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萍+羅振敏+魏子淇+袁泉
摘要:通過對我校傳統的安全人機工程學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在混合模式教學思想、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兩者結合”的教學法結構和框架,并對《安全人機工程學》教學模式改革的方案應采取的措施做了具體闡述。
關鍵詞:安全;安全人機工程學;混合模式教學方法
安全人機工程學是從安全的角度出發,主要研究生產領域內“人—機—環”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隨著社會的發展與人民安全意識的提高,創造舒適、安全、衛生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的意義將會越來越大。
我校開設的《安全人機工程學》課程,主要是解決煤礦行業中的設備和管理工作中的“人—機”結合面關系問題,研究導致職工傷亡病害等不利因素的作用機理,為相關預防、控制和消除方法的確定提供依據等,確保從業者能夠安全、舒適、高效地工作。因此,開展以學生為主體、適合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講授—閱讀—示范—討論—實踐”相結合的混合模式教學改革是一個創新。
一、 《安全人機工程學》混合式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安全人機工程學》的理論部分內容枯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進行講授效果較差。因此,應當采用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建構以案例講解與角色模擬為主,啟發學生共同發現、分析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再與教師共同探討,將課程由“講授”變為主動“探索”和“發現”。這樣可以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構建學習,教師就只是促進者。
因此,通過開展混合模式教學方法研究,正確處理好教師與學生間的關系,喚起課堂教學的興趣和活力,是推進《安全人機工程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提高此課程教學質量的方法之一。
二、 《安全人機工程學》混合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
(一) 理論依據
由于安全人機工程學所教授的對象為安全工程專業三年級學生,其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學科理論基礎。因此,《安全人機工程學》應選用的以情景陶冶模式為理論基礎的教育觀,以學生的求知欲為誘發導向,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 教學目標
《安全人機工程學》屬于交叉學科,既要注重于安全學科的理論基礎學習,又要并重人因工程學的應用實踐。因此,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為培養學生以安全的視角去發現問題,利用人機工程學的工具解決問題。
(三) 操作程序
該門課程的課堂教學學時為42學時,實驗教學學時為6學時,并包含有為期1周的課程設計環節。
首先,課堂講授開始時應向學生引入適當的案例,由學生去分析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其次,在講授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導出課程大綱中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理論;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理論應用到實際中;最后,要求學生能夠通過所學內容,以《安全人機工程學》的思維方式,具備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 實現條件
能夠實現該教學模式的必備條件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開課前應了解學生的前導課程學習狀況;其次,授課教師應與實驗教師做好溝通協調,將實踐環節與授課環節無縫對接,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實踐中又能發現新的問題;最后,需要保證充足的課外實踐,如創業大賽、挑戰杯競賽等。而針對于以上幾點,在筆者所任教的學校中,均能達到要求,具備了該教學模式改革的條件。
(五) 教學評價
針對該課程特點,所選教學評價模式為形成性評價,具體步驟是:
首先,確定形成性學習單元的目標和內容,分析其包含要點和各要點的層次關系;其次,實施形成性測試。測試包括所測單元的所有重點,測試進行后教師要及時分析結果,同學生一起改進、鞏固教學;最后,實施平行性測試。
三、 《安全人機工程學》混合式教學方法改革的實踐應用
(一) 課程建設
課程建設緊緊圍繞人機結合面這一中心,通過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進行研究,通過對安全人機系統設計、分析和評價以及一些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課堂教學的手段
在具體課程教學中,應通過視頻、圖片等內容,最大程度展現實際情景,使枯燥的知識變成動態趣味的知識;并給學生布置課后作業,如設計座椅等。讓學生對自己的設計進行專題講解,發動學生分組討論座椅在設計時應考慮的安全人機工程學因素,發現其設計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的改善措施。
(三) 實踐教學與現場參觀學習
安全人機工程學中人的生理特征理解較為抽象,僅僅依靠理論知識講解,很難使學生完全掌握。因此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加入實驗操作,讓學生親身參與人機動作協調實驗、人的安全反應限度實驗與人體疲勞測定三個實驗,可以更加直觀地掌握人的生理特征。
安全人機課程設計環節,使學生親自動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選題、設計、制作和講解匯報,最后設計出新穎獨特的安全人機系統,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使學生把整個安全人機課程的所有的知識進行了大貫穿和完整的運用。
四、 結語
根據我校安全工程系教學團隊多年的教學實踐,從混合式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到過程以及在具體教學中的實踐應用做了詳細分析和設計。使學生深入了解安全人機工程學有很強的實用性,生活中的椅子、牙刷、汽車等都涉及到安全人機方面的知識。此混合方式的課程改革,打破了傳統枯燥的理論教學,可以多方面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建立牢固的課程實踐基地,最大程度發揮安全人機工程學的課程功能。
參考文獻:
[1] 王淑云.蔣復量,劉迎云.基于核特色的“安全人機工程學”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優化與創新探索[J].中國地質教育,2014,2:76-77.
[2] 劉輝,袁昌明,王信群.《安全人機工程》教學內容設置與教學方法研究[J].科學咨詢,2011,8:94-95.
[3] 朱方,劉宏,解清杰.“安全人機工程”課程建設與教學方法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22:136-137.
[4] 時亞麗,徐昆倫. 情境教學模式在“安全人機工程”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學報,2014,4(35):41-42.
[5] 馮艷春. 基于實踐思想的《安全人機工程學》教學方法研究[J].科教文化,2013,4:162-163.
作者簡介:王彩萍,羅振敏,魏子淇,袁泉,陜西省西安市,西安科技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