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榮??
摘要: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微課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微課”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探究性學習平臺,“微課”不僅有利于更加全面的普及大學體育知識,還有利于提升學生體育意識,激發學生體育興趣,促進體育教學有效開展。
關鍵詞:大學體育教學;微課;應用
一、 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應用微課的意義
大學體育教學與中學階段的學生體育教學有所不同,大學體育教學對學生的要求并不嚴格,如果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自主意識不強,對于體育活動有懈怠心理,就可能會影響到體育教學效果。另外,大學階段學生的課余活動時間比較充足,業余文化生活也比較豐富,學生參與體育運動頻率較低,導致學生對大學體育教學缺乏興趣。一般情況下,大學體育課程,每周約為2-4課時,體育課平均課時較少,在較短的體育教學時間內,培養學生體育興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很難做到。因此,在大學體育教學中應用微課具有重要意義。大學體育教學應用微課有很多優勢,一是通過微課的形式,可以將瑣碎的時間利用起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都可以通過微課的形式將零散時間聯系起來,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另外,大學體育教學相對自由,體育教師會給學生很多的自由活動時間,一般情況下,體育教師授課時間大約在15~25分鐘左右,正式教學授課的時間較短,僅僅依靠課堂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如果采用微課的形式,就可以有效地將體育課堂進行延伸,使學生既能夠把握好課前時間,也能夠有效地利用課后時間,提高體育學習的自主性,這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綜合發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 大學體育教學中微課的應用策略
1. 結合常規體育教學,充分發揮微課的優勢
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微課的應用雖然有很多的優勢,但是,微課還是不能代替常規教學課程,只有將微課與常規體育教學有機結合,才更有利于充分發揮微課的優勢,提高大學體育教學效果。目前,大學體育教學需要常規課程與微課程配合使用。同時,配合其他教學資源提高微課教學效果。總的來說,微課還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在使用上需要實踐和磨合,特別是將微課程與其他教學資源融合,更應該注重配合其他的教學資源,提高微課的實用性。在大學體育教學,教學方式相對自由,網絡媒體課程資源微課程呈現的教學方式,需要與傳統的課程教學資源相結合,這樣,更有利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微課的應用,還需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進行調整,以實現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與中學時代體育課程相比較,大學體育課程更加寬松自由,所以,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微課程的應用,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微課程的運用方式,根據學校的軟硬件條件,結合常規體育教學合理設置微課程。以便于通過微課程的應用,激發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大學體育教學效果。大學體育教學中微課的應用需要結合課堂教學方法。傳統體育課堂教學需要使用投影儀等硬件設備資源,如果我們應用微課程,利用網絡媒體就能夠實現課堂教學,學生進行學習,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微課的授課方式更加自由,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也有所提升。因此,大學體育教學微課的應用,可以充分發揮傳統教學與微課教學的優勢,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2. 共享網絡平臺上的微課資源,使學生更加方便進行交流
大學體育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可以有效共享網絡平臺上的微課資源,提高微課程教學效果。從本質上看,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微課程技術也是一種網絡媒體技術,大學體育教學微課的應用,也是有效利用多種平臺傳播教學知識。微課資源既包含教師自己制作的微課資源,也包含網絡平臺上的微課資源。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共享網絡平臺上的微課資源。目前,在我國大學體育教學中,網絡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比較普遍,學生通過網絡媒體,新穎的微信公眾號平臺,就可以自主學習微課內容,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更多體育信息,還可以使用微信社交軟件在平臺上交流溝通,利用網絡平臺共享微課程資源,更加方便、快捷、靈活的學習微課程內容,使體育課程學習更加自由化,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體育課堂教學內容。
三、 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廣泛,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模式,微課在教育教學中應用越來越普遍。微課內容精簡、時間短小,在大學體育教學中,微課的應用不僅有利于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更有利于培養學生體育興趣,增強體育教學的靈活性,讓學生體育運動更加自由,拓展體育運動空間,提高體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薛飛娟.淺析微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和意義[J].當代體育科技,2014(35).
[2]孫慶.體育課程建設中微課的應用[J].體育世界,2014(9):124-125.
[3]蔣遠松,張鴻.體育微課教學課程實施的審視與反思[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9):50-53.
[4]白浩,郝晶晶.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04).
作者簡介:
陳富榮,甘肅省定西市,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