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學習初中語文作文是一件非?!巴纯唷钡氖虑?。因為語文教材中沒有給出作文部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所以,教師常常不知道“教什么”,學生也不知道“學什么”。對此,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了幾點提升初中學生寫作水平的意見。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經驗;意見
一、 引言
最好的教學經常是一個智慧的創造,同時也是一門表演藝術。然而課上簡短的“藝術表演”卻需要教師課下付出巨大的努力,充分做好上課前的準備工作,立足于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運用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來把控課堂教學環節,讓學生掌握聽課的操作要領,使其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提升寫作能力。
二、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語文教材中關于作文寫作部分的內容比較少,需要教師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總結創造出相關教學內容,完成作文教學指導工作。但大部分教師還是老生常談地告誡學生“你們要想寫好作文,就必須要多讀、多寫、多練”。這樣的教學語言“華而不實”,學生依舊不知道自己“該讀什么、怎么寫、如何練”。還有一些老師認為寫作的重點在于“寫”,卻忽略了寫作教學指導的重要意義。
中學生在語文寫作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如邏輯混亂、詞不達意、主旨不專一、內容干癟、大篇幅“抄襲”的情況嚴重,且學生本身對作文存在排斥心理,更談不上具備寫作興趣。對此,我總結了幾點提高初中學生寫作水平的意見。
三、 提高初中學生寫作水平的幾點意見
初中語文寫作項目“工期長、任務量大、困難較多”,學生不能短時間內完成任務。所以教師要想打好這場艱苦的戰役還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 引導學生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發散寫作思維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焙芏鄷r候,自己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但它們卻仍然存在我們的潛在意識當中,在寫作的時候自然會涌現出來。且讀書人多儒雅,從古代就盛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樣的儒雅之風,所以,在當代我們更要多讀書,從書中去尋找寫作靈感,發散寫作思維。
例如,我推薦學生課下閱讀了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文寫作課上也和學生一起品讀了小說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名言,并選取了保爾與病魔抗爭的章節和學生一起進行品評賞析,學生們都表示“非常佩服保爾崇高的理想和永不妥協的抗爭精神”。而我便以觀后感為題目,讓學生書寫一篇自己對這本書的感悟。而學生認真思考過后都開始了寫作,一改往日“咬筆桿、苦冥想”的情況,獲得了寫作的靈感,發散了寫作思維,真正做到了“文如泉涌”,而這正是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功勞。
(二) 開展豐富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素材
作文寫作是學生的一種創造性活動,不需要拘泥于課本教材當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選取合適的主題內容,開展多形式的綜合性教學活動,為學生寫作提供更多有趣的寫作素材。
例如,我在作文教學指導過程中開展了“走上辯論臺”的活動,以“且說漢語魅力”為題,組織開展了激烈的辯論比賽。正方觀點:漢語魅力在增加,各國學習漢語的熱情在增加,漢語的地位在增加等等。反方觀點:漢語的魅力在消退,漢字中存在一些生僻字符,造成閱讀障礙等等。接著我布置了下節課的寫作內容,引導學生們以這場辯論會為寫作素材,自選角度、自選題目來進行創作。有些學生寫作內容從辯論賽的開始、過程、結果三個階段入手,真實還原了辯論賽的發展歷程;有些學生總結概括了辯論賽的正反觀點,且加入了自己對漢語魅力的看法;有些學生描寫了辯論賽中選手的表現情況,對人物特點進行了細致地刻畫。這場辯論賽活動,不僅讓學生認識了漢語的魅力,更為其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三) 嘗試寫作新形式,鼓勵學生個性寫作
學生寫作過程中無從下筆的原因在于約束太多,教師規定了太多的寫作框架,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不少學生在大膽嘗試寫作新形式后卻被教師批評,并被要求按照規定的“經典四段式”進行寫作,開頭點主題,中間分兩端,結尾再升華。但我認為教師應該創新寫作新形式,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寫作。
例如,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常規的作文指導外,經常會鼓勵學生寫一些詩篇,看到好的學生作品就會投給學校期刊或報社,無論發表與否我都會堅持讓學生進行個性創作。此外,我還引導學生為我們的班歌填詞,因為有些歌詞不符合學生身份,于是我讓每個人都在紙張上寫下與班級相關聯的“班歌歌詞”,最終經過大家的討論完成歌詞寫作活動,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寫作新形式?此外,需要重點強調的是教師要科學制定寫作評價標準,鼓勵學生多寫作、多練習。
四、 結語
作文一直都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雖然教師在探究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再接再厲,創新出更多的有效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淵洲.淺談如何搞好作文教學[N].威寧縣迤那中學,畢節日報,2009.
[2] 向愛君.談談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02.
[3] 劉財德.高中語文參與式寫作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張一華,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平江八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