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物質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已經不再單純地追求“應試教育”及“功利化教育”,而是提出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需求,更加趨向于認同回歸現代教育的生命本質,即強調尊重生命特性,欣賞和發現生命的美好,自我欣賞、鼓勵,進而提升內心的修養及力量,而藝術教育就是最有效的載體之一。藝術教育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生命教育,它調動了人對生命的欣賞和期待,從而挖掘人的潛能,使人成為更加完美合理的個體。
關鍵詞:音樂課堂;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
生命教育是通過生命課程的教學和體驗過程,讓學生體驗生命的內涵,認識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進而完善自我的人生,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的教育。而在音樂教育中蘊含著大量的生命教育的資源,音樂教育是以激發人的情感和想象為特性,通過其獨特的表現引導學生去構建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真善美形象,通過教學雙方的情感溝通,心理感悟和體驗,提升學生對于生命價值審美需求,達到點化和潤澤生命的目的。換言說,教育,首先要解決讓學生成為一個“人”的問題。因此通過音樂教育讓學生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這是進行生命教育不可缺席的部分。
一、 鼓勵學生追求生活的美好——音樂教育中的發現美
音樂教育最重要的領域是感受與欣賞,它是學習音樂的根本。在日常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鼓勵學生對音樂所表達的獨立思考,養成聆聽的習慣,逐步積累學習音樂的經驗。
1. 關注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藝術靈性
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多元化的審美教育是其靈性所在。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地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采取各種手段,多方面地鍛挖掘學生的審美、感受美的能力。第一,要制定良好的音樂環境。良好的音樂環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融入音樂中,并能激發其學習興趣。教學中應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模擬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走入創作者的創作環境里,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揣摩主人公的心聲,去接觸音樂作品,在松弛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人教版第四冊《我的家在日喀則》這一課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地域、人文、民俗、民族服飾等去分析,把音樂、樂器、舞蹈、文化等知識融合,讓學生聽著藏族的音樂,穿上藏族的服飾,跳起藏族的舞蹈,體驗藏族的風俗,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音樂的美。第二,根據教材內容來進行引導。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進行引導,讓學生結合本身的生活經歷進行理解感受。例如人教版第三冊《猴子蒸糕》,通過學習歌曲,引導學生明白勞動光榮,不勞而獲可恥的真理,勞動者理應受到尊重,并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2. 尊重個體差異,激發自主思考
在小學的音樂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與主動性,給予學生表現發揮及創造個性的平臺,同時也應該尊重學生個人生命的特殊性和個體的差異性。這種差異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差異,先天的差異主要表現于人的智能優勢差異,后天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學習的能力、愿望、步調、態度等等方面。每個人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各種智能進行組合,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個體,關注生命就必須走進個體。
對于音樂教師來說,想要在音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個體的自主性,應從兩方面入手:第一,結合音樂學科特點,優化音樂教學資源,提供更多的內容給予選擇,包括課程類別的多樣設定、知識和技能的豐富、教學方式方法的不同等等;第二,通過在音樂課堂的教學,讓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讓學生有思想和行動的自由性,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如在進行人教版第九冊《留給我》的教學中,可讓學生自己提煉歌曲中的含義,并肯定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自主理解,鼓勵學生發散思維,肯定學生的自身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自主發展。
二、 強調“人本理念”,探尋音樂教育個性化表現美
