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生心理狀況受考試成績的影響較大。從學習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分析考后心理變化,有針對性進行心理干預,指引高中生面對考試走出考后心理困境。
關鍵詞:學習自我效能感;高中生;考后心理干預
一、 問題提出
高中是學習生涯中一個重要的時期,有面臨高考的壓力。相對于小學中學,高中生具有豐富的但不都有效的考試經驗,對考試的重視度高,易受考試成績的影響。目前對考試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前考中的心理調試上,對考后的心理干預研究較少。平時每次考試結束后,學生都會進行一定程度的歸因。不同的歸因都會影響下一階段的學習狀態。多年的學校心理咨詢實踐中發現學習問題的咨詢集中在平時期中期末考結束后。及時有效的心理干預會促進學生走出考后心理困境,為下一階段考試做準備,再次面臨大型考試更加從容。以下從學習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分析學生考后心理狀態的變化,來探尋如何進行有效的考后心理干預。
二、 從學習自我效能感的角度分析
學習自我效能感是指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在學習方面的體現,指個體對控制自己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能力的一種主觀判斷。學習自我效能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堅持性、努力程度、自我監控學習和學習策略的使用,從而影響學生學業成績。學習自我效能感是預測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變量之一。學習自我效能感包含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兩個維度。
(一) 從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分析
學習能力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完成學業,取得良好成績和避免學業失敗的能力評估,是學生對于學習能力的一個自我界定。在平時咨詢中發現,來訪學生依舊采用以過往成績的平均狀態來衡量現階段的學業水平。這種做法導致在初中是班級佼佼者的學生,升入重點中學以后面對暫時的考試失利,極易處于入學適應困難的狀態。
高估學習能力的學生,在面對考試失利的時候,容易被不甘心的思想影響。這會讓考生面對下一階段的學習采取不作為的態度。在面對考試成功的時候,不會用心去分析考試成功的原因,以理所當然的態度接受成績。
低估學習能力的學生,在面對考試失利的時候,極易陷入自怨自艾的情緒中,影響下一階段的復習,進而影響下一階段的考試表現。循環往復考試習得性無助的狀態就會表現出來。在面對考試成功的時候,卻反而將成績歸因于運氣,默許了下一次考試失利的發生,來自我驗證學習能力不足的理念,即使初衷是想要考好。
(二) 從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分析
學習行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學習行為能否達到學習目標的評估。高中階段的學習行為可以分為預習、聽課、復習、作業、課外輔導等可見的學習行為和思考、專注、歸納等不可見的學習行為。可見的學習行為可進行量化比較,不可見的學習行為沒有辦法衡量。對于可見的學習行為做時間長短和數量多少的統計,是高中生在考后對一階段學習反思中一個明顯的誤區。時間投入的長短與做習題數量的多少并不直接顯化在考試成績的增減上。
對于一階段的學習行為能否考出預期的考試成績,來咨詢的學生反饋僅憑感覺。對于學習行為的界定,歸為平時做的作業量和學業上所用的時間。至于聽課的效率、作業的質量沒有深入的探究。在咨詢中,有學生會強調這階段減少了更多課外的時間來參加了額外的輔導班。已經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成績依舊沒有進展。這樣的歸因忽略學習行為與學習目標之間的聯系,只做機械性的學習,學習狀態與效果不再繼續上升而保持在一定水平,有時甚至稍有下降,處于出現了學習的“高原期”。
三、 考后心理干預
在課題前期調查中發現,學生對于學業進展的評價僅用成績或年段名次的數字增長,對學習有信心的學生比例不到總數的45%。在高二年級下半學期做高考意象練習,即將高考擬人化,高考會以你身邊的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出現。75%意象是恐懼嚴肅掌控者或挑釁者的人物形象。這樣的意象容易讓自己處于緊張恐懼中。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的學習狀態,考試的時候容易經驗這些感覺。對學習能力缺乏客觀地評估,對學習行為缺乏細致的量化,導致學生對考試成績沒有掌控感。學習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容易在考前考中出現負面情緒。例如有學生僅簡單地將期中和期末的年段名次進行比較,來界定進步與否。有學生直接將多次考試的成績簡要的畫成曲線,來預測下一次考試的成績。詢問如何在課堂上完全不走神?可以在短時間內比別人做更多習題等無效問題。
進行考后心理干預,首先緩和學生的情緒。當情緒穩定下來,再對其進行以下三方面的引導:
(一) 探討對考試的認識
考試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對已學的知識的再認和各個知識點的提取運算以檢測考試者對某方面知識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強調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不是成績簡單的增減。強調考試的時間性,著重于平時做題的時間感的訓練。強調考試的輔助功能,每一次考試都在輔助學生檢查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對能力高低的評判。
(二) 探討對學習能力的評估
通過思維導圖,分析在各個科目學習掌握度預期并詳細分析做出預期背后的理論支持,同時參考各科教師的評價、家長與同學的評價,以動態螺旋式增長的思維方式來看待每一個科目的學習,而非直接將學習能力與成績名次變化進行掛鉤。
(三) 探討學習行為對考試的評估
分析每天不同時間段、不同科目的學習狀態,篩選有效的學習時間段和學習行為。用有效的學習時間段,有目的的學習行為來彌補學科偏好和精神狀態不佳導致的聽課效率的不足。明確學習行為的目的,對不可見學習行為加以重視,量化學習行為與考試成績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王建俠.近十年國內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進展[J].社會心理科學,2007,(1).
[2] 張東升,楊文鵬等.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感培養策略[J].世紀橋,2011,(13).
[3] 殷三收.高中生自主學習與學業自我效能感的關系及教育建議[D].河南大學,2011.
作者簡介:鄭婉瑜,福建省漳州市第一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