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與世界交流日益頻繁,二語習得已經成為我們語言學習中不可或缺一部分,其習得過程更是復雜多變?!把鬀茕骸笔且粋€特殊的語言現象,Schumann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提出了“洋涇浜假設”,并以此提出的文化適應模式理論對二語習得進行分析。兩者是不同的概念,需要在研究中加以區別。
關鍵詞:洋涇浜;現象;文化適應
洋涇浜假設在二語習得領域關注中備受關注。Schumann等學者或從理論上、或從實驗上對洋涇浜假設進行探討。王建勤在他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里提到,Schumann是在實驗室中觀察到被實驗者的語言狀況和洋涇浜現象相似;有學者提出,洋涇浜形成的原因是社會心理距離,Schumann由此受到啟發,提出了洋涇浜假設,后發展為文化適應模式。有學者提出,由于二語習得過程和洋涇浜的形成過程不同,這個理論是存在歧義的。Schumann指出,兩者的形成過程沒有可比性,洋涇浜只是給了Schumann啟示,激發了他提出洋涇浜假設,并不是洋涇浜假設的理論基礎。本文旨在從兩者的形成過程來論述“洋涇浜現象”與二語習得中洋涇浜假設之間的關系。
葉蜚聲和徐通鏘認為:洋涇浜這種說法是用來用來指非正規的不雅語言,在舊中國猶指英語。國外學者根據中國人發英語business這個詞的訛音,給這種語言現象起了一個學名,叫pidgn。洋涇浜是當地人在和外來人打交道過程中的一種變形外語,這種變形是外來人為了使當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并結合當地母語形成的一種雙方都認可的語言上的默契。所以,洋涇浜是外語在當地語言的影響下出現的變種。洋涇浜的特點是結合當地的語言系統形成的一種詞匯少,指代事物曲折。由于洋涇浜現象的普遍存在,還由此產生了幾個語言學概念:洋涇浜語和洋涇浜化。“洋涇浜”這個詞來自于舊中國的“洋涇浜”英語,但是它并不是中國所特有的,它是在世界各地通商口岸及移民區出現的一種語言交際現象,它在不同語言系統使用者的交際中產生,使某些語言出現了“洋涇浜化”,有些只流行一段時間,有些則保存下來,形成了特有的“洋涇浜語”,它的語言現象對于我們進行二語習得研究有重大意義。
20世紀70年代,二語習得的研究方向從初期對學習者語言的純粹描述轉移到對習得規律的探索和解釋?!敖忉尅钡闹饕d趣集中在習得的“動力機制”(power mechanisms)和“組合機制”(assembly mechanisms),即習得為什么發生和怎樣發生(Ellis,1984)。Schumann提出的“洋涇浜假設”,即文化適應模式理論正是在這種學術背景下誕生,并成為Andersen(1983)和Giles& Byrne(1982)等人從認知學和社會心理學角度進一步探討習得模式的理論基礎和行動先導,為習得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20世紀70年代,Schumann在實驗中發現,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有的學習者習得速度緩慢,甚至停滯不前。為了尋找原因,Schumann通過研究來探索二語習得的因素,并通過社會文化角度,提出洋涇浜假設,之后完善為文化適應假設。1973年,Schumann與他的同事們進行了10個月的研究,通過記錄自然產出以及誘導的語言材料,考察了6位移民到美國的西班牙學習者在自然狀態下習得英語的情況。在研究中,他們發現,在著重考察的三個具有代表性的語言項目中,Alberto的英語水平和其他人相比,幾乎沒有提高。于是學者們開始探究她習得緩慢的原因,從智力、生理、社會心理三個角度提出三種可能,最終第三種可能,即學習者與目的語群體之間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得到了驗證。Schumann把Alberto與其他試驗者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從社會距離看,Alberto與美國社會十分疏遠;從心理距離上看,Alberto不愿與美國社會接觸。這些都為Schumann的第三種可能提供了依據。
1978年,Schumann提出“文化適應模式”,并先后多次對其進行闡述。在Schumann看來,洋涇浜語言的形成和中介語言的僵化形成過程很相似,都是因為當時的外界社會文化和心理差異的影響。當社會文化和心理差距過大,學習者無法跨越早期的語言發展階段。從而會導致洋涇浜現象和語言僵化。
前面我們論述了“洋涇浜現象”和“洋涇浜假設”各自的形成過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者產生于不同的領域。“洋涇浜”的產生是十七世紀一種與殖民有關的畸形語言現象。“洋涇浜假設”是Schumann關于二語習得現象的一種解釋,是文化適應的一部分,指可以從社會和心理融入目的語群里。由此,我們可以明確“洋涇浜現象”和“洋涇浜假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需要我們在研究中加以區別。兩者并不存在實質的聯系,只是思想上的交匯。二語習得作為一個交叉學科,常常會出現這種狀況。
參考文獻:
[1]高彥梅.“洋涇浜語和克里爾語概說”[J].外語教學,1999,20.
[2]劉瑩.“淺談洋涇浜語的類型及特征”[J].外語論壇,2011,33.
[3]王建勤.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152-165.
[4]葉蜚聲,徐通鏘等.語言學綱要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213-216.
作者簡介:
王亞飛,北京市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