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是培養學生審美的重要途徑。通過培養學生演唱、演奏、識讀樂譜、綜合表演的能力,使學生能用音樂的方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應強調“人本理念”,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表現。
原來的教育是強調“師本教育”,即教師是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學都按照教師的意愿來進行教學行為,而往往忽視學生在藝術教育中,基于精神層面的審美能力和生活經歷的不同,對于生活美好的期待和反應是有個體的差異性的。我們更應該關注到,音樂教育的教學主體應該是學生,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過程中,應該鼓勵學生將各自內心的美感和審美能力通過藝術創作的方式(比如舞蹈、音樂。文字)表現出來。只有實現教育的個性化,以人為本,才能讓音樂藝術教育更能打動學員內心的期待和情感,在對美感追求的道理上,走得更深入,更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尊重每一位學生,不僅僅是在思想、人格上尊重,最重要的是對學生生命獨特性、特殊性的一種尊重,也就是說在音樂課堂中把學生看成教育的主體,把主角變成學生,把實踐的權利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進行演唱、演奏、識讀樂譜、綜合表演,讓音樂課堂成為學生發揮想象的平臺。如在學習《哦!十分鐘》時,就可以分組實踐進行表現,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掌握的技能選擇演唱、演奏或者表演來進行展示。教師尊重每個學生自我與生俱來與眾不同的“靈性”來進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表現。
三、 激發生命的潛能,發揚音樂教育中的創造美
在音樂學習領域中,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潛能的,是學生進行音樂創作和發掘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于培養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探索“生命天賦”通道,提高學生潛能的可能性
通過藝術的方式體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生命的探詢,未來的期待和創造,是人們提升自我,追求生命中真善美的天性。而這種對生命和生活進行藝術化的呈現方式和能力(例如:戲劇、表演、繪畫等),它們更多是生命對于每個獨立生命個體的賦予,來自生命的一種感悟能力。而這種感悟能力,是每個學生都與之俱來的天賦和潛能。endprint
而激發學生藝術天賦和潛能的鑰匙就是——我們是否對于每位學生的藝術潛能進行解讀和欣賞。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做到意識到任何一個生命體都具有發展和挖掘的潛能,解讀學生潛能的傾向和發展空間,理解他們對于藝術的各自不同的表達和創作,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去激發學員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因此,在授課之前,音樂教學要盡可能地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在教學設計、內容、方式方法、目的、組織形式等手段上進行針對性的教育。針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將啟發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想象力作為其潛力開發的目標,創造不斷探討自身音樂潛力,引導學生發揮自身努力,通過對于音樂的體驗提升對于生命、生活及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能力,以此來提升自我潛能。
2. 激發學生創意系統,提升音樂課堂的效能
當代最活躍的發展學家加德納先生,曾經提出過在藝術教育中,創意提升的三大系統分別是:創作系統、知覺系統、感受系統。創作系統即是學生在日常教學中進行的創造性行動的系統。知覺系統即是在教學中認識、理解作品,以及結合身邊的環境而產生的思維的系統。感受系統即是在音樂課堂中,讓學生在自己所創作或接觸的作品中產生情感和情緒。
在音樂教學中,只有關注這三大系統的關聯,才能夠大大地促進我們學生的藝術才華。而這三大系統,無一不是和我們對于環境、生活和生命的感悟息息相關。因此音樂教育效能的提升關鍵就在于是否來源于生命,關聯于生活,關注于自身的情感。
3. 巧用即興表演,實現音樂課堂的生成
在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中“讓孩子們自己去尋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即興的音樂創造是最具活力,引人入勝的方式。即興活動的意義在于讓學生更好地發揮想象。教師可以采用讓學生自編動作、自編節奏、自編旋律等方式來幫助學生提高創新思維。在自編動作中,讓自編動作與音樂相結合,包括音樂律動、音樂游戲和歌曲表演;在自編節奏中,可以通過節奏接龍、節奏問答、以教學內容為主題進行練習;在自編旋律方面,可實行根據不同的節奏自編旋律,根據不同的音樂風格進行自編旋律。讓學生在創作中提升對于自我的肯定。
因此,音樂教學中更要體現藝術與生命本質上的通合與聯系,通過音樂教育來幫助學生認知生命中的“發現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實現主體與客體、大我(社會、自然)與小我(個體生命)、感性與理性的多維度的融合統一,從而回歸音樂教學的生命根本,重視個體生命自由發展,倡導生命自由,努力在音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真諦。
參考文獻:
[1]葉曉玲.音樂教育生命化途徑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
[2]薛俊敬.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J].大舞臺,2010,(6):188.
作者簡介:
林靜雪,福建省福州市,福建教育學院附屬學校閩侯縣上街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