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秋??
摘要:合理開發地方課程資源,是對課堂的有益補充,能彌補教學上的不足。福州自然景觀秀麗,人文景觀豐富,這些都是難得的地方課程資源。教師合理開發福州地方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課外走進博物館、名人故居,親進大自然,搜集名家名篇、名人歷史,用不同的方法訓練學生,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通過學習地方課程,培養對語文的興趣,提高自己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語文能力。
關鍵詞:地方課程資源;福州文化;語文能力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深入,當今教育界提出的一個全新的概念:課程資源。吳剛平教授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認為:“課程資源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資源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形成課程的直接因素來源。”日常語文教學所使用的主要課程資源是教科書和各種參考資料。除此之外,各個地方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觀、社會歷史、地理人文、民風民情等,這其中蘊藏著多種多樣的語文課程資源。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里,學生學好語文書上的知識,認真上好語文課,就足以提高其語文能力,又何必費心費力地開發地方課程資源?甚至有些人還認為,學生學習地方課程資源,會占用課堂學習的時間和精力,影響正常的語文教學。因此,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一直很難受到重視。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不難觀察到,開發利用這些潛在的地方語文課程資源,能在利用發揮教科書資源的基礎上,有效彌補其資源的單一貧乏的缺點,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對課程資源的適應水平大大提高。將地方社會文化資源中內在的人文因素、發展因素、科學因素、情感因素等轉換為課程資源內容,也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進步發展,讓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都能有進一步提高。
一、 地方課程資源開發有利于彌補課堂教學資源的不足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
以教科書為主的課堂教學資源的特點是專業性強,有嚴密的系統性,針對學生的不同階段提出相應的訓練方向,并能及時反饋教學成果,通過對名家名篇的賞讀、有針對性的寫作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但這種課程資源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教科書的課程設置是統一的,無法顧及到全體學生,程度高的學生會覺得“吃不飽”,而程度低的學生則覺得“吃不下”。其次,教科書更注重的是學生讀和寫的能力培養,對于聽說這兩方面很難有具體、系統的指導。一些學生的讀寫能力已經較強,而一旦上臺演講、主動采訪,則顯得手足無措。第三,名家名篇很難顧及到各地的學生。教材是全國性的,給學生呈現了我國大好河山不同地域的不同風貌,但在寥寥數篇中不可能展現全國所有地區的特點,這不免讓沒有被教材“關照”到的地方的學生感到遺憾。
而如果我們能充分利用本地特點與地方優勢,借助當地社區與學校的課程資源優勢,積極開發利用地方語文課程資源,不但能繼承發揚地方文化,還能將學生的語文能力落實到生活中,更有針對性地訓練他們聽、說、讀、寫的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
二、 福州地方課程資源
地方課程資源離不開地方的人文風情和社會歷史。地方人文風情包括社會生活百態,日常生活風俗等內容,主要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產活動和生活習俗上。地方社會歷史,既指地方社會進步與歷史變遷的過程,也包含在此過程中所出現的歷史現象、社會人物、遺跡處所等內容,這些都包含豐富多樣的地方語文課程資源。作為福州的師生,我們要合理開發利用福州的地方課程資源,逐步提高語文水平。
福州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城內外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不勝枚舉;同時,作為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素有“海濱鄒魯”的美譽,人文資源積淀深厚。
福州擁有雄奇靈秀的山村美景,也享受著渚清沙白的海洋風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是上天對這座城市特別的偏愛。福州的永泰天門山風景區空氣清新,溫泉水滑;長樂、平潭海邊的沙灘浪清沙細,海鳥啁啾。福州人坐山擁海,既能體會山的敦厚,又能接觸水的柔情。
福州的于山、烏山、鼓山上遍布名家的摩崖石刻,漫步其中,在秀麗的風景中和先人進行不同時空的對話,曾鞏的《道山亭記》記錄了這座城市曾經的風貌,讓一千多年前福州的風采定格在紙上。城區中心的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古建筑遺存,是“中國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筑。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筑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州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學名家輩出,文學老祖母冰心、著名翻譯大家嚴復、林紓、鄭振鐸等都是福州文學界的驕傲。林覺民紀念館里珍藏著林覺民烈士所寫的著名的愛國散文《與妻書》,福州還有各種戲曲、評話等民間文學,形式豐富多彩,是珍貴的文學藝術資源。這些都為學生走進福州、認識福州、熱愛福州創造了直觀的、有利的條件。
