使人的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結合為游戲沖動,使人從感性和形式的對立、沖突中進入和諧的審美王國。”[1]120審美王國是通往美的自由王國,“通過自由來給予自由,是這個國家的基本法則”[2]95。在審美王國里,人無需遭受國家制度對人自然本性的制約,也無需感受工業機器的喧囂帶來的人心險惡與紛雜,人基于快樂原則下生存,非功利性的審美活動是人實現自由的象征,曾經提出的“人性的完滿何以成為可能”在這里得到了實現。這個王國的最大特征在于它不只是具有超功利性,更強調對人性尊嚴和天性的尊重,游戲沖動和自由顯現都是其得以真正實現的重要表現。總之,審美王國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相統一、客觀存在和精神存在相統一中實現人性完整的自由王國。

在馬爾庫塞看來,要實現愛欲本能解放就要使異化的人性尊崇消遣特征,消除現實原則對快樂原則的束縛,實現非壓抑文明,創造非壓抑社會。在他看來,非壓抑社會是一個超越了人現實需求的自由社會,是人實現人性解放和自由解放的重要存在環境,“在這個新的社會環境中,人類所擁有的非攻擊性的、愛欲的和感受的潛能,與自由的意識和諧共處,致力于自然與人類的和平共處”[6]105。這個社會快樂原則指導著愛欲本能的實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操作原則,克服人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的相互脫節狀態,在愛欲本能的指引下,使自身消除人性異化的被動性,恢復有血有肉的感知力,成為自己本性的主人。馬爾庫塞認為,要實現這樣一種非壓抑性社會,一要消除物質欲望對人的壓迫,使之擺脫自身帶來的壓抑得到自然解脫,二要通過審美形式和藝術革命來突破人性異化的壓抑狀態,藝術和審美作為新感性的根本體現表現原則尊崇人的本能價值。“藝術的審美形式,通過贊美普遍的人性,反映著孤獨的資產階級個體的苦難;通過高揚靈魂的美,反映著肉體上的被剝奪;通過抬高內在自由的價值,反映著外在的奴役。”[6]152藝術使審美基于新感性的原則出發更好地培養人的審美靈感和審美自由,而審美作為非壓抑文明的必要原則更好的實現藝術在人性中的革命,塑造具有新的本能意識的自由人。

在席勒和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中,無論是自由王國還是非壓抑社會都是自由的審美國度,自由是其審美烏托邦的最終目標,在那里,人都是保持自我精神完整性的真正的自由人。

三、審美烏托邦對當下中國發展的現實意義

伴隨科學技術的日益高端化,人類文明進程不斷向前發展,中國社會在社會轉型期仍面臨諸多問題,一方面是科學技術對人精神生活的壓迫和控制,另一方面是現代人自身愈演愈烈的貪婪和欲望,由此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滋生出有悖于道德價值的人性分裂與異化現象。在經濟上,很大一部分人在功利心理的蒙蔽下滋生出的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等一系列異化問題,比如追求品牌主義等現象,這樣的心理使得人們將自身的虛榮心視作衡量事物的標準,將占有原則代替了事物的本質存在,這類似于馬爾庫塞當初所批判的“虛假需求”,即毫無節制地按照奢華的生活標準滿足異化的需要,“現行的大多數需要,諸如休息、娛樂、按廣告宣傳來處世和消費、愛和恨別人之所愛和所恨,都屬于虛假的需要者這一范疇之列”。[8]在政治上,在功利主義之風下必然地滋生出嚴重的腐敗現象,使公民的思想意識愈來愈被物質欲望所侵蝕,公民在技術理性占主導地位的狀態下出現道德價值淪喪、思想意識紊亂等問題。然而仔細挖掘這些現象可以發現其根源在于人深受資本邏輯的控制將自己推至人性分裂的狀態,缺失信仰與道德,在自我價值選擇中迷失方向,泯滅良知。面對這樣凌亂失序的社會,席勒和馬爾庫塞的審美思想給中國現代社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從審美的角度出發解決社會轉型期出現的異化問題,實現人的情感自由和審美自由,為中國社會和諧發展提供價值引領。

(一)審美引導當下中國社會和諧發展

中國社會和諧發展的核心主體是在人性本真狀態下生存發展的自然人和自由人,然而在技術占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人性不斷遭受自己貪婪欲望的指使,人與自然的失序、人與人信任的喪失無不阻礙著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要改變這種異化狀態,席勒和馬爾庫塞的美學思想為現代人實現人性完整提供了重要參考。

要改變當下中國社會物化的人性狀態,人們必須追求自身及群體之間的和諧生活,注重自我與社會的并頭發展,追求自我和諧與社會和諧。在自我和諧中以本能和諧最為典型,本能和諧是人和諧發展的基礎與核心。由于尊嚴、智慧和自由是人自然天性的代表,是人作為自我完整存在必須堅守的人生原則,人的自然本性應該為其自身實現人性的完滿和自由服務。人的自我和諧所追求的是按照快樂原則使其本能需求得到滿足,其最大特點就是非功利性,是拋除客觀外部世界的限制之后最為原本的自我需求呈現。面對已然分裂的人性,審美之維自然成為現代人實現人性自我救贖的重要思維方式,審美的非功利性與人性本我的內在本質得以融合,從而化解人性欲望與文明的沖撞,超越自我的自私狀態,在理性原則的指引下實現感性和理性、狀態和人格的統一。另一方面,在達到自我本能和諧的同時,人高尚的精神品格和審美情趣得以釋放,每個人實現最大限度的自由全面發展,此時人與人之間及人與社會之間便逐步超越其自身的功利性,實現自我和諧系統及社會群體系統的雙重發展。由于審美的本質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審美可以彌補社會文明發展中出現的裂隙,揉合文明鏈條中社會發展與人性相悖的反向因素,并且激發人性審美情趣和個人生活趣味,提高人性本能的內在品質,在個體自我本能的釋放之下逐步實現人與社會文明的和諧發展。在審美思維的指引下,人在現代文明的發展中找到自我存在價值,超越物質需求和現實利益對人的束縛,使之生活在一種審美化的文明方式中,實現中國社會和諧化發展。

