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高年級階段,一些孩子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不足等原因,逐漸在學習中變得失去興趣,喪失信心,進而產生不會學習、厭惡學習等情況,最終成為學困生。他們的存在是每一位小學語文老師需要解決和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學困生;案例分析
對于老師們來說,那些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總是和那些模范生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從教育的成就感方面來講,教好一個學困生有時會比培養出一個模范生更讓教師覺得欣慰和驚喜。
一、 背景
2014年的9月,剛剛踏上教師崗位的我來到一所普通的鄉鎮小學任教。由于這里山路較多,位置偏僻,學生每天往返不方便,所以學校的大多數孩子仍然過著寄宿制的學校生活,只有周六、周末才能回家。盡管如此,學校在遵循國家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同類鄉鎮學校中成績突出,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對于學生的成績和綜合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一些學生進入中高年級后由于學習內容的擴展、學習能力的不足等原因無法適應高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要求,逐漸產生學不懂、不會學的情況。怎樣引導這一類學生走向正常的學習軌道,進而建立學習信心,這是我在參加工作后遇到的一個大難題。也是很多老師需要解決和面對的問題。
二、 案例
開學沒幾天,我便注意到了這樣一個男孩。他連續多天不寫作業,上課的時候也總是睡覺,平時不大講究衛生,總是受到其他孩子的嘲笑。當我找他談話的時候,他總是默不作聲,看得出他很自卑。班里的其他孩子告訴我說他從三年級時就這樣,到后來就更加不愛學習。同事也告訴我,要轉變這個孩子不容易,很多老師都為此做了努力,但因為學校的班額較大,孩子多,老師少,工作任務重,孩子的父母又不配合,所以最后還是沒有什么效果。我發現這個孩子的家庭條件很不錯,孩子的父母對孩子很溺愛,不過這個孩子只是學習上存在問題,本身是一個天真善良的小男孩,對老師也很尊敬。作為班主任,又是語文老師,我總是找機會讓他展現自己的優點,并讓其他孩子也看到他的優點,學習上也加強對他的輔導,在班委的名單上也給他一席之地,讓他做班里的衛生委員,一方面讓他逐漸融入到其他孩子們中間,另一方面也是試著改變他的衛生習慣。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孩子的衛生習慣和學習成績均有所好轉。
三、 案例分析
(一) 案例成因
1. 家庭和社會因素。在農村學校,尤其是像上文中提到的這種寄宿制的學校,孩子們與父母待在一起的時間很少,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周六、周末也基本上不會專門騰出時間與孩子交流溝通,很多孩子的周末時間都消耗在網聊或網游中,在家是一種封閉的狀態。父母對孩子關心不夠卻又抱著較高的期望,疼愛孩子的方式不科學,管理孩子的方式也簡單粗暴。據了解,孩子在周末晚上能打一夜的游戲,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出現性格分裂,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棄。另外,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上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潮、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不良社會事件的曝光等都對孩子的心靈帶來沖擊,家長也抱著“上學沒用,有錢就行”的思想,這給學校教育帶來了挑戰。
2. 自身因素。該生在學習上比較懶惰散漫,更談不上積極主動。因為比較自卑,所以從來沒有給自己樹立過任何學習目標。課堂上沒有自我控制能力,說睡覺就趴下睡著了。沒有集體感,缺少榮譽感,也談不上責任感。
3. 學校原因。孩子從三年級開始就過上了寄宿制的學校生活,不論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根本不能很好地適應,加上住宿條件不是很好,學校班額較大,老師不能長久的關注同一個孩子,孩子的衛生習慣和學習習慣沒有建立起來,積累到四、五年級就會越發嚴重。
(二) 轉化過程分析總結
1. 愛默森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面對學困生,于永正老師還說過“幼吾愚幼,以及人之愚幼”。每個孩子都有強烈的自尊心,他們更希望得到教師的尊重與鼓勵。“教師應蹲下來,與學困生平等交流,走進學困生中,了解他們的學習需要、學習語文的障礙,及時輔導、糾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師要善于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多進行鼓勵與表揚培養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樹立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2. 利用教師期望效應,讓孩子知道我在關注他。因為這個孩子不愛學習的情況由來已久,周圍的同學和老師,包括他自己都習慣性地給自己帶來一些消極暗示,那就是不相信他會成功。而我正好利用我新教師的身份,從一開始就假裝不了解他的情況,把他和其他孩子看的同等優秀,每當他有了一點點的進步,馬上給予表揚和鼓勵。平時也總是對他表示關心,經常和他聊學習以外的事情,逐漸和他建立起一種牢固的師生友誼關系。教師期望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實踐證明,教師期望對于孩子具有激勵功能,能促使學生朝著教師所期望的目標發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還能夠調整師生間的關系,形成認識、情感及思維上的“共振”;同時具有支援性功能,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索知識以及心理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最關鍵的是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3. 幫助該生改進學習方法。學習困難學生除了沒有學習自信之外,還常常存在很多學習障礙,所以除了建立起他的學習信心,還要幫助他們分析自己的學科弱點,制定出相關的學習計劃,找準學習方法,督促他們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課堂上也要多關注學習困難學生,根據能力水平給予必要的作業輔導,查漏補缺,多教給學習方法。
4. 發動老師和同學,共同關注。學習困難學生并非只存在單科學習障礙,往往是有多學科學習障礙,因此班主任和多和其他任課老師溝通,一起幫助學習困難學生建立學習自信,逐漸提高學習水平。也可以在班內尋找“小老師”,讓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利用課下時間來幫助學習困難學生。
5. 尋求家長的支持,改進家庭教育方式。多數家長只關心孩子的成績,很少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他們的需要。老師要站在孩子未來發展的角度上與家長溝通,普及現代家庭教育方法。告訴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要學會與孩子溝通,學會傾聽與陪伴,改正以往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學會愛的鼓勵,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身為教育工作者,面對學困生,我們應該保持一顆與孩子等高的心靈,多問一問自己:“如果我是這個孩子,我渴望什么?”多反思反思自己:“如果這是我的孩子,我想怎么做?”陶行知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實踐證明:多給這樣的孩子一些人文關懷,一些愛的鼓勵,親其師而信其道,在一點一滴的轉變中,孩子們就有可能變成閃閃的星星。
參考文獻:
[1]陳柏林.農村小學語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轉化策略[J].學園,2015,(2):121.
[2]吳櫻花.遭遇學困生—學困生的教育與轉化技巧[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21.
[3]劉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學困生干預的個案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高春榮,山東省煙臺市,魯東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