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教師》這篇小說以想象結合現實,塑造了一個故事,通過故事揭露了教師工作的本質——傳遞知識,使人類文明得以保存下來。尤其是鄉村教師這個群體,他們扎根于遠離城市的偏遠地區,遠離繁華,他們是鄉村中文明傳承的唯一方式,是鄉村文化的脊梁。
關鍵詞:鄉村教師;文明;傳遞知識
一、 故事回顧
在中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上,廣袤的農村地區多少年一直被干旱和貧窮所籠罩。這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村莊,除了秋收和過年時能有人群的熱鬧氣息,其他時候人煙稀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過著寂寥的生活。貧窮中的村里人對文明是沒有什么概念的,在他們眼里,吃一頓好飯,喝二兩酒,看一出戲都勝過于支持孩子上學讀書。而村里正有一個執拗而倔強的人,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一名不知何姓的鄉村老師。
之所以成為一名鄉村教師,也和他的經歷有關。從小失去父母的他幾乎是在小學老師的照顧下長大,鄉村小學就是他的家。他的生命也是小學老師犧牲自己把他從狼爪里救出來的,老師為他攔住了路上的野狼,他才有時間跑回了村里。仿佛是注定一般,小學老師臨死前把自己的生命使命傳遞給了他,老師生前最后一抹目光中的牽掛,他懂了也記在了心上。于是,畢業后他拒絕了更好的工作,成為了當年那所小學的老師。
工作這些年,他把金錢和精力都花在了學生身上,代交學費,給孩子們添置衣物,修補教室和宿舍,得不到一絲鄉村小學的支持,一分一毫的開支都要由他來想辦法。當他最后得知自己患了食道癌時,他的心思并不在自己的身體上,而在孩子們身上,他只想用最后的半年時間為孩子們多講些知識。讓人感動至深的是他最后的日子里給孩子們上課的情景:躺在床上,氣息游離,身體極度虛弱艱難地講課。孩子們低聲哭泣安靜地聽老師講課。一直支撐他的是內心的信念,是夜里孩子們的目光和火光,他用盡一生在孩子們的心中燃起科學和文明的火苗。雖然他明白,這火苗多么弱小,但他仍然堅持,他堅信接受過的教育一定會幫助孩子們在這個貧瘠的村莊里過得更好,甚至改變自己的命運。
對,孩子們最后改變的不僅是自己的命運,而是整個地球的命運。
宇宙中碳基文明和硅基文明的戰爭一直在持續,現在,碳基聯邦為了保護碳基文明不受硅基文明的侵犯,必須建立一條隔離帶,而隔離帶中3C以下文明的恒星必須被摧毀。艦隊來到第一旋臂中進行檢測,到了3號行星,也就是地球的生命檢測時,剛好選中了亞洲大陸南部的這個村莊,以小學為中心,選取了這18個孩子進行文明檢測。孩子們回答對的問題剛好是老師生前教授的最后一節課的內容——牛頓三大定律。孩子們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證實了地球3C以上的文明程度,執行官決定對地球進行保護,因此改變了地球被毀滅的命運。
這讓艦隊統領和執政官、參議員感到匪夷所思。人類——一種沒有記憶遺傳,相互間用聲波以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進行交流的物種,竟然創造了3B文明。并且是在沒有任何外部高級文明培植的情況下自行進化的。
二、 對教師工作的解讀
這一切都是因為:人類個體兩代生命間知識傳遞的媒介——教師的存在。因為這樣一個群體的存在,因為這樣一些人分布在地球表面的各個地方,人類得以進化出如此高的文明。知識在一代人與一代人中傳承,文明也在不斷發展。結局雖為想象,但是以故事的方式道出了教師工作的本質——傳遞知識,也告訴了我們,教師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卓越的貢獻。要感謝這樣一類群體,讓人類在這短短幾千年的時間里,脫離了動物的生活,成為擁有科學文化知識的人。
教師對于人類的貢獻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是不可估量的。夸美紐斯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從人類的故事來看,在這近兩萬年的歷史中,人類從地球上普普通通的一族生物,到現在擁有巨大改變環境的能力,在生物學方面,人類已經找到了基因復制的方法,能夠生產出一模一樣的生物;在電子信息方面,遙遠的兩個人也能進行網絡通訊,互聯網更新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在太空航天方面,人類已經可以觀測到200億光年以外的類星體天狼星……人類的發展確實讓人嘆為觀止!
然而在這發展的背后,離不開一代一代教師含辛茹苦的付出。有那么一群人,他們腳踏實地、默默無聞,只想把一個一個光陰獻給真理,只想把一段一段歲月送給學生,只為傳遞知識,將人類文明中的精華傳承下去。我們來回望歷史,在兩千年前,造紙術還沒有發明的時候,還沒有書本的時候,知識是如何傳承的。孔子與他的三千弟子面對面地交流,蘇格拉底與他的學生展開辯論,知識是在人們的談話中傳遞的,當面講授是最重要的方式。直到近代,許多學習神器被人們發明了出來,除了看書之外,還可以上網查資料,在網上也能聽課,還有許多學習軟件可以幫助我們自學。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方式,仍然是學校里的師生之間的互動,課堂講授這樣的方式仍然是最大規模的學習方式,并且因為它身心投入、面對面交流的特點,這是其他方式難以比擬的,我認為它會一直延續下去。不管古代、近代還是現代,知識的傳播、文明的傳承,關鍵還是在于一些群體的堅守,是一些人堅持的結果——這個群體我們統稱為“知識分子”。
在知識分子中,有站在時代頂端的科學家、偉人及一些政治人物,有教授、專家等,還有廣大的基層工作人員,即一線教師。但是,整個知識分子群體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類是鄉村教師,他們扎根于遠離城市的偏遠地區,遠離繁華,來到原始而落后的地區,他們是鄉村中文明傳承的唯一方式,是鄉村中文化的脊梁。
特別是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有著龐大農業人口,有著廣袤鄉村地區的國家,那么多鄉村孩子,他們的生活是和現代生活脫軌的,他們有的沒有見過汽車,不會上網,沒有用過手機,甚至沒有書本。如果那么多的孩子一直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試想他們將來的生活會有多么艱難,對于他們來說,適應社會、融入現代化生活會遇到怎樣的困難。不能說鄉村教師在拯救著這些孩子,拯救農村地區,但至少他們在這條路上一直努力,執著地堅守著。全中國所有的鄉村教師值得全國人民尊重,值得我們向他們投去崇敬與感謝的目光。
埋頭苦干,拼命硬干,你是不滅的蠟燭,是不倒的脊梁。向所有的鄉村教師致敬!
參考文獻:
[1]劉慈欣.鄉村教師[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2]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
楊璇,山西省臨汾市,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