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作業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老師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從作業中可以看到學生對所獲信息的再現、整理、加工以及應用的過程,是對教學質量進行反饋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數學;作業;教學
一、 必要作業原則
作業布置中遵循必要作業原則,可有可無的作業絕不布置,寧缺毋濫。并不是每天都有的必做作業,學生有一種期待感,會更加認真地對待,達成寫作業的目的。
二、 分類作業原則
(一) 預習性作業:有效的預習是學習的基石,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好課堂的知識。首先明確預習要求,在看完預習內容后,對重點進行簡單概括,同時提出不懂的問題,學習結束后自己親自解答。這樣有效的保證學生上課的注意力,有助于提高每一次的學習質量。
(二) 基礎性作業:顧名思義,以書本基礎知識為出發點,作為那些自主探究、分析問題、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對較低,接受能力差,缺乏探究精神和求知欲望學生的作業。
(三) 創編類作業:創編類作業可以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增強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從“做題”到“編題”,既是對知識內在聯系的一種質的飛躍,同時也增強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如講完真假分數,作業布置為創編分數,從1~10這些自然數中選取合適的數字,創編出真假分數,并記錄下來,看誰創編得多。
(四) 閱讀性作業:近年來數學閱讀類書籍明顯增多,像李毓佩《數學學習故事》《數學好玩叢書》,談祥柏《好玩的數學》《故事中的數學》,馬希文《數學花園漫游記》等,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名家的成功來之不易,孩子通過自身的努力也能達到,進而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與責任,樹立遠大的志向,為實現遠大的目標而努力。
(五) 生活化作業:數學源于生活,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連,很多的知識都能有效地指導我們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所以最好的作業并不來源于書本,而是來源于生活。生活化作業可分為:設計類作業、游戲類作業、探究類作業、實踐類作業等。如講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硬紙制作一個無蓋長方體盒子,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動手實踐,由立體圖形展開圖,發現長方形要剪掉四個完全相等的正方形后,才能折成規范的長方體盒子,剪掉的正方形邊長越長,盒子的表面積就越小,但盒子的容積并不完全按正方形邊長的增加而增加或減少,容積與盒子長、寬、高都有直接關系,并出示了實驗數據和算式;分組展示并在爭論中,學生找到了表面積的最簡單方法:用長方形的面積減去四個小長方形的面積即可;要想使容積最大,要長寬高分組相減的差盡量大。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一個實踐作業居然引發了學生如此深入的思考,對長方形、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的認識產生了質的飛躍。
三、 分層作業原則
(一) 學生分層,自主選擇
首先把班級的學生分成不同層次,作業隨之進行相應的分層。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學生分為A、B、C三層(不公布學生的層次,但讓學生知道):A層為成績暫時落后學生,B層為成績中等學生,C層為成績較好學生。作業布置時,布置三個層次的題目,讓學生自愿選做層次作業來完成,同時鼓勵A層學生挑戰B層題目,B層學生挑戰C層題目,C層學生挑戰課外資料。使學生在自愿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滿足不同的需要。
(二) 根據課內外的知識進行分層
1. 課內作業分層:課堂教學中基本上是面對全體施教,課堂提問,當然也應帶有一定的梯度,問題提出后,不急于指名讓舉手的學生立即回答,應給學困生等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這樣看上去似乎浪費了一部分的課堂時間,但會給學困生在上課時,留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完全參與思考,覺得自己也是學習的主角。教師提問的學生,面要廣,要有針對學困生等學生設計的一些問題,對于學困生等學生的回答,要讓優等生來評價,通過指出他們回答中的優點、不足,完善學困生學生的回答,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鍛煉與提高,這是一個雙贏的做法!
2. 學生相互“出題”:即學生之間相互出題,特別注重讓優生出題給學困生做,提醒優生出的題要符合學困生的學習實際,學困生做好后讓優生批改,并邊批邊講評,這有助于學困生基本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 借身邊的事物或情景來編題,從中教師可以感受到學生對知識的認識是否有更深的了解,如:在六年級下冊對立體圖形復習一課,給每個小組均提供一張A4紙,讓學生分工合作創作立體圖形,學生用圍、轉、制作的方法創作出學過的所有立體圖形,還創作了棱柱,并推導出棱柱的體積計算公式,同時還發現柱體側面積不變。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柱體的認識到位,遷移、類推能力得到提升。最后,學生提問:這張長方形紙是長方形還是長方體將學生思維引向縱深,爭論中,學生在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建立了聯系,為今后學習奠定基礎。特別是一個孩子的回答:忽略了紙的厚度,它就是長方形;但再薄,也有厚度,考慮了厚度即是長方體,懂得了科學、辯證看問題。另外,講完反比例,讓學生觀察教室事物舉出反比例的例子,先對桌說,再組內交流,最后班級匯報。學生馬上說出班上人數一定,每排的人數和排數成反比例,因為每排的人數×排數=班上總人數(一定);每組人數和組數成反比例,因為每組人數×組數=班上總人數(一定);小組的人數一定,每排的人數和排數成反比例;課桌總數一定,每排的課桌數和排數成反比例;凳子的總數一定,每排的凳子數和排數成反比例;電燈的總數一定,每行的根數和行數成反比例等。所有這些例子都是學生在思索了反比例意義基礎上,結合教室內情景得出的,孩子們能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身邊的事物,并將數學知識應用在生活中,這些是難能可貴的。在以上活動中,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優等生貢獻自己的智慧,引領小組成員思維的深度,中等生積極參與其中,潛能生在思——聽——思——匯報中能力得到提升,不同層級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相信,今后面對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孩子們也可找到一定的解決辦法,進而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作者簡介:李娟,河南省滎陽市賈峪鎮馬溝回民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