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揚革+韋肯學??
摘要:小學一年級是培養學生與文本對話能力的起步年級。本文從對話的內涵與意義、和諧課堂氣氛的營造、學生對話興趣的激發,以及讀通關、讀懂關、體驗性朗讀和語言習練關的把握,學生自主評價的注重、學生唱讀的杜絕等方面闡明了引導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路徑。
關鍵詞:邊遠山區;一年級學生;文本;對話;路徑
小學一年級是培養學生與文本對話能力的起步年級。根深葉方茂,基礎打得是否扎實,對學生今后良好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極大。因此,身為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與文本對話,如何把與文本對話的方法交給學生,不但非常必要,而且尤為重要。下面,筆者對此略陳淺見。
一、 把握對話的內涵
要弄清楚對話的內涵,就得從閱讀教學著手。關于這方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文本是閱讀和閱讀教學的憑借,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科書編者是閱讀教學活動目標的設計者。這就意味著,閱讀是學生與文本的主體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是教師與文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主體間的對話過程。顯然,這里的對話,并非我們平常所謂的人與人之間的談話或者各方之間的接觸、談判,而是一種價值追求,意味著相互平等、相互溝通、相互包容,意味著雙向互動,意味著相互碰撞和共同建構。
二、 認識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意義
從《課標》上述內容可知,學生與文本對話,是閱讀教學中的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任務。筆者認為,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具有如下意義:其一,不但可以靈動課堂,而且有利于他們識記生字;其二,能夠幫助他們釋詞析句,深化理解課文,同時促使他們背記好詞佳句;其三,既能夠培養他們的語感,陶冶他們的情操,又能夠訓練他們的思維;其四,能夠促使他們能說、善說、勇說,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有自信心,也有勇氣。對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而言,通過與文本對話,可以使他們初步認識到:學好語文,讀好課文,說好話,不但是他們學好其他功課的基礎,而且是他們以后立足社會和走出大山的根本希望。
三、 立足實際,落實八大措施,推進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與文本對話
1. 抓好和諧課堂氣氛的營造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人的頭腦里,而是師生間每時每刻都在心靈接觸。”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知識底蘊非常薄弱,他們一味擔心學不會,老師會責怪他們。這樣,他們在課堂上總是害怕教師看見和提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就得先消除學生這種心理障礙。其一,在思想上海涵學生,不埋怨他們,并且相信他們能行。其二,充分發揮教師育人的親和魅力,如在課堂上常常用和藹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溫和與文明的語言,飽滿的情緒感化學生。其三,體貼差生,一旦看到他們朗讀課文遇到困難時,經常給予和藹地引導與幫助。教師就這樣拉近了師生的距離,小朋友們在老師面前就不再感到緊張、壓抑與害怕了,無拘無束地參與到與文本對話的活動中來。
2. 抓好學生對話興趣的激發
布魯納說:“學生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為此,教師在成功地營造和諧課堂氣氛的同時,應著力在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做好文章,即讓學生對課文感興趣,否則將會前功盡棄。我們知道,邊遠山區小學沒有電腦網絡,教師要想激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興趣并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在這一情況下,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利用課程資源來操作。如教學《共同的家》一課,教師可以通過教學掛圖向小朋友們展示藍天、白云、土地、禾苗、樹林……并通過繪聲繪色地描述,讓學生如見其形、如聽其聲。從而激起學生要朗讀課文、學習課文的興趣。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興趣的做法不止以上所說,教師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采取多樣化讀的形式,如范讀、自由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全班讀、輪讀、開火車讀、分角色讀、伴讀、動作助讀、結合看圖訓練讀,以及設計競賽活動、表演游戲、接力式口頭填空,也可以讓學生畫畫、編兒歌、順口溜等形式來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
3. 抓好讀通關
眾所周知,要和別人交談,最根本的條件是把自己要說的話說明白。因此,教師在學生與文本對話已有了一定興趣的前提下,應趁熱打鐵,著力引導學生把課文讀通。所謂讀通,就是把課文讀得通順,讀得連貫。它是閱讀教學目標人人必須達到的“下限”。由于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知識底蘊相當貧乏,因此,要讓他們與文本對話,教師也只能從讀通開始著手,非此莫屬。深受方言土語影響,教師應該采用連綴引讀的方法去指導學生讀通課文。如教學《靜夜思》一課,教師讓小朋友們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讀課文,之后作“念詞”指導,接著訓練“連詞讀”。從而使學生通過由慢到快、由斷到連的反復練習,逐漸把一個個獨立的漢字連綴成為詞語、句子、段落,最終讀通了整篇課文。這樣一來,學生就與文本形成了初步的對話關系。
4. 抓好讀懂關
