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以來,江蘇省太倉市實驗小學先后與新加坡、澳大利亞、英國、意大利等地的學校建立了校際交流機制,每年都有上百名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國際游學活動。
如何才能讓游學活動更有成效?我們的做法是:游前精心準備,游中專心體驗,游后耐心回味。2018年7月,我與學校意大利研學旅行團的學生一起體驗了意大利的研學旅行課程,目睹學生克服困難逐步成長的經歷,感慨良多。
2018年7月28日上午,農莊女主人謝安娜女士在馬切拉塔農莊的涼棚里為學生執教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手工香囊制作課:第一步,學生在白色小布袋上自由創作水彩畫,留下自己的心聲并簽好自己的名字;第二步,取一把薰衣草,把草籽搓到盆子里;第三步,將薰衣草籽裝入布袋并用漂亮的扣子裝飾;第四步,用女主人給的一個寫著他們中文名拼音的小木夾夾住袋口;第五步,把香囊裝進一個綠色閃亮的塑料袋,以防香氣外泄。制作過程中,謝安娜女士悉心指導;學生神情專注,創意十足,積極互動中充滿趣味。其他時間里,負責接待的蘇女士不厭其煩地與學生溝通、交流;帶隊老師適時點撥。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逐漸學會感恩和關心同伴。
交往是兒童社會化成長的必由之路。整個研學旅行設計了多個不同情境下的分組協作活動:參觀活動中采用異質分組,29位同學分成五組,各小組在組長的組織和帶領下參加活動,整隊、提問、交流、清點人數等,有條不紊,大大提高了“大部隊”行進的效率;住宿時采用同質分組,讓學生做到有話可講、有事可做,彼此理解、相互照應;用餐時,則提倡隨機分組,鼓勵學生尋找不同的伙伴入座,這樣學生就有機會接觸更多的伙伴。
在亞德里亞海灘的沙堡創意課程中,學生需要接受一個挑戰——在半小時內自由組隊堆砌“最美沙雕城堡”。一開始,學生分工非常明確:“設計者”負責創意,“建筑師”堆沙土,“工程助手”負責找貝殼和水草等物資。隨著合作的進行,有一組學生因意見不統一而產生了矛盾,10多分鐘內僅堆砌了一個圓形沙堆,再后來,一個個都索性自顧自去海里玩水了,只剩一個男生在那里擺弄那堆沙。
領隊亞歷老師看到后開始有序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又過去了10多分鐘,剛才幾個離組玩水的男生終于從淺水區回到了沙灘創作區,他們把帶回的水草與貝殼裝飾在沙堆上,城堡頓時增色不少,最終,他們完成了自己的創意作品。
在每一項課程中,學生都有足夠的時間去觀察、思考與表達。每天的研學活動結束后,學生都會在大巴上逐一交流活動體會。那天活動回程途中,學生開始討論各自對于團隊的認識,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并最終形成共識:集體活動需要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面對交往中的矛盾,學生自己去解決,這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化的成長過程。四位隨隊老師適時提問、點撥、評價和掌聲,更是把這種程序化的反饋轉變為學生自信的催化劑。
蘇女士在對中國學生的優勢與不足做過調查和研究后,特意設計了森林跋涉、陽光足球、山壑探險等戶外課程,希望以此讓學生變得更勇敢更愛運動。
“林間跋涉”活動的開展在一條曲折蜿蜒、人煙稀少的小路上,兩旁樹林茂密,全程約3公里。學生穿行在期間,大口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在領隊老師的指引下沿途認識了多種藥草與鮮果。其間,當地領隊老師采了許多黑莓讓我們品嘗。抵達終點時,我們眼前亞德里亞海的蔚藍美景抵消了路途上的一切疲憊。
12天的長途跋涉,全程都是一種體能的鍛煉。“適時休息,保存體力,明天會更美好”。這是我在路途中不斷鼓勵學生的話語。集體行動中,我們采用了“準軍事化”管理模式,要求每位學生能快速洗漱、快速睡覺、快速收納、快速集隊。
外出研學,幾乎無法避免的一個問題,就是總有學生會丟三落四遺失自己的財物。“沙灘壘城堡”課程結束后,一位學生因自己的手機進了水與同伴間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帶隊的陳老師在歸途中,就這一事件帶領學生一起展開討論,把一個即時發生的問題,巧妙地演變成了一堂兒童哲學課。
陳老師請幾位當事者陳述事件真相,把不同學生不同視角的觀察和闡述,作為一塊塊拼圖,較為準確地還原了事件真相。隨后,陳老師請其他同學根據還原的事實發表看法。學生都爭相表達:有的學生說陸同學不遵守規則,手機不能帶到海水里;有的學生說手機浸水后不能馬上打開;有的學生強調海灘上的集體行動跑太遠會有危險;還有的學生認為見到同伴手機落水不能幸災樂禍。
緊接著,陳老師請手機主人談想法。陸同學說,“我的想法和大家是一樣的,我與大家發生不愉快的原因是手機進水了還有人笑”。陳老師追問,“你以后還會這樣做嗎?”“肯定不會”。學生是有自尊的,她知道自己錯了,但需要有一個認識的過程。
在點評過程中,陳老師沒有給出任何評判性的結論,她只是表達了充分相信團隊里的每一個人都不會做出把手機故意放到海水里的行為。大巴車內靜悄悄,但我知道,關于“手機落水后該如何處理”,每個學生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陳老師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讓每個學生擁有了正確的是非觀。
我之所以把陳老師與同學們在車上的對話界定為兒童哲學課,是因為陳老師通過還原事情的真實過程,讓在場的每一位學生了解到事情的具體過程,并從不同視角分析權衡整個事件,把思考權、判斷權、表達權交給了在場的每一位學生,既保護犯錯誤兒童的自尊,又把規則意識與珍視生命的理念有機地引入其中。一件看似不太好的事情,卻被陳老師抓住機會,使其成為身邊的教育資源。
這次12夜13天的意大利之旅,時間雖然短暫,但我分明感受到了學生的細微變化,他們在獨立體驗中深度學習,向內生長,變得更加自愛與敬畏生命,懂得自律與堅毅、自信與包容、自由與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