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政治教學也在不斷改進之中。問題教學,即用縝密的邏輯疑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思考,在回答問題的基礎上掌握了課堂所學,同時形成了比較嚴密的思維。本文主要闡述針對問題的設計技巧來充分架構思路,梳理思路的教學技巧。
關鍵詞:問題教學;政治思維;提升能力
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問題引發思考,學生在回答問題的同時對知識點進行理解。然而問題的架構、梳理以及邏輯嚴密性是我們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在合適的時間使用合適的問題教學方式,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以下以人教版高中政治為例談談本人的教學實踐,與各位同行共享。
一、 架構,梳理思路
政治思維首先需要一個簡明清晰的政治思路,這個思路的形成就需要我們對學生的培養。對學生的教育不僅要注重效果,更要通過一定的方式給學生以政治思路的梳理,使學生從思想深處對每部分的知識都能有條理的記憶,在今后的自主學習中得心應手。
在實際教學中,我會以問題來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脈絡,引導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梳理思路。如在講解必修三的“文化對人的影響”這部分知識時,這是講解文化知識部分比較重點的內容。在準備問題時,我就根據整節課的思路脈絡,有針對性的設計問題:“同學們,誰來談一談文化是什么?”“你認為你身上有哪些文化氣息呢?”“文化對人的影響有很多潛移默化的特點。誰說一說是怎樣的特點呢?”通過這些問題的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思考,而這些問題的攝入點就是整個講解的框架。針對這樣教學方式,學生在課堂上會不斷地被吸引,思路也在不斷地調整。同時,問題也能激發學生的內在探究興趣,給學生一定的學習動力。
很多教師對提問式教育存在認識上的偏差,有的整堂課都在進行提問,完全沒有給學生以思考和梳理的時間。而本人對于這類的教學方式并不認同,認為用問題引導要一方面融合教材,另一方面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狀態。
二、 過渡,承上啟下
問題不僅能夠引導,也能夠用于對教學環節間的過渡。以往我們都常用一些關聯性的話語來進行過渡,效果比較好,但用問題過渡能夠讓環節間更加緊湊。同時,用問題的引導也會讓學生很自然地明確各個環節間的關系。在教學中本人經常用問題來進行過渡,讓學生的思路和想法更加清晰。
課堂教學的提問就像是一個繩索,我們要讓其發揮真正的作用,就需要針對問題進行修飾和加工,讓每個問題都能夠組織教學,一環扣一環的問題幫助學生來反復琢磨,深刻理解所學的知識和內容。在高一必修二第六課《我國的政黨制度》中,“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板塊中,“新中國誕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較量”部分和“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執政地位的確立”部分的銜接,我就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進行了過渡:“同學們,我們在了解了新中國誕生前夕社會背景下的各股力量條件,那么大家想一想,這股力量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都有怎樣的發展和變化呢?你們自己推測一下。”通過一個問題,將學生的想法引入到下一個部分中,也使得學生思路有個順序排列的過程。
很多的政治知識內容都是思想上的內容,學生在記憶和理解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尤其在各個環節的連接階段,學生們的思想里很難有連續的印象。而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用提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各個板塊之間的銜接,讓問題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三、 突破,直擊節點
無論任何學科都有一定的重點和難點,很多的教師在教學中都總結了自己獨特的突破難點的方式。在本人看來,對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并不難,只要我們能夠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就能很容易完成目標。教學中,用提問的方式給每個問題賦予一定的代表性,對學生進行提問式教學,學生很容易隨著問題的引導而深入思考,回答問題的同時也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了突破性的理解。
例如,在必修三第七課《我們的民族精神》這一課中,這節課的重點是在理解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關系的基礎上,深刻、準確地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及內涵。在教學中,本人牢牢把握教學重點,對學生進行問題的系列引導:“我國的神舟八號飛上太空的那一刻,你們有怎樣的想法?”“當我國運動健兒站在領獎臺上的那一刻,你們有怎樣的感受呢?”“同學們,請記住你們此時此刻的感受,這份感受就是民族精神的一種最真實的感受,也是最真實的體現。”用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想法,幫助學生進行感受,從而突破這部分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政治學科與其他學科有很大差別,它主要培養學生的一種內在的想法和行為。在我們實際的教學中,對學生的這種想法和修為要進行認真分析,利用學生的感情特點設置合適的問題,幫助學生們闖過一道道知識關卡。
四、 類比,形象辨別
用比較的方式,幫助學生分析。比較的方式有很多,有的通過相似點和不同點進行比較,有的是通過適應性進行比較,也有通過整體特征來進行比較。本人在教學中通常會通過問題來引發學生比較,幫助學生區分同類別的概念和定義,讓學生在思考中正確理解每個知識點的真正含義和用途。
比如,在講解必修二第一課《生活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治權利與義務”中,當講到“神圣的權利”與“莊嚴的義務”這部分時,我用類比的方式舉出了學生自身的權利和義務,類似“你對父母的孝順是你的權利還是義務?”“你享受父母給你提供的物質是權利還是義務?”通過這些問題,逐漸引導學生學會辨別是非、正確理解,也用類比的方式讓學生們對這部分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用問題來引發之間的類比是一項比較有難度的內容。在設計問題的同時,教師首先要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尋找其中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用共同點來作為問題的設計雛形,從不同點上進行辨析,從而設計出比較實用的問題。
問題教學的方式是一項教學技術的展現,需要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扎實的教學經驗功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繼續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提問教學領域多總結、多分析,探索出更多適合學生的實際方式,幫助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學習到知識,增長自身的學習技能,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心研.高中政治課問題引領教學模式的研究[J].中學教學參考,2015,(34):71.
[2]李漢立.高中政治課堂問題教學法的實踐與探索[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3,(15):59.
作者簡介:
李堅,廣東省吳川市第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