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動詞重疊是現代漢語中一種特殊又常見的語法現象。從語法形式上看,動詞重疊大致可分為單音節動詞的重疊和雙音節動詞的重疊兩大類,每一類又可細分為幾種不同的小類。本文從構詞法、語法性質、語法意義三個角度分析了動詞重疊的幾種形式,參考各位大家們的觀點談一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動詞重疊;語法形式;語法意義
漢語作為一門孤立語,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不依賴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來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法意義。但不意味著漢語沒有形態變化,只是相對于俄語等屈折語來說,其形
態變化要少一些。其中,動詞重疊即是現代漢語中重要的一種形態變化。動詞重疊這一特殊的語法現象,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各位大家們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提出了很多見解,但仍然在很多問題上存在著分歧。在各位大家研究的基礎上,在此對動詞重疊的幾種語法形式,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動詞重疊可以分為單音節動詞的重疊和雙音節動詞的重疊兩大類。單音節動詞重疊的基本形式是AA式。此外,我認為“A—A”式、“A了A”式、“A了—A”式是基本式“AA”式的擴展形式,是它的變式。這幾種形式在語法意義上基本相同,只是在具體的語用上有細微的差別。對于雙音節動詞的重疊,我將其分為兩類:典型式——“ABAB”式、非典型式——“AAB”式。動詞重疊除了這兩大類外,還有一類特殊的形式,即“AABB式”,我將會在下篇文章里重點單獨討論。朱德熙先生曾說:“語言包括形式和意義兩方面,語法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弄清楚語法形式和語法意義之間的對應關系。”對于動詞重疊來說,各種不同的重疊形式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語法意義,但都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表示動作“量”的變化。下面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這幾種不同的重疊形式。
一、 單音節動詞的重疊
(一) 基本式:AA式
(1) 她勉強地點點頭,心中在想用啥辦法勸勸他。
(2) 吃多了家禽家畜,難免想嘗嘗野味。
(3) 男孩們爭先恐后涌上去,“讓我試試,教教我。”
(4) 天到正午,他倆為了讓馬歇歇,下了馬,步行前進。
(5) 您想想,當酒酣耳熱之際,誰不想聽聽唱唱?
要研究單音節動詞的重疊,首先要明確哪些單音節動詞可以重疊。上面的例子中提到了這些單音節動詞及其重疊式:勸——勸勸;嘗——嘗嘗;試——試試;教——教教;歇——歇歇;想——想想;聽——聽聽;唱——唱唱。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些詞,勸、嘗、試、教、歇、聽、唱,這些單音節動詞都是動作動詞,此外,打、走、說、看、問、敲、聞、吃等動作動詞都可以重疊。而“想”是個心理動詞。在現代漢語中,大部分的動作動詞和極少數心理動詞都可以以“AA”式重疊。劉月華先生認為,可以重疊的動作動詞必須是可持續或可反復的,主觀上必須是可控的。“可持續”指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能夠在時間維向上延伸。“可反復”指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不能是一次性的,必須可以反復多次進行。而“可控”則是指這一動作行為可以由動作行為發出者自己的意志去支配控制。勸、嘗、試、教、歇、聽、唱,這些詞都是可持續且是可控的,因此,它們都可以重疊。
