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桐城市實小幼兒園 洪澤珠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領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和優秀”。以幼兒園教育為載體將地方民俗文化融入課程,凸顯其生活性、稚拙性、娛樂性特點,是鮮活的、發揮其人文內涵和文化價值的課程資源,符合幼兒園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要求,有利于幼兒潛移默化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民俗文化教育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實踐研究離不開一定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桐城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曾誕生大畫家李公麟、美學宗師朱光潛、雄霸文壇200余年的桐城派,孕育了一代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美食文化源遠流長:蒿子粑、豐糕、大關水碗、水芹系列食品深受游客青睞。“紫來橋下水,龍眠山上茶”,桐城小花茶獨具蘭韻,具有名聞天下的茶文化典故。著名的“六尺巷”文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蘊含豐富的“禮讓”內涵。舞獅燈、打連廂、跳花線等豐富多彩的娛樂項目。草藝編織、土布印染、原始紡織、民間剪紙……這些地方民俗資源既有利于形成園本課程,又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從而讓幼兒充分感受地方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如何在幼兒園課程中因地制宜地開展桐城地方民俗文化教育,有效地開發和利用民俗文化在課程中的應用是實踐探究亟待解決的問題。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過去我們的環境創設呈現出“死”環境,缺少動態性、參與性,通過地方民俗文化環境創設再現,讓環境真實富有新意、動態便于互動,支持探索和學習,服務課程設計及實施,以實現環境育人的目的。
環境創設,在材料的選擇運用上做到原生態,盡顯本土特色。如:樹枝、竹子、稻草、棉花、玉米皮、山芋藤等,散發濃郁的鄉土氣息,讓幼兒感受家鄉資源的豐富。如:辣椒串、干蒜頭、玉米、南瓜……豐饒的農產品讓幼兒目不暇接。如:草帽、芭蕉扇、蓑衣、斗笠、草席、水車、籮篩等,讓孩子們感受家用物品的奇特多樣。如:紙盒、飲料瓶、牛奶罐等家鄉現有的廢舊物品資源,讓幼兒感受“家鄉廢舊都是寶”。幼兒在與環境材料互動、探究中加深對地方民俗文化的了解與熱愛,萌發了贊美家鄉的情感。
巧妙利用公共走廊、樓道、大廳等創設種類豐富的社會環境:“桐城小吃一條街”(大關水碗、蒿子粑、米餃、豐糕等特色小吃):“農家樂”(桐城地方特色小炒):“家鄉的農具”(水車、風扇、犁鏵等):“桐城民俗文化吧”(民俗文化圖書、圖片):“桐城景觀一日游”(文廟、投子寺、六尺巷等):“桐城茶文化”(茶文化介紹、采制茶、品茶):“黃梅戲之鄉”(嚴鳳英簡介、服飾)……盡可能利用一切空間再現本土文化情境 ,讓孩子們在走一走、看一看、說一說中對家鄉民俗文化有更深入地了解,讓民俗文化的情愫在孩子們心中搖曳生機,激蕩心靈。
在幼兒園外部環境中,我們創建了班級農家小菜園、自然角、水族角……在自然角中,孩子們觀察種子發芽,用繪畫的方式記錄種子成長過程,了解植物生長離不開陽光、空氣和水;在小菜園,孩子們每天給菜地松土、捉蟲、施肥,觀察根、莖、葉的變化;在水族角,從大河灣撈出來的魚腥草、小蝌蚪、小魚、小蝦、小螃蟹、螺螄養在里面,讓幼兒親自去喂養照顧它們,觀察它們的變化……融入幼兒生活的地方田園環境,既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愛心、耐心、責任心,又體驗到勞動的快樂。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對幼兒教育應從具體事物入手。充分利用家鄉最有代表性,與幼兒日常生活知識經驗相接近的、具有鄉土氣息的民俗文化主題教育內容來完善幼兒園課程,發揮民俗文化資源活化課程的功能,使幼兒園課程更加鄉土化、民族化、生活化,使幼兒園課程實施成為面向幼兒發展和生活的真實教育過程。
