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院校德育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整個社會德育教育的組成部分。在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下,中職院校的德育教師在教學創新方面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關鍵詞:中職院校;德育;教育;創新;方法
中職院校德育教育想要保持生命力,需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隨著我國經濟、政治的發展,國人思想觀念的不斷轉變,中職學校德育教育工作在歷史變革中不斷受到各種沖擊和挑戰。中職學生無論是文化程度還是思想行為、修養水平等各個方面呈現出參差不齊的狀態,這就要求中職德育教育應該在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更有針對性,更加具體地實施執行,確保學生接受適合自己的德育教育,及時修正自身問題,保持進步。
一、 中職院校德育教學現狀分析
德育教育在目前的中職院校中,處境比較尷尬。有的學校將德育教育與政治課混為一談,沒有科學合理地認識德育教育課程;有的學校,在學生眼中,德育教育是可有可無的課程,遠不如技術類課程或者文化類課程重要,因此在德育課上,經常出現老師講課,學生愛聽不聽,甚至對德育課感到厭煩。出現這種情況,有一部分原因固然是因為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但是究其根本,卻是長期以來中職學校對德育教育觀念的普及宣傳不夠,以及德育課教育方式陳舊造成的。
二、 中職院校德育課教學方法創新分析
中職學校的德育教學方法應該與時代同步,符合當代學生特點的。實踐出真知,德育教學方法的創新是發展中職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徑。
1. 重視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
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指導者和引導者。德育教育想要發展,教師的教學思想和能力的提高是重要保障。首先從思想上,教師要樹立“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的思維模式,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解決,而不是墨守成規地將教材上的內容機械地傳達給學生。其次,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指定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效率。
2. 因地制宜地使用好教材
德育教師對于自己面臨的學生,首先要做到對學生有足夠的了解,對學生的水平、能力等方面有綜合性的把握。目前的德育課程教材上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因為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教學內容具有局限性和滯后性,這需要教師去處理。在對學生有整體綜合性的把握之后,根據學生情況,對教材進行相應的處理和補充,教材并不是“授業解惑”的唯一法寶,而是為課程和教育服務的眾多載體資源之一。因此德育課教師備課講課時,不能完全依賴教材,按照教材上的內容照本宣科,而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和學生實際出現的問題,對教材重新組合。在教材的補充過程中,融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實例,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內容深度結合才能讓教材“活”起來,保持教學活力,提升教學水平。
3. 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傳統的德育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循規蹈矩,培養出來的學生也謹言慎行,失去了質疑的勇氣和創新的態度,這在傳統教育中是一項致命的缺點。標新立異,雖然偶有“另辟蹊徑”的過分之舉,但是能夠打破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有創新的意識和思維,才是當代教育應該達到的效果。要達到這種效果,首先應該打破的是學生對老師一味“迷信”的局面,給學生足夠的勇氣去帶著“質疑”聽課,敢于用理智且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生活,這需要教師從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例如,在課堂上適當地做錯誤的示范,打破學生的“盲從”心理,引導學生提出質疑。教師大膽地做出一些嘗試,才能在嘗試實踐中找到新的突破口,這對于德育教育的發展和學生的培養都大有裨益,當學生的求異思維逐漸養成,創新的意識將由此產生。
有了創新的意識,還要有創新的膽量。其實學生們在童年幼年時,創新的思維是非常活躍的,中國古語有云:“無知者無畏。”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越來越“有知”,膽量卻越來越小。在傳統德育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有一些“越矩”行為,一旦被老師們發現就會招來訓斥甚至懲罰。久而久之,學生們越來越“規矩”,創新的膽量也日漸消失。不僅僅是德育課,所有從事教育行業的教師都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并且嘗試改變,將膽量還給學生。鼓勵學生當堂提出質疑,鼓勵學生當面提出自己的想法,當這種質疑的聲音出現時,教師摒棄一貫的“面子”思維,直面學生的質疑和想法,師生共同探討,為學生創造一個“敢想、敢說、敢做”的課堂氛圍。
綜上所述,教師是一種職業,教學是一種日常工作,而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和講課卻可以成為一種藝術。教師如何用飽滿的激情,生動的語言和深厚的個人魅力打動學生,用科學且具有藝術性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是每個教育工作者終生探討的課題。在中職學生德育教育中,教師應重視自身專業水平的提高,科學“玩轉”教材,豐富課堂形式,大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教育和培養學生,為青少年素質教育打造更加廣闊的空間。
參考文獻:
[1]俞芳.中職德育教學創新路徑探討[J].《職業》,2013年20期.
[2]蔣麗.中職德育教學創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3]彭梟.中職德育課教學“新常態”及其創新[J].《吉林教育》,2017年09期.
作者簡介:
王祥三,山東省平度市,平度市技工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