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多文本閱讀”就是把一組有著某種聯系的文章根據一定原則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的閱讀模式。多文本閱讀教學,即是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多個相關文本,通過發現比較、求同析異、歸納概括等有效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建立“群”與“類”的觀念,在閱讀過程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所以實際上,多文本閱讀屬于比較閱讀。那么,在多文本閱讀教學中,運用比較策略不失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教材外詩歌;多文本閱讀;教學;比較策略
在詩歌多文本閱讀教學中,運用比較策略可以使學生擴大自己的思想視野和情感感受的范圍和深度,讓古詩詞教學洋溢出鮮活的魅力。在具體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進行比較閱讀。
一、 同一意象,不同情感的比較
詩人把某種主題情感寄寓在某種(些)事物,這些事物就是意象。如高山滄海、大江長風等意象多寄托詩人的豪情壯志,斜陽殘月、子規昏鴉、寒蟬落花等這類意象多抒發孤凄悲涼的感情,楊柳、蘭舟、長亭、關山等這類意象多用于揮寫離別之苦。對作為古詩中的情感載體——意象的解讀,就成了詩詞閱讀的突破口。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詩歌中往往由于作者的處境不同而所寄托的感情也不同。
再看下面兩首同寫木芙蓉的詩歌;
木芙蓉
呂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
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
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
問題: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呂本中的《木芙蓉》詩中首句交代木芙蓉生長環境位于小池南畔。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在深秋嚴霜時節怒放,以表現出它傲立嚴霜無懼無畏的品格。詩中后兩句,詩人用“無言”“一生開落任東風”的桃李懦弱無奈,缺少骨氣,和霜后“著意紅”的木芙蓉錚錚傲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用兩種花象征兩種不同的品格,非常形象深刻。呂詩筆下的木芙蓉是任它風吹霜打,我自傲然無畏的形象。
范成大《窗前木芙蓉》中的木芙蓉面對寒霜,以孤小之姿仍努力開放,雖纖弱,但并未“愁紅怨綠”。范詩筆下的木芙蓉是在孤苦凄冷的環境中的樂觀堅強者形象。
二、 同一主題,不同內容手法的比較
古代詩歌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的鮮明主題情結,如山水田園、鄉思、送別、邊塞、詠物等,還有懷古詠史中的歷史人物情結如:賈誼情結、王昭君情結等。在這些主題中又可分為漁夫歸隱、悲秋傷春、月亮、漂泊、詩酒等情結。不同主題的詩有不同的風格和寫法,如:送別詩纏綿宛轉,田園詩恬淡寧謐,山水詩清新優美,邊塞詩雄渾壯闊。同一主題在不同的詩歌中也會有不同的風格與手法。
如關于賈誼情結的兩首詩歌的比較。
賈 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 生
王安石
一時謀議路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
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問題:這兩首詩中賈誼這一形象有何不同?
這兩首同題詩,皆以賈誼為歌詠對象,以古人寫今世,但二者角度不同,手法相異。主要在于兩位詩人的境遇和性格有別,他們見仁見智對同一人物的見解大相徑庭,前者明揚實抑,借古諷今,筆法深刻含蓄,詩中賈誼是個才華卓絕卻不能投帝王之好的懷才不遇的形象,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在借賈誼之酒,澆自己遭排擠、志難酬的胸中之塊壘;后者褒貶分明,對比強烈,賈誼是個雖受帝王重用但因自高自大而言行盡廢的形象。
如同為送別詩,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比較,王勃的詩歌一洗送別詩中黯然銷魂的情調,以積極向上的健康情感,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無傷感、凄愴之情,感情格調高昂,是送別詩中不同凡響之作。在表現手法上,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表面寫去路煙靄迷茫,道路修遠,其實是要以此寄寓離愁之思,虛實結合寓情于景顯得含蓄蘊藉。高適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兩句,直抒胸臆,鼓舞寬慰朋友,展現出詩人豪邁豁達的胸襟。
再如下面兩首唐詩:
釣魚灣
儲光羲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
小兒垂釣
胡令能
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這兩首詩都寫了垂釣,但所用藝術技巧不同,具體表現在:儲詩主要用了襯托表現手法、雙關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的。“杏花亂”“荷動”“魚散”的小動反襯釣魚灣的大靜,而環境的靜反襯垂釣男子內心動,“釣魚”“杏花亂”等皆一語雙關,深層意指人為情心亂,所有這些恰到好處地表現約會男子等待情人的內心焦急;胡詩主要采用白描手法表現垂釣小兒的天真可愛。初學垂釣的小兒怕說話聲驚動魚,對問路人遙相擺手,這一典型動作恰到好處地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三、 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較
“知人論世”是古詩詞閱讀鑒賞起著很大的作用,我們在閱讀詩詞作品時,應該了解作者的思想經歷和所處時代背景等。詩人的創作固然離不開所處時代,但在相同歷史背景下,詩人的不同境遇也會在詩歌中有不同的反映,這就是詩人的生平與境遇決定了詩歌的某種特殊主題。
女詞人李清照可做典型例證。李清照的人生被“靖康之難”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一分為二。“靖康之難”前,國家相對安定,詞人生活幸福安定優雅,與丈夫趙明誠賭書潑茶,感情甚篤,其詞作大多抒發閑愁相思之情,體現清麗、明快的特點。如《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靖康之難”后,國破夫喪,其只得流寓南方,顛離漂泊,悲慘的遭遇的使她心境大變,這一時期作品也表現出了濃濃的哀愁和孤寂的心緒,風格也變得低沉和哀傷。《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凄凄”幾句便是李清照當時心境的折射。所以李清照的作品中既有閑適也有愁苦。
再看王勃的兩首送別詩:
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別薛華》是一首含意雋永、別具一格、意境新穎的送別詩。它是以敘事直抒胸臆,寫法上,詩歌不著意寫惜別之情,而用感人的筆觸,抒發了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這種別離是何等痛苦,更顯出這對摯友的分手之難。詩中所蘊含的深邃而綿邈的情韻,堪稱自出機杼。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詩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一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這兩首詩相比,雖題材同為送別,而風格情調迥異,前后判若兩人。這是由于作者在政治上屢遭挫折,未能擺脫個人的哀傷情緒所致。
在詩歌的多文本閱讀教學時,能夠指導學生知其人論其世,并且要明確作者不同人生處境作品的特點,會對學生詩歌學習有很大的作用。
總之,詩歌多文本閱讀教學中,合理利用比較教學思維,找準文本內容、形式的比較點,求同求異。在比較中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難點,深化作品主旨,由此及彼,延伸知識,有利于學生自由馳騁思維,活躍思路,從而提高詩歌閱讀的學習能力。
作者簡介:
董亞輝,河南省漯河實驗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