(二)在審美中重塑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

在當代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一些人的物質欲望日益膨脹,許多人道德價值淪喪,人的自然本性不斷遭受感性和理性的相互分離而發生改變。產生這些后果的關鍵的原因只有一個,即人們心中丟失了原有的精神支撐,導致道德的淪喪最終造成人性自由的缺失,人在自我束縛與技術束縛下成為毫無血肉生命的人。由此可知,要真正實現人性的和諧完整必須找到自我價值判斷的引領方向,即找尋精神的力量,這是當下中國社會問題的關鍵因素。民族精神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價值引導,是國人的精神寄托,也是一個人的思想根基,民族精神在個人選擇道路上起到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重塑民族精神的關鍵就要重建自我價值觀,從而在現代社會出現的各種社會思潮中作出正確的自我判斷和自我選擇。所以,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保持人性自由始終是重塑民族精神的首要原則。席勒和馬爾庫塞的審美思想對于重塑民族精神的關鍵之處就在于二者的核心都是找尋丟失的自由之魂,喚醒內心的信仰,對破碎的人格進行重新整合。審美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性完整,民族精神的本質在于作為人自我心中的精神的支撐而存在,二者在核心發展中實現相互融合,從而消除人性異化、回歸本真狀態,在審美的過程中成為一個有信仰有道德的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實現自身的完整發展。

(三)在審美中渴望幸福、追求美好生活

人類發展離不開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這是我們每一個個體得以成長和滋養的必要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就不斷強調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十九大又在新時代社會背景下逐漸完善對于美好生活的闡釋。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當下社會豐厚的物質基礎大大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人們的需求也早就從基本生存轉向個人發展與享受,由此有人認為,“‘美好生活’的概念是動態發展的,總的規定性應體現‘生存、享受、發展’三個層次需要相統一的原則”。[9]還有一個簡單的公式描述美好社會,即“美好生活=幸福+意義”[10]。滲入到人類實際生活中的美好生活重點在于“好”和“美”,美好生活不只是“好”的生活更是“美”的生活,“好”不僅包括富裕的物質基礎還有人與人這個群體之間的和諧;“美”不僅包括世界上客觀存在的美好事物,更在于由這些美好的客觀存在帶給主體的心靈享受與暢快,通過主客體之間、主體之間相互結合引發人心底自內而外的幸福感。

席勒與馬爾庫塞的審美思想對于當下中國美好生活的價值在于,美好生活并不是享有權力和財富占有等物質層面膚淺的自我滿足,而是一種包蘊美感、更為高級的生活形態,審美可以在平淡樸實的日常生活中彰顯出美的價值,通過各種展現美感的審美活動激發人的創造性,追求一種更為自由的生命體驗,從而在單調的現實中學會享受幸福和自由,也可以說,美好生活的實質就是學會追求包含美感的生活。人一旦體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無論是暫時的還是長遠的,只要人能感覺到幸福和自由,哪怕只是一瞬間,也就在無形中完成了審美的過程,像這樣真正包含美感的并使得個體真真切切感受到幸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生活。所以,審美始終以實現人性幸福和自由為旨歸,并且成為美好生活在實現過程中的精神指向,也是人性追求精神自由的關鍵環節,美好生活在審美的指引下由“好”的生活中走向“美”的生活,也就是在審美中走向真正的自由王國。

在席勒和馬爾庫塞的審美烏托邦中,人性問題是他們美學思想的前提,通過二者美學思想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在人性異化問題上,審美始終是他們美學思想的核心。但是,席勒和馬爾庫塞的審美思想是一場精神革命,二人的審美烏托邦雖然有現實狀況作為其人性批判的根基,對資本主義制度及現實的批判具有一定的意義,但二者美學思想的局限性就在于二者的審美思想對人的解放是人內在精神的自由解放,并沒有觸碰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根源,只是強調從意識形態實現人性解放,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對人的壓迫,其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空想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席勒和馬爾庫塞的思想是虛無縹緲的,二人不僅揭示了潛藏在人性中的貪婪懦弱和社會制度的弊端,而且為出現的人性分裂指明了解決方式和前進道路。所以席勒和馬爾庫塞的審美思想的精神實質上是一脈相承的,尤其對當下中國而言,它指導人們在審美思想的理論指引下不斷培養本真意識,在現代文明社會的紛亂中保證內在心性的完整和統一,在自我價值的實現中促進現代文明的發展,實現個人和社會的統一。

猜你喜歡
本能人性
本能的表達與獨特的個性
少兒美術(2021年2期)2021-04-26 14:10:14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逆本能
文苑(2020年9期)2020-09-22 02:33:24
逆本能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吉米問答秀
天天愛科學(2019年8期)2019-09-10 07:22:44
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論荒誕川劇《潘金蓮》
功能與人性
工業設計(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
語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在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日韩AV无码一区|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综合久久五月天|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 精品国产网站| 久久a级片|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女人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亚洲五月天高清|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国产成人91精品免费网址在线 |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2019国产在线| 香蕉精品在线| 欧美色图第一页| 亚洲VA中文字幕|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欧美伦理一区| 无码免费试看| aⅴ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91色在线观看| 国产性爱网站|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999福利激情视频| 永久天堂网Av|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成人免费看|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91在线高清视频|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2021欧美日韩|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