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實驗幼兒園 倪素丹
主題活動和區域游戲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以往教師多數采用統一集體教學、高結構的游戲材料開展活動,目標要求比較整齊劃一,難以照顧到幼兒的個體需求與個別差異,而區域游戲卻可以以其個別化的教育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滿足每個幼兒個體化的需要。
在課程游戲化大力開展的今天,區域游戲已成為幼兒園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大班的實踐活動,我們充分認識、體驗到區域活動能有效地支持主題活動的深入,豐富,擴展,而主題活動又能促進幼兒在區域活動的探索體驗,實現教育價值。因此,將主題活動與區域游戲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其相互滲透、相輔相成,使之形成一個良好的教育整體,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使游戲真正成為幼兒自主的創造性活動,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
在主題活動為區域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活動內容時,教師要根據主題活動在區域中設計相關材料引導幼兒。在主題不斷開展的同時,區域活動也在不斷深入,然而,鑒于區域活動的靈活多變性,幼兒常會依據自己的意愿、興趣、能力等進行活動,而教師不僅要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而且還要及時把握幼兒的興趣點與需求,并將有教育價值的點進行整理與挖掘,從而產生新的主題。
在玩“泡泡樂”游戲時,孩子經常用紙擦水,然后他們發現不同的紙遇到水時的不同情況,我就在探索區提供各種各樣的紙,讓幼兒嘗試用各種感官玩紙,通過看看、揉揉、撕撕中探索、發現紙的不同材質,種類特征。孩子們積極主動地與材料互動,綜合多種感官體驗各種紙的不同,從而感受中國民族文化。主題活動“紙的故事”就在游戲中產生了,讓幼兒通過動手、動腦,自主探索的形式來達到主題學習的目標。游戲活動中,教師創設讓幼兒看、聽、摸、嗅的環境,支持幼兒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體驗、去探究,使幼兒的區角活動更加豐富和深入。幼兒在探索的過程中,大膽地表現自己的體驗,在交流的過程中體驗著探索的樂趣,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不斷地豐富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經驗。


投放游戲材料時,我們要考慮材料與主題活動目標的關系。不同的主題要以相應的材料加以支撐,這樣才能夠讓幼兒通過對材料的感知,來加深對主題內容的理解。其中所投放材料的豐富程度可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活動質量,能使幼兒盡興盡情地“研究”他們的世界,做到有的放矢,加強材料投放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科學性,并依據對幼兒活動的觀察,進行定期更換與補充,結合主題。




設計區域材料,豐富主題活動內容。如:紙制品作為我們這個學期的低結構游戲材料,它們整整陪伴我們孩子們一個學期,孩子們每次玩的時候都愛不釋手,創意百出。因為它可塑性較強,隨意的擺放、組合就有令人驚嘆的發現。
區角活動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我們在探索了解各個區角中的各種材料所內隱的不同教育功能,將幼兒發展目標與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確切地對應起來,有目的引導幼兒進入到區角活動中,通過幼兒的操作活動,使幼兒逐步接近預定的目標。教師積極地與材料互動,充分挖掘材料在不同區角內的多種教育作用,進一步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這樣便于更好地挖掘主題活動的創意。
作為教師首先考慮的是孩子,因為孩子才是活動的主體,只有了解孩子,設計的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的發展。在上一主題即將結束,新主題還沒開始之前,教師有意識地在某個區域中投放下一主題的相關材料,以引起幼兒對新主題的探究興趣,教師通過觀察、了解孩子的興趣、已有經驗、發展層次等再進行梳理,將一些符合孩子興趣的、有價值的東西生成集體活動,幫助孩子交流與提升經驗。
在主題活動目標,中我們希望提供一種既兼顧兒童發展個別差異性、又考慮兒童發展全面性的課程構架,尋找相對符合兒童興趣和可以容許不同兒童共同提高的目標,我們需要將各個領域的核心概念和核心技能有效地整合到區域活動的目標中去,我們需要通過活動的方式來引導幼兒學習,滲入各個領域的內容,設立從不同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方面的發展目標。主題活動目標的生成為區域活動目標的設立起到了明顯的導向作用,因此,主題性區域活動的目標來源于主題活動的目標。一學期我們班以整合理念為引領,以幼兒經驗、興趣為基點,開展了多個主題活動:九月結合中大銜接開展主題“我升大班了”,十月結合“神舟號”實時新聞開展“愛我中華”“我和太空有個約會”,十一月預設的主題“紙的故事”結合園“八禮四儀”開展“禮儀小明星”,十二月結合季節特點和節日開展了“冬天的秘密”等等。就這樣我們“因班而異、因幼而定”的選擇、開展主題式活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在課程游戲化指導下,我們正好利用彈性時間,預設、生成主題相關的活動和游戲,彌補了集體教學活動中對幼兒的個別差異照顧不夠,由于單位時間的限制,容易使一些操作活動不充分的缺陷。兩者結合發揮各自所長,相互補充。區域游戲的環境創設要與主題活動教育目標相一致,良好的環境對孩子起著刺激、引導、激勵的作用,吸引著孩子們去探索、思考,去參與實踐,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啟示。孩子經驗的積累與遷移運用有著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調整目標與優化環境,使環境更具有挑戰性。另外區域游戲的環境創設要隨著幼兒活動的需要而變化。我們的環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主題的需要或延伸活動的需要,發揮潛在的教育功能。還要與幼兒生活接軌,區域環境的創設應該來源于幼兒的實際生活,來源于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幼兒在熟悉的情境中去感知、操作、探索、發現。如:“愛我中華”這一主題活動中,其主要目標是:感受中國地大物博,增強幼兒“我是中國小娃娃”的意識。在這一主題中,主要是激發幼兒愛國的熱情,并在親身的活動中,感受到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讓幼兒自己去收集圖片,自己與家長一起去上網查閱資料、制作小簡報等。這樣的環境創設才沒有與幼兒生活脫節。



