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丹梅??
摘要:萬物都有“根”。那語文教育的“根”是什么?語文教育中學生應學會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感悟應用,進而去觸摸文字的冷暖和溫度,感受語言本身的“魔力”。
吉春亞老師認為:“語文課是學習者感受文字的魅力,學習文字整合訣竅的課堂,從而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語言運用能力?!币虼耍艺J為對于廣大語文教師而言,必須認真審視課堂和教學,引導學生會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從而發掘、感受語言之美,感受語言背后蘊含的魔力,真正成為語言的感知者和傳遞者。
關鍵詞:語言;理解;品味
一、 朗讀文本內容,感受語言的魅力
朱熹說:“大凡讀書,須是熟讀。熟讀了自然精熟,精熟后理自見得”。我個人認為,朗讀是進入文本以及進行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一環。因為朗讀能使閱讀者更好地走進文本,感受語言的魅力,更深入地體會課文的情感。因此,我在上課之前,在品讀文本時,我總會好好地多讀幾遍課文。有的課文里包含著許多對話情境,如果能夠正確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他們一定能夠更好更深刻地感受人物的內心。如《夜鶯的歌聲》一文中的小夜鶯和德國兵的對話,我們可通過分角色朗讀來幫助學生進入文本,理解文本。通過朗讀,學生們仿佛看到了小夜鶯勇敢與機智的模樣,看到德國兵野蠻與愚蠢的形象。在學習“閱讀鏈接”《在天晴了的時候》這首小詩時,我主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小花的“試試寒,試試暖”的可愛形象躍然紙上。朗讀,讓文字變得富有“魔力”,學生被深深吸引和感染,讀得有滋有味的。
二、 細讀文本背景,理解語言的隱義
背景資料為解讀文本、認識人物、理解文本內容和文本中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據。可以說,細讀文本背景,是老師上課之前必不可少的環節,它能讓老師更好地吃透教材,更好地把握教材重難點,從而在教學中給學生更好的引領。
教學《漁歌子》之前,我專門查找了這首詞的寫作背景。通過對詩人和寫作背景的介紹,學生更好地理解了“不須歸”的含義:“不須歸”除了指在斜風細雨中不回家外,還暗指不會官場,不再當官。張志和厭倦了勾心斗角的官場生活,更喜歡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通過這樣的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詩歌的韻味,讀起來更加津津有味,也能更好地走進文本。
又如,學習人教版語文第八冊自讀課文《花的勇氣》時,在學生自讀前,我先和學生講了作者三次到維也納的經歷,并簡介了作者的文章《維也納的春天》,學生通過這樣的背景拓展,在學習本課時,似乎在和老朋友講話一樣,學得輕松愉悅,更好地感受了作者的情感,把自己也融入了課文的情境中去。瞧,適當的寫作背景滲透,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學生學起來就輕松多了。瞧,背景資料這部分語言文字真有“魔力”,讓學生的學習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具體為生動。
三、 細讀文本內容,品味語言的魔力
文本內容是一篇文章的主體,學習體會文本內容是語文學習的一塊重要內容。可是,有的語文課堂,從開始到結束見不到師生對教材的翻閱,有的只是眼花繚亂的多媒體課件展示,文本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這真是一種讓人痛心的現象——語文的根何在?那到底如何細讀文本內容呢?我想,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品讀文本中的關鍵詞句
文本中的關鍵詞句,猶如一只只閃亮的眼睛,在教材的各個角落向我們眨眼;又像一粒粒透亮的珍珠,在文本中熠熠生輝。抓住這些關鍵詞,好好理解品味,是語文學習中最有味道的一環。因此,這就要求老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備透教材,吃透文本,對文本有很好地理解和把握,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展開學習。
我在備課人教版語文第六冊的《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文時,有一個句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我想,為什么這里不說“拿起斧頭”而要用“拎起斧頭”呢?再讀再悟,我很快明白了:“拎起”更形象地寫出了村民們那種想砍樹就砍樹,不受任何拘束、隨心所欲的態度,他們愚昧無知的形象躍然紙上!但怎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呢?教學本句時,我剛好看到講臺桌上的袋子,于是,我讓大家觀察我的動作,然后隨手一鉤。我告訴大家,這就是“拎袋子”。同學們立刻恍然大悟,他們紛紛舉起了手,“老師,我知道了,‘拎看起來很隨意?!薄袄蠋?,我明白了,‘拎寫出了村民們不受拘束,想去砍樹就去砍樹,沒人管他們?!薄袄蠋?,我覺得他們隨時都可以去砍樹,什么時候需要就去砍。”同學們體會得真好!我想,如果我沒有在備課時細讀文本,抓住關鍵詞來引導感悟,就不會有課堂上這精彩的一幕。
又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八冊《觸摸春天》時,我在備課時就想:課題為什么用“觸摸春天”?這“觸摸”一詞該如何理解呢?通過一遍遍地讀文,感受,我明白了這不僅僅是用手去觸摸,更是用心去感受。可是,如何引導學生來體會呢?我思考著……上課了,我出示了課題,引導學生理解“觸摸”一詞。有學生說出了“觸摸”意思。我進一步細化引導:“觸什么意思?”生:“觸碰?!蔽以賳枺骸懊??”生:“撫摸?!蔽覇枺骸巴瑢W們,當我們觸碰到一個東西的時候,如果覺得可怕、惡心,你會怎樣?”學生:“趕快松手、躲開,像觸電一樣?!蔽以賳枺骸澳阌|碰到什么東西時會忍不住輕輕去撫摸?”學生:“當然是我喜歡的、可愛的東西?!蔽亿s快趁熱打鐵:“同學們,文中的盲姑娘安靜‘觸摸的是什么呢?是蝴蝶!是春天!可見,蝴蝶與春天在她的心里是美妙的、可愛的。那安靜是怎樣觸摸春天,感受春天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和安靜一起來感受吧!”學完課文之后,我又把話題引到“觸摸”一詞,學生這時能夠更好地感受文本的內涵了:在一個春天的早晨,盲女孩安靜通過攏住蝴蝶,“觸摸”蝴蝶,更好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生命的美好!
再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時,在課堂臨結束時,我和學生們談到了青年人的那句話:“先游到了我的心里?!蔽易寣W生說說這句話隱含著什么意思?學生一時語塞。我靈機一動,對他們說:“大家知道‘胸有成竹這個詞語的意思嗎?”學生們立刻雀躍起來:“老師,我知道了!知道了!這是說明青年人通過長期細致的觀察,金魚的各種樣子他都了然于胸了!”瞧,語言的魔力正在于此,它就像一根魔法杖,只要運用得當,就可以撥云見日,可以點石成金,可以排除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各種障礙,讓他們“柳暗花明又一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