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小學勞技課堂教學質量,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科學素養的重要渠道。首先要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進行解決,采用科學的解決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編排,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本文以小學教材中“簡單電路”一課題在課堂中的教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觀察、分析、訪談,對勞技課堂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提出寶貴的意見。
關鍵詞:小學勞技教育;課堂教學;教學效果;影響因素;簡單電路
一、 小學生簡單電路概念與概念教學效果分析
結合下面例題1,讓小學生進行思考,我國小學生的簡單電路概念包含除電流守恒模型外的各類思維模型。如選擇A、C、AC的學生認為“燈泡本身沒有電,電從電池一邊流向燈泡,燈泡就會亮”,屬于“單極模型”。選擇B、D、E的學生認為“電池的兩邊都要產生電,兩邊的電流到燈泡,讓燈泡發亮”,屬于“碰撞模型”。選擇為B、D、E的學生展示“電從電池一邊開始,經過導線傳到燈泡,然后循環到電池另一邊”和“電從電池一邊流向燈泡,使燈泡發亮,然后剩下的再流回電池”兩種,屬“電流消耗模型”。
例題1 以下哪幾種電路能使小燈泡發亮(可多選)( )
二、 勞技教學效果差異的課堂成因
1. 課堂教學過程分析
學生自創問題情境第一課時:學生通過各種方法點亮小燈泡,從而總結出能夠使小燈泡發亮的電路連接方式。A班的教學方式是教師進行了正確的連接方式演示,讓學生就“這樣連接燈泡為什么會亮”展開討論,得出的結論就是電流消耗模型和碰撞模型兩種觀點。與A班不同的是B班則讓學生自主進行燈泡發亮線路的連接,并提出“這樣連接燈泡會不會亮”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之后,學生呈現“會亮”和“不會亮”兩個派別,且能分別說出自己的理由。雖然說兩個班級學生提出的猜想十分的相似,但是相比較于與A班,B班的同學會更想要親自動手實踐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學習的積極性會更高。
2. 課堂成因分析
(1)是否有易于爭論生成的課堂生生互動氛圍
A班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非常積極,愿意主動闡述自己的想法與觀點,有時候也會根據別人所提出的想法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活動特點是積極爭取發言機會。B班學生在課堂上比較善于傾聽別人的想法與意見,對認同的說法表示支持,對有質疑的話題進行反駁,或者對他人發表的不足進行補充,通過AB兩班的互動形式,使得課堂觀點有明顯分歧,這樣有利于學生主動地思考,并對有質疑的觀點進行解決。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能力。
(2)是否將對勞技教學的理解與對內在機制的理解緊密結合
在B班學生爭論下,對主導電路工作機制進行大膽猜想,并結合簡單電路的相關概念對其進行思考與觀察,對電路能否使燈泡發亮進行討論,并通過相關實驗檢測對各種能夠引起燈泡發亮的電路連接進行驗證。直到學生的答案統一時(電路成圈燈泡發亮),不但對電路連接方式進行確定,同時也對連接特征與工作機制進行歸納、證實。A班對電路工作機制只是進行了簡單的探討與研究,對電路連接特征與工作機制的歸納與認識不夠明確,也沒有將教師提示的相關問題情境帶入到思考中,進而兩者之間的關系較遠,雖然對簡單電路的概念與B班也保持一致,但是在機制性緊密結合的理解方面卻明顯不足,因此使得勞技課堂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三、 小學勞技課堂教學效果的改善途徑
1. 從學生前概念的內在邏輯出發構建問題情境
要想實現勞技教育,就要加強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掌握,與常規理解相吻合,對已產生的錯誤概念要及時糾正,不可讓錯誤的概念生根。采用有效的方法進行轉化,比如在簡單電路課堂教學中,要抓好時機,對B班學生所創辦的問題情境加以利用,作為探究、思考簡單電路概念的突破口,主要是因為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腦海意識中已經存有前概念邏輯,進而成為辨識、帥選的最佳時機。
2. 重視學習共同體的長期培養
培養學生學習共同體其過程比較慢長,因為在培養過程中極容易受到學生的性格、班級學習氣氛以及特質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教師的課程安排影響。比如簡單電路教學中,A,B兩班的學生雖然在學習過程中對觀點與意見都有著積極的發表態度,但是兩班學生存在想法、觀點與建議上的分歧,B班相對來說更加理性、開放一些,并且互動連接也要比A班更加協調、緊密,甚至不需要借助教師的提問與引導,便能自行解決疑慮,能夠在傾聽他人發表建議的同時自動生成獨立見解,并能夠針對質疑的問題給予解決,能夠面對證據充足的新觀點,轉化、放棄原有的錯誤觀點,而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學生對學習共同體有著共同的認識與理解。
3. 概念教學應盡可能深入探究自然現象內部機制
小學階段的科學課通常只將探究的重點放在表現規律的總結上,卻忽視產生現象的原因。如得到斜面省力規律卻不關注其后的力學原理。這樣的教學,只是在為學生“總結規律”,讓學生死記硬背,卻沒有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和思考。這樣的教學機制不僅限制了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也從根本上限制了概念理解可能達到的深度和高度。要提升概念教學效果,必須加強引導學生對現象背后機制的探索。
參考文獻:
[1]卞文霞.如何讓小學勞技課堂活起來[J].學子月刊,2015(9).
[2]陳偉青.小學勞技課設計活動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學園:學者的精神家園,2014(2).
作者簡介:姚凱華,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古城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