正是幼兒通過對感興趣活動材料的運用,從而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開發幼兒的潛能,滿足每個幼兒不同的發展速度、不同的認知風格,為不同個性的幼兒提供適合其發展的環境。幼兒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及能力,在沒有心理壓力的前提下自主開展活動,體驗成功的愉快,增進孩子之間的交往,發展社會性能力及形成健康的人格。
幼兒綜合能力包括:社會交往能力、表現力、合作交往能力、環保、文明禮儀等多種方面。比如:游戲材料盡可能地運用廢舊材料,讓孩子們在與各種材料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充分運用自身的感官,看看、做做、試試、想想,在學與玩的嘗試、操作與創造過程中,感受到“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并逐漸明白:珍惜資源,保護地球有限的資源,是小朋友們從小應該做的事,更是我們所有人都應該一起來做的事情。如:在主題活動“我們生活的周圍”中,在幼兒已有的小區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并帶領其參觀附近的小區,同時也利用PPT向幼兒介紹一些特別的小區。看到各式各樣的房屋,幼兒在建構區中開始拼搭自己理想的小區,有易拉罐搭成的樓房,有蛋糕底盤和吸管組合成的噴泉,還有美麗的街心花園。同時幼兒還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即興表演、散步、鍛煉等。
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總是在與一定的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中而得到發展的,而區角活動的開展必須以一定的環境創設作為依托,幼兒在一定的環境影響下產生興趣、靈感,進而獲得發展。幼兒在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中,其社會交往能力會獲得不斷地提高。如:在進行“快樂重陽節”主題活動時,環境的創設完全可以引導幼兒自己來完成。幼兒通過完成調查表、自制節日賀卡、給爺爺奶奶做件事等,用圖畫、文字、照片等記錄,協作分工、交流協商,最后分享活動成果,分享成功的快樂。其實,幼兒了解知識的過程,就是社會化參與的過程、關注社會的過程。與此同時,幼兒的社會性能力也得到了豐富與提升。

結合十一月主題“禮儀小明星”中,如何將“八禮四儀”融入我們主題活動中呢?我們開展了“文明禮儀的交通游戲“,真實化的模擬場景,每個孩子都在游戲中有自己喜歡的角色扮演和對應工作,并在游戲中遵守游戲規則,快樂安全地玩游戲,深入了解了交通的規則,懂得文明出行的道理。孩子們熱情的游戲帶動了教師們,我們也是積極配合,遵守游戲中的交通規則。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任何一種具體游戲的內容與方法都不是兒童純粹自發的結果,教師合理的指導也正是為了幼兒更好地發揮自主性和實現自我的愿望,從而保障游戲發展價值的實現。游戲中蘊含著幼兒學習與體驗的種種契機和可能,一次成功的游戲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其情境的營造、規則的遵循、問題的設置,角色間的合作、師幼的互動等,都是幼兒習得的經驗、習慣,更是教師教育素養和教學藝術的展現。游戲是童年快樂的源泉,更是童年成長的階梯。小小的游戲孕育了孩子的智慧,又何嘗不體現著我們教育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