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曉燕??
摘要:隨著中俄雙方在各個領域合作的不斷加深,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也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中俄雙方在教育合作方面有著良好的政治基礎,有利于實現優秀教育資源的共享。本文基于中俄教育合作視域下探討了中俄合作教育的發展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俄語人才培養策略。
關鍵詞:教育合作;俄語專業;資源共享;聯合辦學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國際間的教育合作也日趨頻繁,中外高等教育合作規模不斷擴大。俄羅斯作為我國重要的政治、貿易合作伙伴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豐富的教育資源,培養了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專業化人才。加強中俄兩國在教育領域的深度合作有利于進一步拓展俄語教育的發展空間,為培養復合型創新性俄語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基礎。同時,雙方通過合作辦學、資源共享等形式積極構建跨文化交流平臺,有利于促進學生口語實踐能力的提升,強化實踐教育環節,實現優秀教育資源的互補。
一、 中俄教育合作的現狀
目前,隨著雙邊合作的不斷加強,中俄在教育領域的交流不斷深入,通過聯合辦學的形式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學優勢的互補成為合作教育的核心和基礎。目前國內約有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均與俄羅斯方面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關系,很多民辦高校也積極推進與俄方的聯合辦學模式,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在俄羅斯留學生總人數達到了2.8萬人。一方面,中俄聯合辦學的模式為俄語專業的學生提供了跨文化學習交流的機會,幫助學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俄羅斯語言文化背景、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進一步引導理論向實踐轉化并生成新的學習體驗;另一方面,聯合辦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的語言應用環境,強化學生的口語和語法的應用能力。由于俄語語法形式變化較為繁瑣,加之其他語系的干擾,俄語專業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較為困難。依托于聯合辦學的模式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到俄語語言環境中,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言的運用能力。
目前,中俄聯合辦學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存在一些相應的問題:一是在專業的設置上存在偏差,所引進的專業中理工科所占比例較小,課程設置單一。一些高校在專業合作的引進上過分注重經濟效益,無法實現雙邊資源的有效融合,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二是合作模式較為單一、機械化。很多高校沒有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盲目地進行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上的引進,缺乏合理的評估,導致聯合辦學的優勢無法發揮,造成辦學層次偏低等問題。
二、 基于中俄教育合作的人才培養策略
(一) 改革教學模式。經濟新形勢下市場對于俄語專業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成為大勢所趨。因此,高校俄語教育應積極推進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建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充分發揮中俄聯合辦學的優勢作用,引進俄方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一方面要建立明確的培養目標,對新形勢下的市場需求進行深度把握。在立足市場需求的基礎上設置科學合理、層次多元的培養體系。不僅要加強專業技能的學習,更要強化人文素質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積,為跨文化交際奠定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要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充分實現無縫對接和資源共享。中俄高校要加強教育基礎科研合作,擴大項目合作的領域,提高選題的時效性和實用性。針對當下兩國經濟發展需求進行科研合作聯合攻關,積極吸取優勢資源并推動項目轉化率的提升。
(二) 強化實踐環節。中俄教育合作模式下要注重實踐教育環節的強化,利用資源共享的優勢培養學生理論向實踐轉化的能力,做到學以致用。校方應積極加強校際間的溝通,搭建實踐平臺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要注重口語實踐訓練和跨文化背景知識的講解,拓寬學生人文和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培養學生口語實踐的自信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并生成新的學習體驗。同時合作教育應提高辦學層次,拓展優秀資源的交流空間、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推動國內高校俄語教學的改革;另一方面,校際間應達成合作共識,具有針對性地開展校際間的交流合作活動,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民俗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深度交流。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實踐交流的機會,將理論知識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去。同時應充分體現中俄合作教育的特色,可以通過學生互換學習、校際間的學術交流和文化活動等多元化的形式進行資源共享。為交換學生提供引導和幫助,設立明確的培養目標,在語言學習的同時不斷感受目的地國家的人文環境和交際習慣,盡快地融入到語言文化背景當中去。
(三) 建立評估機制。在中俄合作教育蓬勃發展的同時,留學市場相對來說不夠成熟,缺乏相應的監管機制,不利于雙邊教育合作的長遠發展。因此,應加強中俄留學市場的監管和規范。尤其是在學歷、學制和交換項目上要進行嚴格的管控和把關,構建完善的監控機制,從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各個環節進行監管,確保辦學項目能夠規范嚴謹。同時應依照市場的實際情況,由教育部門牽頭引入社會資源建立一個專家型評估機構,嚴格踐行引入項目的質量評估標準,對中俄聯合辦學所涉及的課程體系設置、培養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質量等進行科學合理的評估,對辦學雙方的資質進行核準,以保障合作教育的質量。
總之,中俄聯合辦學進一步拓展了兩國在教育領域的合作交流,實現了雙邊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為培養具有高專業素養、國際視野和良好實踐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平臺。高校應在市場需求的引導下引入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辦學層次積極推動中俄教育合作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趙曉彬.中俄聯合辦學視域下俄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及研究思路[J].繼續教育研究,2008,06:129-131.
[2] 趙曉彬.中俄聯合辦學的相關問題與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07,01:171-173.
[3] 孫麗珍.中俄聯合辦學條件下復合型俄語人才的培養思路[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2:255-256.
[4] 高春雨.中俄聯合辦學的課程設置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12:166-167.
[5] 劉祥云.中俄聯合辦學視域下俄語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09:195-196.
作者簡介:杭曉燕,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