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望??
摘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事關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A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乃至整個教育體系中都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我國,教育目的在基礎教育領域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同時,其在形式主義和功利主義橫行的現代社會中也存在問題,教育逐漸喪失了它本真的意蘊。如何使被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回歸到“本真”的教育中,作為名校的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所踐行的“情智和諧共生的大寫的人”的培養與雅斯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一書帶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基礎教育;教育目的;情智
英國詩人艾略特曾經這樣評論我們的現代教育,一語見地:“個人要求更多的教育,不是為了智慧,而是為了維持下去;國家要求更多的教育,是為了要勝過其他國家;一個階層要求更多的教育,是為了要勝過其他階層,或者至少不被其他階層所勝過。因此,教育一方面同技術效力相聯系,另一方面同國家地位的提高相聯系。”這一評論表現出現代教育對教育本質內涵理解的衰弱帶來的危機感四伏,面對民主觀念開放的社會,基礎教育作為人生教育的起始奠基的重要階段,人們已然忘記教育為何物?筆者結合一次教育敘事和讀書感悟做了以下少許思考:
一、 教育當該如此:北小的教育實踐學習敘事
去年11月末,在華偉老師的引薦下,我們班級參加觀摩了由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承辦的一次全國小學教師的教研活動。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是國內名校之一,短短的一天時間的出行就讓我深深體會到作為名校,試圖以“情智和諧共生的大寫的人”的培養為出發點與歸宿點,引領實現對基礎學校教育的一種內在超越。大家口口相傳的名校帶來的切身震撼,從而讓我不禁重思:我們的基礎教育到底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
出雞鳴寺地鐵站口,隨著洶涌的人流步行百十米,就到了北京東路小學門口。出于安全的需要,門衛師傅還是看了一下參會證,在身后推拉門緩緩合上的時候,校園廣播里傳來清脆的童聲齊誦《三字經》。頓時,大門外的喧囂熱鬧恍若隔世。
按照墻上的指示牌繼續往會場趕,在樓梯拐角遇到了兩個學生,“老師好!”“你好!你好!”我習慣地快速答道,由于急著找會場,只輕輕地瞥了一眼兩學生,我好像看到她們向我問好時是深鞠躬的!猛然間,我感覺被電流擊了一下。繼續前行,教室走廊上三、五群的同學,男孩,女孩,當我走過去的時候,全都是站直了身體,“老師好!”深鞠躬!我所遇到的學生,上課起立時是要求鞠躬的,其他時候,只是習慣地叫一聲“老師好!”從來沒有鞠躬的,更別說深鞠躬了。有時,還有一股有口無心、例行公事的味道。更有甚者,看見了頭一低就過去了或者就當沒看見。我一邊應答孩子們,一邊調整走路的步伐,力求讓自己走得自然一點,更像文質彬彬的在校老師一點,但是仍有一些緊張。我知道自己明顯是被孩子們震撼到了。然而,我沒有料到還有更震撼我心的……
上午都是專家、老師的報告,沒有見到孩子們的課堂。飯后,我站在校門外的馬路邊,兩手插在兜里,還是讀研期間,我有時候不像那種儒雅型的老師,尤其在校外的時候。一輛奔馳越野車緊貼著我身邊停下。我知道,是吃完飯送學生回來的有錢家長。也許,是我對這個社會一些富人積累財富的過程心存芥蒂,便轉身進了校園,但突然又停了下來,因為我對車感興趣,我想看一下車尾的型號。果然是豪車,ML500!剛才車上下來的一男一女兩個小孩,跟在我身后進了校園,就在我轉頭的時候,與我已經擦肩而過了,然而我卻清清楚楚地聽到兩聲“阿姨好!”我趕緊又轉過頭,對著兩個停下腳步面向我鞠躬行禮的孩子說“你們好!”這一次,我徹底地怔住了!這兩個有錢人家的小孩子應該是在車里看到我,感覺不像是老師,但是仍然改個稱呼恭恭敬敬地問好——盡管已經錯過了一個身位,并不算迎面相遇!一瞬間,我感覺到了一種力量,是教育的力量!耳邊廣播里又傳來“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北小,我一直以為是富人子弟較多的學校,他們的家長文化素質高,經濟能力強,所以學生文化課成績好,動手能力強,但其品德素質不見得多質樸。但這次,我有點改變,我感覺這些學生優秀的原因不在于家庭,而在于他們所受的基礎學校教育的方向,在于他們的品德修養。反思我當時讀研的初衷是我大三實習時,為小學里孩子們的喧鬧而擾亂心智,從小學實習回來,頓發考研心情,萌發做高校教師的念頭。不聽話的學生層出不窮,自己帶學生,常規細則很多很全,一條條,掛在墻上,練在嘴上,但學生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差點讓我放棄我所熱愛的基礎教育行業。細細想來,原來是我們并沒有育人,對學生的要求總是以規則規定的形式出現,總是以禁止不準的語氣出現,學生是被動遵守,不是主動自覺。上課鈴響,要班長叫囂:“不準講話了!”排隊做操,要體委指揮:“不準走亂了!”其實小小孩也有小小孩的叛逆,沒有誘導出其內心深處的向上、向善、向美的種子,只讓其長期遵守規定是做不到的,只讓其在枯燥無味的“學?!敝虚L期掙扎,他們也是做不到的?!胺N子”自己沒有發芽,只在上面“嫁接”各種規范,顯然是不牢固的。反思很多基礎學校教育,沒有系統的潤物細無聲的力量,只有支離隔碎的各種“一日常規”和班主任嚴加看管,學生只是被動服從,甚至是“屈”服。顯性上看,紀律是良好,但其內心不見得安定。學生讀都讀不懂的學校特色,轟轟烈烈,究竟育人成分幾何?
