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軍??
摘要:工程教育日益受到各國重視。從全球教育變革來看,全面工程教育已成為這個時代各個國家提高綜合國力而提倡的一種具有全過程、全包容、全民性的教育哲學理念。盡管“預測很難,特別是未來”,本文通過分析工程教育的定義和目的,回答了工程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教育哲學;工程教育;未來
一、 二十一世紀的工程師
如果我們試圖定義工程或者是工程師,那么我們都會提出類似的答案,比如“工程是科學的應用”或“利用科學數學解決技術問題”,或者“工程”是獲取和運用科學、經濟、社會和實踐知識的科學,技術和專業,以設計和構建結構、機器、設備、系統、材料和過程(維基百科),因此通過協商,做工程的人都被稱為工程師。
美國工程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有一個類似的定義:“科學原則在設計或開發結構、機器、設備或制造過程中的創造性應用,或者單獨或組合使用它們的作品;或者以充分認識他們的設計來建造或操作它們;或預測其在具體運行條件下的行為;所有這些都是一個預期的功能,經濟運行或生命和財產的安全。有趣的是,與其他學科相比,工程學是最好的理解。
Von Karman說:“科學家發現什么,工程師創造的東西。”一個人只需環顧四周就可以了解到這句話的真實性,因為我們周圍的一切都不是自然的(由自然形成的),某種工程師的描述與它的存在有關。專業工程師確實可以稱為我們的物理世界的創造者,但他們職業的榮譽不是別的而是責任。
從本質上說,一個工程師的某種描述與它的存在有關。專業工程師確實可以稱為我們的物理世界的創造者,但在他們職業的榮譽是責任。分配專業工程師的職責,不能忘記必須遵循適當的道德行為的標準和規范;工程師是變革的道德代理人。
工程教育可以提供新的見解,有能力說服和改變思想,它可以提供我們作為一種物種所需的鏈接,積極參與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二、 工程教育的發展趨勢
再次讓我們開始問問什么是教育?提到這個問題就會有更多的問題,如“這是一個全球性的基本人權”嗎? 是知識和技能的獲取嗎?這是發展理性和批判性的能力嗎?是21世紀經濟和市場的門票嗎?我相信你可以想到更多的這些問題。如果我們咨詢所有知識的維基百科,我們的答案將是“最廣泛的一般意義上的教育是一群人的目標和習慣從一代到另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般來說,這是通過對思想、感受或行為方式具有形成性影響的任何經驗來實現的。在狹義的技術意義上,教育是社會故意將其積累的知識、技能、習俗和價值從一代傳遞到另一代的正式過程,例如學校教學。
工程教育同樣作為教育的一個分支,首先,它具有面向工程實踐回歸的趨勢。
在新世紀,工程教育將承擔新的更重大的歷史使命。工程教育首先擺脫走出技術教育和科學教育的慣性束縛,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注重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提升為目標并與時俱進跟上國際工程教育的發展步伐。我們希望工程教育能夠吸引更多的優秀的有志向的青年學子投身與時代的大背景,不斷提高自我實踐動手能力,從而使工程教育得到廣泛的普及。同時在培養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不斷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總之,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實踐回歸的趨勢有助于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其次,工程教育要實現質的飛躍就必須走多學科整合化趨勢。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是社會急需的,而實現工程教育學科整合化發展有助于培養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
最后,工程教育的全球化發展趨勢。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順應入世界的工程技術發展潮流,唯有不斷地汲取國外先進技術經驗,立足本國,才能實現經濟的騰飛。
三、 結論
引用愛因斯坦“我們用創造他們所用的同樣的想法,我們無法解決問題”,“瘋狂在一遍又一遍地做同樣的事情,期待不同的結果”,并添加了我自己的一個“缺乏創造力和創新導致日常化,給人的安全感和穩定感,反過來又導致停滯,衰退和最終死亡!”
我們在這里做不同的事情!我們在這里是因為我們相信持續改進。我們不贊同“如果不破壞不修復”綜合征,而是我們說“是的,這是偉大的,但我們怎么能做得更好”?
我們相信,我們需要與時俱進,而且我們確實是每一個機會都努力做到這一點的專業人士。
我們試圖在我們當前知識的范圍內與學生合作,使他們意識到所有知識都受到批評和修正,而依賴于不斷的智能查詢。
顯然,無論我們如何定義教育,我們都看到它與學習的概念密切相關,現代課堂中的學習必須同時進行,教師和學生都應該被看作是學習者。學生應該被視為學習和理解的伙伴,塑造和塑造他們的環境。
參考文獻:
[1] Tryggvason, G. Apelian, DShaping our World-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1st Edition). TMS,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Inc,2012 (Chapter 1).
[2] Kapranos, P. Embedding Learning & Thinking styles into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s,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0, University College Cork, 1st~2nd July,2010, Ireland.
[3] Horn, R.P. and Murray P.B. lobal Engineering Challengea curriculum innovation to inspire rather than assess.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2,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19th~20th July,2012, UK.
[4] Kapranos, P. (2010b).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in Materials Engineering,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0, University College Cork, 1st~2nd July, 2010, Ireland.
[5] Kapranos, P. Cradle to? Introduc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into the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0, University College Cork, 1st~2nd July, 2010, Ireland
作者簡介:王振軍,上海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