三、 利用地方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福州擁有如此豐富的地方課程資源,我們如果不能合理地加以利用開發,無異于入寶山空手而回。這些自然景觀、歷史人文資源是另一種形式的教科書,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地結合教材,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語文既是人們表情達意,交際思維的工具,學習語文的過程又是激發人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既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又體現人文性,要以學生為主體,在進行語言的積累、語感的訓練和聽、說、讀、寫方面的實際運用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思想修養。要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可以以課內資源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開發豐富多彩的地方課程資源,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自主學習,讓課堂更豐富,讓學生更主動。endprint
1. 參觀游覽讓學生學會傾聽。
傾聽是課堂教學的一塊短板,在課堂上,傾聽這一環節往往局限于傾聽老師的問題和解答,傾聽同學回答這兩個方面,大部分學生的主要精力會集中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分析中,而學會把握重點、提煉觀點、提出疑點的能力則容易被忽略。針對這一情況,在校本活動中組織學生參觀省博物館、游覽三坊七巷、參觀名人故居等活動,在活動前要求學生聽講解時專心聽講,不能做筆記,游覽后立刻總結。在傾聽講解員解說時,學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被精彩的講解所吸引,同時,他們的思維隨著解說而展開,大量的問題層出不窮,不斷有學生對所講解的內容提出疑問。在隨后的總結中,學生們相互補充,各自將聽到的要點進行整理,形成參觀筆記。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需要在大段的陳述中把握要點,同時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他們的傾聽能力得到鍛煉,總結反饋的水平有所提升。
2. 采訪講解讓學生敢說會講。
學生不敢登臺演講一直是語文老師的心病,甚至有的學生連上課發言都扭扭捏捏,在現在這個需要積極展現自我的時代,這樣羞怯的學生會比同齡人缺少很多機會,也不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在校園里,內向的學生會把發言、演講這樣的機會有意無意地讓給外向的學生,幾年下來,外向的學生在各種場合游刃有余,而大部分學生則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高談闊論,一到正式場合,立即手足無措。
針對這種情況,需要給外向的學生更多的自我展現空間,同時,要“逼”內向的學生開口。在校外活動中,對這兩類學生,安排了不同的口語表達任務。外向的學生可以以小記者的身份,隨機采訪來福州參觀的旅游者對這座城市的印象,向他們推薦福州的名勝,甚至幫助他們做一至三天不等的旅行計劃;或者是采訪福州本地人對這座城市變化的感想,對哪些老記憶的流失感到可惜,對哪些新景觀的出現覺得欣喜……這些學生獲得了更多的展現空間,同時,他們不但提高了口語表達,也對這座城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對于內向的學生,則和省博物館合作,讓他們成為志愿者講解員,每天必須對游客講解館藏。一開始,他們表現得非常緊張,但是隨著講解的深入,隨著得到的肯定越來越多,他們的膽子逐漸變大,一方面認真聽取優秀講解員的解說,一方面主動向游客提出講解要求,多位學生得到了游客的表揚。
這樣的活動,讓內向的學生變得自信,讓開朗的學生更加主動,使課堂上很難鍛煉到的口頭表達得到充分的訓練。
3. 課外素材補充課內教材。
福州人杰地靈,在文學界,既嚴復、林紓等翻譯大家,也有冰心、廬隱、林徽因等三位女神留下了精彩篇章,還有郁達夫、汪曾祺等散文家也寫下了不少反映福州風貌的作品。推薦對福州歷史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去課外搜集閱讀這方面的文章,以讀書筆記的形式加以匯報。而對教材內容已經覺得吃不消的學生,則降低要求,讓他們從家人、網絡上搜集福州的民間故事,選出你最感興趣的內容和大家進行故事分享。
如果說課文是正餐,學生需要都細細咀嚼消化每一道菜,才能補充成長所需的營養;那么,課外素材則是小吃,風味獨特,學生可以挑選自己所喜愛的風格來品味。小吃代替不了正餐,卻可以成為正餐的有益調劑。
4. 家鄉素材為寫作服務。
豐富的課外素材不但適合閱讀,同樣適合寫作。中學生對寫作有畏難情緒,特別是議論文。學生寫議論文時,往往論據陳舊,寫古人,不外乎李白杜甫蘇軾,寫現當代名人,總離不開魯迅毛澤東周恩來。老師對此不滿,學生也叫苦連天。學生缺少素材的積累,他們平時接觸到的教材、資料中,沒有更有新鮮感的素材。因此,在教授議論文寫作時,結合教材內的“我也追星”單元寫作訓練,讓學生搜集整理福州的歷史文化明星,按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等加以分組,選出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整理完后,學生驚呼,原來福州有這么多的名人!政治家林則徐、沈葆楨為近代中國擺脫蒙昧盡心竭力;文學家冰心、鄭振鐸等人著作等身;科學家侯德榜、陳景潤等人一次次登上了科學的高峰……經過系統的整理、交流,學生的議論文素材不再千篇一律,他們論據更加豐富,更有特色,也更靈活多變。
課文內有大量的對祖國各地風景的描寫,風俗的描繪,在上完這些方面的內容后,讓學生走到戶外,去感受福州美麗的山海風光,精致的園林景觀,讓他們在過節的時候多觀察長輩的一舉一動。這樣,他們寫下自己眼中的家鄉時,他們的內容才能是充實的,才能是有地方風情的。
地方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旨在有效實現語文課程目標,為廣大學生提供語文教育教學發展提高的有效途徑與廣闊空間。而豐富多樣的地方語文課程資源,只有真正進入課堂,與教學實踐活動聯系起來,才能實現其強大的教育教學功能與價值,才是積極有效的課程資源。
如何開發并利用好福州豐富的地方課程資源,讓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課堂內外得到有效的提高,是語文老師長期的工作,需要在摸索中逐步完善改進。
參考文獻:
[1]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4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
作者簡介:
劉佳秋,福建省福州市福州金山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