關于單音節動詞重疊的語法性質,范芳蓮先生認為,單音節動詞重疊是動量組合的一種形式。學者們經過大量的研究已經基本上達成了共識,那就是“現代漢語中的AA式是由‘A一A式省略‘一得來的”。從歷時的角度看,發生這一演變有兩個條件:一是數詞“一”的虛化,二是詞匯發展的雙音節化。在最開始的時候,數詞“一”表示實際的數量,隨著應用頻率的增加,其表數量意義逐漸消失,意義逐漸虛化。再由于漢語詞匯的雙音節化趨勢,虛化的“一”被省略,于是變成了現在的“AA”式。所以,從歷時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認為單音節動詞重疊是動量組合的一種形式。但在我看來,如果從共時層面來研究,“AA”式重疊僅僅是一種語法上的重疊構形變化。后一個A在語音上弱化為輕音,依附于前一個A而不獨立存在。通過這樣的重疊產生了附加的語法意義,滿足了表達的要求,但并沒有產生新詞。
對于AA式的語法意義,因它與雙音節動詞重疊的基本形式ABAB式基本相同,所以我們把它放到下文來討論。
(二) 變式:“A一A”式、“A了A”式、“A了一A”式
(1) 往往好事說說容易做做難。
(2) 你得跟那些年輕人說一說,也開導開導他們。
(3) 李自成先向大家扼要地說了說破洛陽以后八天來的情況。
(4) 二妞同他說了一說,并把鐵鎖同冷元他們十來個人參加八路軍的消息也告訴他了。
(5) 我很想再看看中國的其他城市,看看上海的步伐,看看杭州的西湖水是否還那么清澈。
(6) 每當遇困難我總要看一看這張照片,眼前便仿佛矗立起挺拔的大樹,郁郁蔥蔥。
(7) 羅斯福看了看沒有擺弄妥當的集郵簿,嘆了口氣,把它放在一旁。
(8) 司令員端著蠟燭,看了一看墻上的地圖,又一口一口地吸著煙,顯得心情很激動。
前文已經說過,AA式基本上是由“A一A式”變來的,而且幾乎所有的AA式都可以自由轉換成“A一A”式,意思不會發生改變。如果我們把上文例句中所有的“AA”式都轉換成“A一A”式,如:勸勸——勸一勸;嘗嘗——嘗一嘗;試試——試一試;教教——教一教;歇歇——歇一歇;想想——想一想。再帶回到句子中去,會發現句子意思沒有改變。“A一A”式是一個動量組合,后一個A式是用重復動詞構成的動量詞。“A了一A”式和“A了A”式的語法性質和“A一A”式相同,都是動量組合。李人鑒先生認為,“A了一A”式是“A一A”的完成式,“A了A”式是“A了一A”式的省略式。由于中間插入了一個時態助詞“了”,所以三者在表達的時態上有所差別。我們看一下上面的例句。例(2)中的“說了一說”在文中是將來時,“說”這個動作還沒有發生。而例(3)中的“說了說”和例(4)中的“說了一說”則是完成時,“說”這個動作已經結束了。例(6)中的“看一看”是一般時,強調“看”這一動作的慣常性。而例(7)中的“看了看”和例(8)中的“看了一看”則是完成,強調“看”這一動作已經結束。總之,“AA”式、“A一A”式、“A了A”式、“A了一A”式,四者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在具體的語用上有細微的差別。endprint
二、 雙音節動詞的重疊
(一) 典型式:“ABAB”式
(1) 那時候,我們的腦子是不會轉彎的,也不知道什么是研究研究、考慮考慮,誰要是只說不做,那他不是黃牛,就是怕死鬼。
(2) 何況他自己本來是決心要鍛煉鍛煉,學習學習武裝斗爭,要是光找個地方藏著,可算什么呢?
(3) “勞動了一天回來,也不曉得躺在床上休息休息,生就賤骨頭坯子,在書房里做啥?”
(4) 他搖晃搖晃腦袋,顫著嘴唇牽動得面皮抽搐,一時心酸,說不出話來。
(5) 至少也應該先調查調查,了解了解,覺得有把握了,然后再行動。
(6) 與世隔絕了幾個月之后,我真想提高提高自己的興致.
