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區直幼兒園 任幼萍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城鎮化的推進,現在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的父母不在孩子的身邊,教育孩子的重擔落在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輩的身上。這是我國很普遍、很自然的現象。這種現象被稱為“隔代教育”。它是跟親子教育相對的一種概念。下面就從隔代教育產生的原因、隔代教育的優勢、隔代教育的弊端以及隔代教育的解決措施進行論述。那什么是“隔代教育”?它對幼兒教育的影響,我們又了解多少呢?
隔代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指由祖輩擔當起對孩子實施教育、撫養的責任,它是一種家庭教育。隔代教育可以分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主要以農村為主,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父母親長期與孩子分離,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輩承擔,這一情況稱為完全隔代教育,同時也被稱為留守兒童;不完全隔代教育是父母親和孩子短暫分開,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暫時由老人來照料孩子,或者祖輩與父輩住在一起共同教養孩子。
由于近十幾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工作壓力、社會競爭等因素導致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大部分年輕父母把孩子交給祖輩養育,使隔代教養已成了家庭幼兒教育中的一種很自然、普遍的現象。同時隔代教育也成為了當今社會上的熱點關注問題。該種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輩的社會經驗,既發揮祖輩余熱,又解放年輕父母。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現代教育觀念欠缺,教育方式滯后,再加上年事已高,很多人只能是負責孩子的安全、溫飽問題。
一般,祖輩家長比較容易和孫輩融洽相處,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耐心去聽聽孩子們的表述,他們有時間和精力去完全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同時也有充裕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也愿意花更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并且也能為孩子提供學習的條件,對孩子進行簡單的指導。
老人豐富的生活知識和深厚的人生閱歷為教育孩子提供了資本和權威性,同時也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因此他們了解如何避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知道孩子在哪一階段容易出現哪些問題,并且知道如何教育引導孩子的方法。
孩子與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勤勞、樸實、節儉、誠信、孝順等現代社會并不過分強調的傳統美德會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孫輩,從而代代相傳,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規范,這將使孩子受益終生。
隔代教育雖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我個人認為,隔代教育也存在很多弊端,主要有如下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的祖輩比父輩更加溺愛孩子,生活中孩子的所有事情老人們會完全包辦代替,導致孩子生活常識少,自理能力差;在物質需求方面的過分滿足,營養的過分吸收,能力培養受阻。由于孩子的所有事情是祖輩承包,自己無需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一旦需要他們獨自面對問題時,他們就會變得束手無策。另一方面由于過分溺愛,孩子做事懶散無紀律,而家長往往覺得孩子年齡還小,袒護孩子,容易讓孩子養成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
對于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老人來說,對兒童智力的開發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為他們跟不上信息時代的節奏,缺乏超前意識,由于祖輩的知識面較窄,教育觀念不能與時俱進,落后的“經驗”教育無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識的難度。
老人們的養育和教育觀念相對傳統,不善于運用有創造性的方式引導孩子,對于孩子因好奇心而表現出的“破壞”、“冒險”等行為,總是急著制止,缺乏引導。所以,隔代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接受新知識慢,反應也不靈敏,不利于培養創新精神。
3-6歲幼兒階段對于人的一生來說,是一個敏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如果不能較好地對兒童進行家庭教育,對于兒童的生理心理發展、自我意識和道德意識及行為,都會產生很大影響。為了更好地發揮隔代教養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決問題。
在教育中需要兩代人相互溝通,統一認識,擇善施教。在孩子面前要維護父母的威信,避免讓孩子看到教育方面的分歧,同時要盡量用現代的教育方式撫養和教育孩子。比如,在吃飯方面,由于祖輩有更多的時間去料理孩子的飲食,所以很多家庭的餐桌上常會出現一兩道孩子的“專利菜”;孩子也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我”的東西,不允許別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會大哭大鬧、不依不饒。此時,如果父母提醒老人,無論多么小的孩子,要學會在與別人分享中獲得快樂,這比什么都重要,千萬不能讓孩子養成吃“獨食”的壞習慣。建議在家庭中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規,所有主要家庭成員都要進行參與,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同時要適當的給孩子獨立自主的空間以及自理能力等,讓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經常和老人聊聊天,講講科學養育孩子的新經驗,虛心接受老人的指點;買一些科學育兒的讀物,與老人交流學習體會,幫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對老人溺愛孩子等錯誤的做法,既要堅決表明自己的態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盡量減少正面沖突。
給予孩子的愛要適度,要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家長給予正確的愛,對待孩子慈愛寬容,但不縱容、不溺愛,善于引導教育,適當示弱,啟發孩子照顧祖輩,培養孩子責任意識。如父母要出遠門時,如果將孩子交予祖輩照顧,臨走前,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要出門幾天,奶奶爺爺年紀大了,照顧他們的任務就拜托給你了。記得每天晚上關好門,關好窗,關好煤氣罐再睡覺。”家里有老人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機會。把孩子交給老人,讓老人關心照管孩子,倒不如將老人交給孩子,讓孩子關心照顧老人。把關心和被關心顛倒了一下,關系就會變化,一旦孩子找到了一個他關心的對象,他的責任意識就會增強。
“隔代教育”就像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如何揚長避短、趨利避害,關鍵的還是加大在祖輩家長中普及現代家庭教育知識與方法。老年人通常都已到了退休賦閑的年齡,社會競爭壓力降低,生存危機意識減弱,知識結構相對陳舊,教育方法也相對簡單,由他們撫育孩子,往往雖有良好的愿望,但效果卻未必好。因此社區和幼兒園可以效仿“家長學?!蹦J胶头椒?,辦“祖輩學堂”,給祖輩家長“充電”。比如,如何讓孩子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和督促學習文化課。要特別注意給孩子灌輸誠信觀念、法制觀念,切實培養他們尊老愛幼、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勇于創新的好品質。同時可以建立家庭教育志愿者隊伍,深入各個社區,采取結對子等形式,開展咨詢活動,逐步形成社區與幼兒園聯動,形成合力,資源共享。
如何看待中國的隔代教育,它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隔代教育的利與弊,在發揮其教育優勢的同時,認真克服種種負面影響,使孩子現有的家庭教育狀況得以改進。家庭、學校、社區形成合力,保證我們的孩子快樂、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