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讀完一篇課文后,往往不知道到底講的是什么。不少教師為此感到相當棘手。所以,在學生讀通文本的前提下,教師務必抓好讀懂關,否則,學生難以深入文本。所謂讀懂,就是把課文讀得投入,直到理解為止。關于這方面,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全國教學名師于永正老師也認為,教師要變著法兒引導學生多讀。為此,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得引導學生以“以讀為本,多讀精背”的方式與文本對話,即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讀中感悟。如教學《小樹謠》一文,教師可以這樣將誦讀貫于課的始終。初讀,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體會;細讀,讓學生小聲地讀印象深刻的句子;回讀,讓學生反復讀句子,至達到熟讀成背。這樣一來,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不少感悟語言材料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將之內化成了自我的語感信息。endprint
5. 抓好體驗性朗讀
目前,不少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與課文對話時,不是從頭到尾地讀,就是蜻蜓點水地念。這樣,既不能讀出重點,又不能體現體驗性朗讀。因此,教師要抓好學生的體驗性朗讀,讓他們更好地經歷對話過程。只有這樣,才有方法與能力可言,才能使學生與文本對話做到以讀見悟。而要做到這點,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語言情境和作品基調抑揚頓挫或娓娓動聽或慷慨激昂或歡天喜地或沉痛悲傷或活潑自豪或婉轉抒情或心曠神怡地朗讀課文。
如教學朗讀《共同的家》一課,“魚兒”的“兒”字,助詞“的”,“我們”的“們”讀輕聲,教師要通過示范,再讓學生讀準;前四個分句都分別用逗號隔開,因此,這些分句中的每兩個分句間的停頓應稍短一點;“白云”“禾苗”“小鳥”“魚兒”“我們”分別是“藍天”“土地”“樹林”“大海”“地球”的對應詞語,是“家”的重要因素,所以應該讀重音。教師指導后,再讓學生試著讀。總觀這篇課文,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并且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使學生意識到“同在藍天下,萬物共家園”的道理。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用自豪和活潑的語調來讀這篇課文。在這些過程中,要充分地讓學生輪流當小老師領讀,并注意做相應引導。這樣,學生在教與學中不斷得到提升,教會了別人,也鞏固了自己,他們在與文本對話過程中多了一份責任,多了一份進取,多了一份快樂,從而優化了他們與文本對話的品質。
6. 抓好語言習練關
《課標》規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意味著,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與文本對話過程既是他們獲得語文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接受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和形象感染的過程。而這些過程的實現都是依托于語言文字訓練。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不要拘泥于原先的課文內容,要本著學生的經驗與知識進行拓展,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引發他們的思維,美化他們的心靈,提升他們與文本對話的價值力度。關于這方面,教師可以采用換詞法去引導學生仿句對話。如《輕輕地》一課的第四自然段的句子是:“我起床了,很輕很輕。”教師教學這個自然段時,可以讓學生這樣換詞朗讀:“(小馬)起床了,很輕很輕。”“(妹妹)起床了,很輕很輕。”“(哥哥)起床了,很輕很輕。”……值得一提的是,在引導過程中,教師不要直接講出所需替換的名詞性主體詞,而是要求學生自行分組討論把句子補充完整,接著讓他們次第朗讀體會,以此規范與發展他們的言語,并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7. 注重學生的自主評價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就意味著,教師在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不能以個人的看法去代替學生的做法,要注重學生的自主評價,讓學生意識到他們就是學習的主人。筆者認為,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雖然長居在山高弄深的石山王國里,孤陋寡聞,未必能作出什么“評價”,但是不能說教師面對的是年幼“無知”的孩子。所以,學生的“自主評價”這一環節不但不能忽視,并且要落到實處。說白了,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經驗,近到身邊的衣食住行,遠到天上的日月星辰,從花開花落的自然現象到人際往來的社會生活,從電視中的小鬼當家到喜羊羊,從奧特曼到僵尸和熊出沒等等,他們幾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這些內容我們大人不一定都曉得。我們不是曾經有過這樣驚訝的感嘆嗎?孩童能說大人話,孩子會學大人樣。并且,有些問題即使他們還沒有經歷過,根本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旦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他們往往也可以基于相關的經驗,依靠他們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看法,雖然這種看法難免錯誤,或者不符合要求,但是都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而做出的假設與看法,閃耀著孩子們創新思維的靈光,值得教師的呵護和培養。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經驗做出對文本中的事件或人物進行獨特性的評價,達成學會與文本真誠交流,真誠對話。
8. 杜絕唱讀
在教師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過程中,難免出現學生讀課文時拖音賣腔,并且讀一篇課文從頭到尾都是一種腔調,語氣平庸,缺乏情感等唱讀現象。教師對此不能熟視無睹,要想方設法將之杜絕。為此,教師至少要有如下動作:一是加強普通話訓練,確保學生朗讀課文的準確性;二是加強學生朗讀語句的表達訓練,培養學生語言的情感表達能力;三是要求學生在有標點符號的地方作適當的停頓,不能在句子中間隨意拉長字詞句的讀音;四是運用接龍串讀的方法,為學生創設自我糾正的語言環境,即教師把朗讀內容按句或段指派給每個或者每組學生,由教師領讀開始,讓孩子們逐個按內容順序,讓優生帶導差生,差生效仿優生,從而使學生自然地達到自我促進、自我糾正的目的,收到整體平衡發展的效果。
冬玉米地里也能長出大紅薯。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并不笨,只要教師以《課標》為綱,以學生為本,以教材為主線,并循序漸進地引導,筆者深信,邊遠山區小學一年級學生是會逐步邁入文本對話的大門的。
作者簡介:
蒙揚革,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縣隆福鄉崇山小學。
韋肯學,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都安縣隆福鄉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