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現??
摘要: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也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開始,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數學的聯系,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他們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到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從而產生學好數學的心理需求。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感悟;體驗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聯系生活學數學,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處理:
一、 捕捉生活素材——感悟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用數學的眼光捕捉“生活素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采擷生活數學實例,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使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以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
如教學《求平均數》一課時,筆者對教材做了改動。在“創設情境”這一環節中,在班級內舉行了一次“個人才藝展示”。讓一名學生進行歌唱表演,并由班內的五位小評委為其亮分,他們分別亮出95分、96分、97分、95分、98分。教師質疑:“到底給這位同學多少分最合適?”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發表看法。有的說取最高分,有的則隨意拋開小評委給定的分數,自行評分,有的則認為取“中間數”。教學中筆者迅速捕捉了“中間數”的說法,引入了 “平均數”這一數學知識。這樣的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溝通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使學生近距離地感受到身邊的數學,消除了對數學的陌生感。
縱觀兩個案例雖然取材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素材都來源于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事例當中,把生活事例濃縮于課堂之上,來得親切,來得合理。學生之所以能盡情投入學習,是因為素材捕捉準確迎合學生口味。一個多少分最合適?怎樣最公平?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此時生成“平均數”,自然在情理之中。這樣的處理教材,學生對知識認識深刻有效,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感悟到生活中數學的存在價值。
二、 再現生活情景——體驗數學
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景有機結合起來,可以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因此,教師若善于挖掘數學內容的生活情景,讓數學貼近生活,學生就會更深層次地體會到生活中充滿了數學,體驗到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
在以往教學“常見的數量關系——單價、數量、總價”時,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課始,便以“小賣部”為基本活動情境,讓學生上臺買貨,在討價還價中,在買賣雙方對話中,了解并掌握單價、數量、總價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接著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主開展買賣活動。在活動中,對學生進行明確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顧客者必須口頭編應用題,并用今天所學的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解答;而扮演售貨員者必須根據顧客買商品的情況,嘗試填寫發票。整堂課都融入活動之中,學生在活動的開展中,在編題并解答中,在填寫發票的思考中,不僅鞏固了今天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創設了一個充滿濃厚生活氣息的活動舞臺,使學生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價值和魅力。
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我把講臺變舞臺,在現實場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感悟知識,在活生生的情景表演中,順利地理解了同時出發,相對而行,而后相遇的行程問題,為后續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教學活動中,在學生對此類相遇問題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筆者順水推舟問:在實際生活中兩種物體運動狀態就存在這種情況嗎?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將思維引向深入,筆者再次引導學生用情景表演的方式詮釋了諸如同時同地出發背向而行、同時同地同向出發、先后出發相對而行而后相遇等不同情況的行程問題,避免了學生單一的思維方式,拓展了知識面。
三、 回歸生活空間——應用數學
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教師要提供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體驗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與快樂,凸顯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筆者認為要給學生提供參與實踐的機會,可以在練習的設計上做文章。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之后,我給學生設計了一份實習作業:(1)請你調查下列學習用品的單價:鋼筆、圓珠筆、三角板、直尺、小刀、鉛筆。(2)用5元買學習用品,你準備怎么買?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參與調查,好好實踐了一回。特別是用5元購物,方式多樣,有購滿5元的,也有付5元找幾元……這樣在調查活動中學生感受到身邊的數學,在購物中形式又經歷了數學,鍛煉了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再如,教學“統計”部分的知識后,可以引導學生收集自己的單元檢測的成績,制作統計圖表,有的學生制作出折線統計圖,從中體會到自己成績的起伏變化,并由此反思自己的學習;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調查自己最想了解的情況,對調查結果做簡單的分析與交流,并發表自己的看法等等。如在“六合彩”風靡時期,有的學生針對某些家庭的“慘狀”制作了條形統計圖,從驚人的數字中,他們認識到其中的危害……從制作不同的統計圖中,學生著實露了一手!
當然,作為教師只有努力引導學生挖掘課外資源,為學生開辟廣闊的應用空間,由“扶”到“放”,有實施有評價,書中的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才會更多地擁有“用武之地”。同時在“用數學”的實踐過程中,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認識;才能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 王遠志.新課改下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芻談[J].考試周刊,2017(36).
[2] 王桂勤.例談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7(17).
[3] 章齊志.用生活浸潤語言——高中英語生活化教學之我見[J].高考,2017(09).
作者簡介:陳維現,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