二、 教育本該如何:雅思貝爾斯的教育目的觀啟示
什么是教育?“教育”一詞在英語中有“撫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語中則有“引導、喚醒”的意味,在古代漢語中則是“上施下效”的含義。當教育置于現實社會生活中被規范為一種價值活動的社會子系統時,人們的認識就大有不同。當精神虛無、道德危機,甚至是戰爭威脅、能源耗竭等一系列問題攪動社會的不安和動蕩時,人們的目光就又重新聚集教育,尋找問題的最終癥結,也把一切原因歸咎為我們的教育。教育承受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反思現代基礎教育,我們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一書無疑帶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雅思貝爾斯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我們自己發現自己,教育就是要幫助更多的人,讓他們覺醒,從而使個人理解自己并成為他自己。教育育人,不是制定規則、框架,限制行為的表面工作,應當是如水潤物一樣,浸入、滲透,讓“種子”自己發芽生長,最終才能開花結果。他認為,教育不是培養某一方面或只具備某種技能、能力、意識的人,而是培養“整體”的人或“全人”,他稱之為“有教養的人”。所謂有教養的人,即按一定時代的理想所陶冶的人,在他那里,觀念形態、活動、價值、說話方式和能力等構成了一個整體,并成為他的第二天性。endprint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經過歲月的洗滌和社會變遷的沉淀,它依舊有其存在的價值光芒,在21世紀的今天它也都具有其科學性。想起去年年末一篇《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再一次地把我們的小學教育推上風口浪尖,萬千教師膽顫驚心、小心翼翼,生怕自己一句話說不對就變成了舊社會的萬夫所指。一名家長發帖稱,自己的孩子長期遭到同班同學的取外號等欺侮行為,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從而對孩子自身造成抑郁癥、焦慮癥、應激性反應癥等癥狀,從而認定該同班同學的行為構成了“霸凌”,班主任和教師責怪學生不立即上報,硬把受到傷害的學生和施暴者放在一起拍看似“和諧”的照片傳到班級群。這樣的事情本應該引起社會同情和幫助,卻引發眾多網民在做學生時也同樣遇到的校園霸凌的回憶,對當時校方的做法做出猛烈抨擊,大都也是對中國教育的長期以來的失望?!拔耶敃r上學也是”“我們老師又不管”……這樣的言論層出不窮,膽戰心驚。再反觀北?。簩O雙金校長認為,“‘人是由一撇一捺組成的,我們這樣解讀‘人字:一撇側重于感性的發展、情感的發展,一捺側重于理性的發展、智慧的發展,一撇和一捺的交叉點就是追求情感與智慧的和諧共生。我們‘情智教育培養的人,一撇上寫著“高尚的情感”,一捺上寫著“豐富的智慧”,加起來就等于頂天立地的大寫的人?!比欢?,反觀我們當下的教育,重識輕智的技術工具主義傾向的泛濫,情感在教育中的漸行漸遠,使教育早已偏離了應有的軌道,遠離了最初的源頭。北小所倡導情智教育,正是希望基礎教育能夠重新回到教育的原點,按照教育的本源規律辦事,使基礎教育真正致力于就像雅思貝爾斯所說的“完整的、和諧的人”的培養,讓“教育具有一種啟迪生命、提升生命的光澤”。
雅思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以及北小“有育人智慧,含愛生情懷”的教育實踐活動,深深觸動著我的心懷。我想這才是我讀研的真正目的,也是我選擇讀六年小學教育這個專業骨子里最深層的渴望和追求吧。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一個要用一生去探討的字眼。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能憑借一己之力啟蒙著千萬人的人生,那將是一件多么幸福而值得驕傲一輩子的事啊。
參考文獻:
[1] 托·斯·艾略特.李賦寧譯.現代教育和古典文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310.
[2] 李峻,劉玉杰.教育的本真:自由的生成與精神的喚醒——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解讀[J].大學教育科學,2011,(4):15-19..
[3] 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1,2,8.
[4] 孫雙金.情智課程的建構與實踐[A].江蘇省教育廳,2014年江蘇省中小課程規劃與實施現場觀摩研討活動論文集[C].江蘇省教育廳,2014:6.
作者簡介:胥望,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