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組互助教學中教師在備課、授課、后期總結(評分)方面做出的準備比傳統集體授課更為復雜,目前國內尚無小組互助教學,特別是語文小組互助教學中教師授課技能的系統介紹,這與其作為舶來品在中國扎根尚不穩固有關系。
關鍵詞:小組互助教學;教師潛在作用;教學微技能;評分體系
涉及小組互助教學的微技能及存在的問題的論述不在少數,這也是其在中國教育環境中具有生命力的表現。本文也將在備課、授課、后期總結(評分)三個方面的微技能上做粗淺的探討。
一、 教師潛在作用之備課
小組練習卡的設計是備課階段的重要任務。小組練習卡是發放給小組的任務,是需要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所能找到的資料、所能調動的一切組員智慧,共同探討課文的主題和個人對文章獨特見解的重要材料。這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做出的實踐,一切傳播只有在足夠的心理土壤之上才能生根發芽,這也是孔子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真實詮釋。本人設計練習卡設置的問題較少,只要能涉及基礎點、難點、考點和興趣點即可。以《毛澤東的少年時代》的小組練習卡為例:
基礎點: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寫了少年毛澤東的哪些主要經歷。
難點:少年毛澤東喜歡讀哪些書?這些書對他的成長有什么影響?
考點:讀讀下面的句子,結合毛澤東與斯諾談話時的時代背景,說說這些句子的語言特色和表達效果。
“我的抗議行動的效果,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這次‘罷課勝利了。”
“我家分為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雇工也包括在內。”
“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提出了停止內戰的要求和反要求。”
興趣點:少年毛澤東“逃學”、反抗自己父親的故事,反映了毛澤東剛強的個性,這樣的個性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今天,如果我們在學校或家里遇到不如意的事,應該怎樣做才能解決問題呢?舉例談談你的看法。
興趣點:閱讀附文,并結合課文談談你對開國領袖毛澤東又有了哪些新認識。
這些問題選自語文出版社初中語文教科書的課后思考與練習,剛好體現了基礎點、難點、考點、興趣點的統一。同時應該準備好練習卡的副卡,將設置這些問題的意圖展示出來。
設計學習卡副卡是為了讓學生摒棄單純憑感覺分析文本的定式,因為語文的人文性不僅僅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影響,還包括理解“美”,文本的字詞句表達,甚至文本格式都會產生美感,避免學生明白“此中有真意”卻“欲辯已忘言”。
當然重要的不在問題,而在于如何讓小組通過這些問題進行討論、分享資料,獲得共識,并整體輸出結論。因此,設置回答問題的評價體系,思考、討論模式顯得十分重要,甚至于連同思維方式都要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以及有效的引導。因此,看似將問題和課堂都拋給了學生,其實教師所具有的導向作用絲毫未受到減弱,相反,其潛在地位得到了提升。
二、 教師潛在作用之授課
討論、發言、質疑、總結是小組互助教學的四個基本步驟,教師在這四個步驟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討論階段教師需要到每個小組進行點撥,明確討論方式,協助小組成員確定主要發言人、記錄員、協調者、智囊團,確保每一名成員都有發言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要防止小組為了討論而討論,沒有實質性知識探討。教師在發放練習卡后給每一名學生五分鐘的自我思考時間,之后才正式開始小組討論。教師要在每個小組間進行觀察,發現可能存在的共同解答,了解學生的解讀程度,以便增加或縮減授課內容。
實驗班在發言階段形成了到講臺發言的傳統,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站在兩個地點,一個是發言學生的身側,給予鼓勵或適時的解讀,避免學生因為發言視角的變化而緊張,幫助和引導其組織語言,也可以讓小組成員中的一名協助其后發言,那么這個時候教師要觀察班級所有成員的反應,這個時候無論是本組成員還是全班學生都容易產生事不關己的態度,覺得“本組沒有抽到的任務就不需要關心”或者“主要發言人在發言了就不關我的事”,有的組還處于討論階段,不關心臺上學生的解讀。這個時候教師應走到各小組中央,記錄每個小組的聽課紀律,適時公布紀律分,監督和協調課堂秩序。
小組發言人總結完本組的發言后,其他小組就可以開始質疑。可以針對發言人的發言發表見解或者補充發言人的回答內容,如果脫稿、表達流暢或有個人見解言之有理都可酌情加分。初一年學生發表個人見解的自覺相對較弱,需要教師的鼓勵和正確引導,讓學生建立發言的根據性,不隨意進行口水表達,提倡有根據的質疑。
三、 教師潛在作用之評分
小組練習卡設計的問題是有固定分值的,在固定分值之外,如果由“分位”高的學生回答,那么就會在固定分值上疊加“位分”。每個小組中處于班級排名第一個跨度的學生分值為一分,稱為“一分位”,處于第二跨度的學生分值為兩分,稱為“二分位”,第三跨度的學生分值為三分,稱為“三分位”,第四跨度的學生分值為四分,稱為“四分位”。鼓勵小組內部前跨度的學生幫助后跨度的學生,強化后進生的課堂存在感和主人公意識,防止小組中學生水平高的學生“高能包辦”,真正做到互助學習,形成健全的集體意識和人格。
在評分體系中既要考慮到后進生的存在感,又不能打擊其他分位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本人設計了個人評分體系。教師在討論環節中仔細觀察小組成員在討論中是否起到角色作用,如果成功為小組盡到責任,就將學生的“分卡”回收。“分卡”由四種顏色的卡片制作而成,藍、黃、粉、紅分別代表一、二、三、四分位,上面要求學生標注小組名、姓名、個人目標等。因此不需要打斷課堂秩序進行加分,只需回收學生桌面上的卡片即可。這就節約了時間,并且避免了前文所論述的加分可能出現的對課堂氣氛等方面造成的不良影響。而且學生通過累計個人分值也獲得了肯定和鍛煉。
四、 結語
本文所述小組互助教學實踐經驗受到本人學識經驗的限制,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今后將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在國內外小組互助教學成果中汲取營養,豐富研究經驗和素養,并作用于日常教學,希望能為新課標環境下學生的減負和素質提升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郭傳省.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6.
[2]語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語文七年級下[M].語文出版社,2003,11.
作者簡介:
蔡晴瑩,福建省石獅市華僑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