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有幸赴美國肯塔基州的一個小學進行為期一年的漢語教學工作。記得上班的第一個星期,發(fā)現(xiàn)了美國學校中存在的奇怪現(xiàn)象。帶著疑問,筆者走近學生、融入課堂,終于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
關(guān)鍵詞:聲音等級;墻面功能;特殊獎勵
第一怪——寂靜無聲的校園
印象中自由熱情的美國校園實際上是寂靜無聲的。通過觀察走廊的標語,我發(fā)現(xiàn)了標語——走廊中音量等級為0。原來,全美學校都遵從一種聲音等級制度(Voice Levels)。由于學校是封閉式的,且沒有課間休息,在室內(nèi)學生必須遵守學校的聲音等級制度:在走廊中聲音等級為0;用餐時聲音等級為1;在課堂中,等級1為兩兩操練、等級2為小組合作、等級3是回答問題的音量;在室外才可以用超過等級3的音量。
當老師高舉右手手臂,張開五指,同時用左手食指豎起放在嘴唇前,看到她的學生立即也會停止講話,高舉手臂,模仿校長,然后越來越多的學生紛紛停下說話并舉手示意。這種信號具有連鎖反應,綜合了視覺與聽覺的元素,沒有看到信號的學生會通過其他同學的無聲反映了解信號的發(fā)出,從而轉(zhuǎn)移注意力。
第二怪——眼花繚亂的墻面
走進美國小學的教室,你立刻就會被墻面上五花八門的彩色海報所吸引。經(jīng)過仔細閱讀與研究,這些是4種不同功能的海報。
第一種:課堂行為準則類
1. CHAMPs行為原則
美國小學課堂的管理方式多樣,但是基本會有一種大同小異的原則,其往往由四五條項目構(gòu)成,所有項目的首字母概括成一個英文單詞,囊括了學生在課堂中各環(huán)節(jié)的具體做法,并對其提出了要求。在肯塔基州盛行一種叫CHAMPs的行為原則:C—Conversation、H—Help、A—Activity、M—Movement、P—Participation、S—Success。這代表了整堂課中學生應遵守的規(guī)范。教師將行為準則貼在墻上,根據(jù)不同的課堂類型與活動會提不同的要求,比如合作學習時:C—交談時,聲音等級為1;H—尋求幫助時,可以詢問小組成員;A—活動時,應完成布置的任務;M—活動中,只有得到老師的允許才能走動;P—用閱讀、討論或記錄的方式積極參與活動。
2. Give me five聆聽原則
如果說CHAMPs主要運用在監(jiān)督管理整堂課中的行為表現(xiàn)與參與度,還有一種課堂聆聽的規(guī)則叫Give me five,適用于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兒童:Eyes on Speaker、Lips closed、Ears listening、Sit up straight、Hands an feet quiet。通過每天強調(diào),學生能潛移默化地明白規(guī)則的重要性,一旦學生違反了規(guī)則,教師只需一個手勢就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改正過來,使得課堂順利進行。
3. 教師的“課堂期望”
在中低年級,不少老師在教室中貼有Classroom Expectation(課堂期望),對學生的行為進行了很細致的規(guī)定。比如:允許老師教他人學習、尊重他人及他人物品與他人空間、管好你的手腳和你的物品、仔細聆聽他人發(fā)言、總是遵循CHAMPs。
從上述海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些準則極具操作性,表述清晰、直觀,學生能夠非常清楚如何去做,這和我們國內(nèi)經(jīng)常用的“認真”、“仔細”等模糊的概念類詞語不同,它們具有鮮明的指導作用,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規(guī)范自己的課堂行為。
第二種:學習技巧類
在美國的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甚至重要于教授學生知識,這些教室中的海報就成了他們學習的指南。閱讀指導的海報清晰地告訴學生如何讀問題、讀幾遍、每一遍讀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如何記錄關(guān)鍵詞等;寫作指導的海報上分步驟告訴學生每一步應該做些什么、寫些什么、改些什么;“十條寫作技巧”告訴孩子們,要與他人分享想法、說出你的感受、享受過程等。孩子們時常聚集到這些海報面前反復閱讀、思考,培養(yǎng)自己獨立學習的能力。
第三種:勵志類
這一類的海報有些類似國內(nèi)教室中的班級標語,有的是名人名言;有的是文學著作中的名句;有的宣揚了學科的特點與優(yōu)點的,希望孩子能愛上這個學科;也有教師提煉出的一些期盼,如:誠實、自我控制、合作、有責任心等;更多的是對自我的鼓勵與肯定:讓學生每天都微笑、自信地對自己說很棒。
第四種:其他類
“生日之星”的海報,是讓學生在生日時帖上自己的照片,分享祝福與喜悅。“行為口袋”的掛飾,是將學生姓名寫在這個口袋上,每個口袋里插著代表著不同含義的各色卡片,如綠色代表很好,黃色代表警告,紅色代表取消下午的recess time(休息時間),藍色代表需要找家長。這對學生的行為起著時刻提醒的作用。
歐美的教室文化一直讓我對孩子們能否在這樣眼花繚亂的環(huán)境下安心上課充滿了質(zhì)疑,但是在深入接觸后,我被這種濃郁而充滿了人情味的文化所迷倒了,孩子們都在充滿了正能量的環(huán)境下學習,學習氛圍濃厚,而且這些海報還幫助學生進行自學,實在是一舉多得。
第三怪——奇裝異服的學生
有一天,當我踏進學校時我發(fā)現(xiàn)學生都扮演成了卡通人物,這還能上課嗎?原來那天是學校的一個活動日,學生可以扮成自己最喜歡的人物來上學。一個平時頑皮的小家伙向我滔滔不絕地描述他心目中的英雄形象,簡直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這樣的體驗生活讓學生將自己崇拜的虛擬人物帶到了現(xiàn)實中,通過扮演、模仿的形式將這些人物的人格魅力傳遞到學生自己身上,達到教育的目的。由于這是學校傳統(tǒng),沒有學生會因為扮演而“瘋狂”,學生們都很淡定,甚至會轉(zhuǎn)變自己的性格來達到真實的扮演效果。除了扮演喜歡的人物,學校還有很多類似的活動,如穿上你喜歡的球隊的球衣、睡衣日等等。
后來在某一天上課時,我看到有一個孩子在課堂上帶來了枕頭和玩具。他們的班主任說,被獎勵的孩子可以帶著枕頭、靠墊或是玩具來上課一天,他們還有很多不同的獎勵形式,比如說許愿瓶,這是一種全班激勵機制。學生有好的表現(xiàn),教師就在瓶子里放一顆彈珠,一旦瓶子放滿了,全班就會開個比薩派對、爆米花派對等。
當你走進了美國的教室,參與到這些活動中,你就看到了一個熱情、奔放、自由的美國課堂;但當你融入其中,你又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自由之下的嚴格的秩序與對學生的高要求。
作者簡介:張玲,江蘇省蘇州市金閶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