2016年,我園申報了市級課題《地方民俗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實踐研究》,以此為契機,我們有計劃地開展課題的研討實踐活動。老師們集思廣益,每一節課,無論是課題定位、內容選擇、構思創意、活動組織都做了細致策劃、精心準備,打磨出一節節具有本土特色與幼兒日常生活相接近的、適合幼兒發展的教育活動。如 “龍眠河上的橋”主題活動,融入美術欣賞、創意設計等內容,讓幼兒在了解家鄉“橋”的歷史文化中,增進對家鄉的自豪感;“桐城小花茶”主題活動,讓幼兒了解小花茶的歷史典故及精神內涵,拓展到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六尺巷”文化,讓幼兒參觀六尺巷,表演六尺巷故事,誦讀六尺巷詩文,讓幼兒潛移默化熏陶“禮讓”美德;“桐城話”通過童謠、俚語了解桐城樸實、趣味、貼近生活的地方特色方言,豐富了幼兒的語言能力……通過收集、篩選和設計,嘗試在課程中開展民俗文化的主題活動教育,讓民俗文化有效地轉化為課程教學內容,使幼兒園課程更加生活化。
在民俗文化融入課程的集體教學活動研討中,我們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合理地利用地方民俗文化資源,采用集體備課模式,開展一課三研、同課異構的課例研究 。如小班“學做事”“做粑”語言活動,通過“同題主備,一備三上”的形式將桐城民謠改編創新,既保留童謠的原始趣味性,又融入新理念下的教學模式。中班“催兒眠”綜合活動,將桐城地方民謠“搖搖搖,搖到外婆橋”重新填詞改編,加入現有的桐城地標,改變原有單調的句式,讓“催兒眠”吟唱起來,更具音韻美。大班“有趣的民間游戲”健康活動,將桐城傳統地方體育游戲跳房子、斗雞、滾鐵環等融入課程,探討多種玩法,讓傳統游戲在傳承的基礎上又注入新的活力……通過一系列課例的挖掘、研討、實踐、拓展,現如今形成“童謠篇”“游戲篇”“風情篇”“節日篇”等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園本課程體系,效果凸顯。
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沉淀著地方特有的民族文化,對幼兒有著潛在的教育價值。因此,我們找準契機,整合節日、活動資源中的桐城特色文化,拓展課程內容,完善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和結構,讓幼兒在親身實踐中接受民俗文化的熏陶。
傳統節日滲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品德內涵,讓孩子走進節日,感受節日風情,體驗節日情感。我們利用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資源,開展不同的主題活動,如:“獅燈舞新春”,開展舞獅燈體育活動,讓幼兒了解舞獅燈的春節習俗,體驗兩人協調一致配合的默契;“鬧元宵”,家園共同制作燈謎開展競猜活動,親子搓元宵、吃元宵;“清明踏青”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氣息;“端午飄香”了解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吃粽子,賽龍舟……活動中孩子們既習得了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又接受了美德教育,豐富了民族文化情感。
幼兒園結合課題每學期都開展大型趣味民俗文化活動,讓民俗文化走進幼兒園,走進孩子心中,走進家長心中。春夏季組織幼兒開展 “民間趣味游戲展示活動”,孩子們在五彩的皮筋里跳躍,那活潑輕靈的身影是春夏陽光里一道亮麗的風景。“滾鐵環”的孩子們一會兒走圓形,一會兒走方陣,一會兒交叉穿梭,圓形的鐵環在孩子們手中像變幻的魔術,滾動著精彩;“舞龍燈”的孩子們配合默契,將長長的龍燈轉圈、翻滾,昂首揚龍威……秋冬季開展 “親子民俗趣味游戲活動”,家長和孩子們共同表演卷鞭炮、揪尾巴、趕小豬、老鷹捉小雞等項目,歡笑聲此起彼伏,孩子和家長沉浸在童年的歡樂里。通過大型民俗活動的開展,為孩子與孩子、孩子與家長搭建了互動交流的平臺,發展了幼兒的體能,鍛煉了幼兒的品質,讓民俗文化在幼兒園中全面開展得以體現。
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是一項長期系統的教育工程。幼兒園開展民俗文化在課程中的實踐研究,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究有效的策略,讓幼兒在真實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為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搭建生命的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