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復述課文一般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用新的語言材料,按照一定順序,連貫清楚地敘述課文的內容。學生往往容易把復述變成照本宣科地背誦原文,為避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建立框架圖、巧用連環畫、畫出游程圖、運用小表格”等復述方法,從而使復述課文有層次、有語境、有情景、有重點。
關鍵詞:復述方法;建立框架圖;巧用連環畫;畫出游程圖;運用小表格
課文復述是學生對語言教材吸收、存儲、內化、整理和表達的過程。有效地復述能夠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它是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重要手段。但實際上,大部分學生往往把復述變成照本宣科地背誦原文。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筆者認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復述的方法,從而使復述課文有層次、有語境、有情景、有重點。
一、 建立框架圖,復述有層次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框架,主要的大框架就像一棵樹的主干,具體細節就像樹上的枝葉。為了讓學生有條理、清晰流暢地復述課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理清文章大框架,之后再講清小細節,這樣的復述由易到難,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
如:復述《文成公主進藏》,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找出課文哪幾段寫了文成公主進藏?順勢理出文章的“大主干”:
(起因)使臣求婚
(經過)公主進藏
(結果)做出貢獻。
有“大樹干”這個“臺階”,文章的框架清晰,復述的難度降低了,學生概述起故事的主要內容就容易多了。
“公主進藏”這部分是文章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能體現民間故事傳奇色彩的部分。教師還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找出進藏途中遇到的具體事情,理出這“大主干”下的“樹枝”:“搭橋過河——撒羊毛過沼澤——惡烏鴉說壞話——神鳥報吉祥——背走乃巴山”,再細細品悟這些夸張離奇的情節背后是西藏人民對文成公主的喜愛敬仰。最后讓學生帶著對文成公主的喜愛之情,按照這具體的小框架詳細復述出“公主進藏”的過程。
為了讓復述的故事有血有肉,還得讓“樹枝”長出“葉子”。第三次復述的重點應放在講出故事里的細節,如:“文成公主剪了一把羊毛,撒在沼澤地,就輕松地走過去了。后來,因為公主撒了這把羊毛,路納這個地方的牛羊長得膘肥體壯。”還可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對自己喜歡的情節進行潤色,讓民間故事富有神奇色彩,生動吸引人。
學生建構框架圖復述課文,有層次,有梯度,由框架到細節,由簡要到豐滿,從而把《文成公主進藏》這個民間故事講得既通順流暢,又生動形象。
二、 巧用連環畫,復述有語境
圖畫直觀形象,易為學生理解與接受,復述起來富有情趣。人教版很多課文都配有精美的課文插圖,教師要巧妙地利用這些插圖,組成“連環畫”,讓學生學會看圖說,逐一講述。如:《酸的和甜的》一文中共8個自然段,配有8幅插圖,這些圖畫生動地描繪了這8個自然段的內容。教師引導學生講故事時,可以利用這組連環畫,創設“我為圖畫配音”的情景,激發學生們復述的興趣。復述時提醒學生要講出狐貍、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在干什么?想什么?會說什么?這樣的復述有語境,就算是二年級的學生也能做到有條理、有內容地復述文章。
有些課文只有一幅插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課文插圖為藍本,對照課文情節,發揮想象,補上一些圖畫,使之成為連環畫(或是下載相關圖片制成連環畫)。如《普羅米修斯》課文只有一幅“普羅米修斯被鷲鷹啄食肝臟的畫面”,學生加畫(制作)了“取走火種”“宙斯發火”“火神勸告”“被鎖山崖”“獲得解救”5張圖畫。這6幅圖片連在一起,故事的發展一目了然,學生對照連環畫講故事,變“圖”為“言”。講得生動形象,富有畫面感。從另一方面講,學生在“由文轉畫”的過程中,就是在理解、內化課文中的語言,為復述做鋪墊。而“看圖講文”的過程,就是學生發展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
三、 畫出游程圖,復述有情景
游記類的文章游覽順序清晰,景物特點突出。可以把作者的游覽過程畫成游程圖,并借助游程圖,讓復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游程圖。
四、 運用小表格,復述有重點
運用小表格能清晰地呈現出文本的脈絡以及文章的重點。教師可以要求根據文本內容填充表格,再讓學生借助表格中的要點復述文本。這種方法很適用于說明類的文章。如,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讓學生從根據下列表格提取主要信息。
通過列表,各種玻璃的特點作用一目了然。最后讓學生借助這個表格來復述,更可做到條理清晰、重點突出。
總之,復述課文的方法還有很多,這里就不再一一列舉。作為一線教師,應有意識、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根據文本內容選擇恰當的策略,教會學生復述的方法,培養復述能力,不斷地提高學生語言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榮治陽.給復述構筑一個語言的“場”[J].小學教學設計,2012,34.
[2]冷漓錦.小學高年級復述課文教學例談[J].江蘇教育,2013,21.
[3]陳娟.例談復述策略與復述的效度[J].小學語文教學,2014,13.
作者簡介:
葉娉婷,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第一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