ABAB式重疊是雙音節動詞最常見的重疊形式,所有的《現代漢語》教材都提到了這種重疊形式。同單音節動詞的重疊形式AA式一樣,重疊式“AABB”式的原式動詞也大都是動作動詞,如上面例句中的“研究”“鍛煉”“學習”“休息”“搖晃”“調查”等,此外,一小部分心理動詞也可以按“ABAB”式重疊,如例句中的“考慮”“了解”。而且動作動詞是可持續或可反復的,且在主觀上是可控的。從構詞法來看,研究、考慮、鍛煉、學習、休息、搖晃、調查等等這些詞都是聯合式的合成詞。“提高”是一個述補式的合成詞,類似的還有“推廣”“改正”等,但總體來說數量不多。因此,我們可以說,“ABAB”式重疊詞的原式動詞基本上都是用聯合的方式構成的合成詞。
關于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胡裕樹先生在《現代漢語》教材中說,“動詞的重疊形式表示嘗試態,嘗試態有時引申出時間短暫的意味,有的書也叫它短時態。”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的《現代漢語》稱其為“表示短暫、輕微(動作的動量少或時量少)”。朱德熙先生認為“重疊式動詞表示動作的時量短或動量小。”在此,我認為動詞重疊的語法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從動作延續的時間長短來看,表示時間短;二是從動作反復的次數多少來看,表示反復、持續;三是從動作量的多少來看,表示輕微、少量;四是從動作的情態表達上來看,表示的是一種隨意、悠閑、嘗試的情態。當然,在具體的語言實踐中,這四種意義并不是獨立的,它們可能是幾種意義糅合在一起。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看一下。在“AA”式的例(6)中有兩個“伸舌頭”,前一個用了重疊式,給人的感覺是他伸了伸舌頭就縮回去了,和后一個沒用重疊式的在持續時間時間上顯得短。例(4)中“搖晃搖晃腦袋”與“搖晃腦袋”在動作次數上給人的感覺要少。AA式中例(1)中“勸勸”,例(5)中的“調查調查”都具有嘗試的意味。例(1)中的“研究研究、考慮考慮”在聽覺上給人一種隨意、悠閑的感覺。
(二) 非典型式:“AAB”式
(1) 我們六個人關一屋,互相說說話,一點也不悶。批斗的話,大家都一樣也無所謂。
(2) 劉船長敲開吳隊長的門,開門見山地說:“請老隊友幫幫忙。開閥給我的漁船加幾噸柴油。”
(3) 他聽到一個人用很響的聲音說:“春天來了,應該散散步。”他想這人是說給他聽的。這人的話與剛才父親的邀請一樣虛偽。
(4) 店主搖搖頭說:“您頭一件事是剃剃頭、打打辮、洗洗澡、興興臉,然后借也好,賃也好,換一件潔凈行頭。”
雖然我們稱“AAB式”是雙音節動詞重疊的非典型式,但這并不意味著它不常見、不常用。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文學作品里,“AAB”式都占了相當一部分比例。上面的例子中提到了如下這些詞:說話——說說話;幫忙——幫幫忙;散步——散散步;剃頭——剃剃頭;打辮——打打辮;洗澡——洗洗澡。這樣的雙音節動詞還有很多,比如,解悶——解解悶;點頭——點點頭;跑步——跑跑步;游泳——游游泳。從構詞法的角度仔細觀察這些詞,會發現它們都是由“動詞性成分+名詞性成分”構成的動賓式雙音節動詞。其實我們還可以把這些雙音節動詞拆開,在中間插入一些其他成分。比如:上網——上了一晚上的網;幫忙——幫了一個大忙;洗澡——洗了個舒服澡;散步——散了一個小時的步;理發——理了個發;說話——說了一會兒話。這時,我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離合詞。離合詞是指“一些合成詞在使用中可以拆開,在中間插進別的成分,變成短語,結合在一起時是詞,插入別的成分時是短語”。離合詞主要有兩種結構類型,即動賓結構式和補充結構式,其中最主要就是動賓結構式。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只要是能用AAB式重疊的雙音節動詞都是動賓式的離合詞。
我們已經清楚了哪些動詞可以用“AAB”式重疊,下面還需要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即動詞重疊式的語法性質,是詞?詞組?還是僅僅是雙音節動詞的重疊用法?從來源上看,“AAB”式都可以擴展成“A一AB” 的形式,例如,說話——說一說話;洗澡——洗一洗澡;揮手——揮一揮手;上網——上一上網。學者們通過歷時的研究分析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重疊式“AAB”是由“A一AB”式省略“一”得來的。數詞“一”在意義上逐漸虛化,最后省略變成了“AAB”式。因此,所有的“AAB”式其實都可以還原成“A一AB”式。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AAB”式的原式“AB”都是動賓式的離合詞,而離合詞的內部成分結合得不是很緊密,可以在中間插入一些成分變成詞組。按照離合詞的原理,我們將AAB式看成一個述賓詞組比較合理,述語是單音節動詞A的重疊式“AA”,賓語是B。
以上主要從構詞法、語法性質、語法意義三個角度分析了動詞重疊的幾種形式。關于動詞重疊研究的著作有很多,各位大家分別從不同方面對其進行研究且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我只是在大家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罷了。
參考文獻:
[1] 朱德熙.語法答問[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 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5] 邵靜敏.現代漢語通論(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張靜.漢語語法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7] 張桂英.AAB:雙音節動詞的另類重疊形式.語文學刊,2010,8.
[8] 周永惠.關于動詞AABB重疊式.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0,5.
作者簡介:楊世朝,北京龍舉云興教育科技有限公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