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以應用為導向,以學科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重要方面”的原則,課題組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優化,優化修訂后的新版培養方案,深度整合了專業課程體系,減少了理論教學學時,釋放了學生課上時間,加強了實踐教學,為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精神,落實我校《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實施辦法》的文件要求,建構與學校發展目標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和造就適應地區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我們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優化和修訂工作。
一、 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修訂的主要目標
一是突出學校辦學特色,促進人才培養方案的合理設置,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二是強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突出動手實踐能力,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三是深度整合專業課程體系,擠壓冗余課程內容,減輕教師教學工作量;四是釋放學生課上時間,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加強復合型人才培養;五是促進現代教育技術與高等教育深度融合,提高學生課堂效率。
二、 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知識、能力、素質相互協調,系統地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能從事計算機應用軟件的開發、計算機系統軟件的分析與維護、計算機網絡的管理與維護,計算機硬件系統的設計、開發與應用,獲得計算機科學和技術領域工程師基本訓練,具有安全意識、實踐能力、創業精神,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
三、 課程體系結構
本科課程體系由理論教學模塊與實踐教學模塊兩部分構成。
1. 理論教學模塊
理論教學模塊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部分,由通識教育、學科基礎、專業教育等三大模塊組成。
(1)通識教育模塊
通識教育模塊分為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
①通識教育必修模塊
必修模塊為思政教育模塊、軍事體育模塊、語言文學模塊、創新創業模塊、特色模塊等,是大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基礎部分。創新創業模塊開設創業基礎課程,另外利用學校項目孵化平臺、校外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和社會孵化器資源,加強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和創新創業訓練。我校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唯一直屬高校,所以安全是我校的辦學特色,因此特色模塊開設《安全科技概論》《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三門特色必修課程,課程采用新式教學方法授課。
②通識教育選修課
根據當代大學生素質培養和知識結構提升的需要而設置的一系列課程。按課程的學科性質將選修通識教育分為人文素質模塊、自然科技模塊、經濟管理模塊和藝體健康模塊四大模塊,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身心健康、人文素質和科學素養。要求學生選修通識課程必須達到12學分才能畢業,其中,至少選修人文科學類課程3學分。通識教育選修課安排在第3~5學期進行。
(2)學科基礎模塊
學科基礎模塊包括自然學科類課程和學科基礎課。自然學科類課程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大學物理及實驗。
學科基礎課是按二級學科及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版)中的主干學科設置的課程,進行適當口徑專業基礎教育,主要包括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課程,目的是夯實學科基礎。學科基礎課包括計算機導論、C程序設計、數字邏輯與數字系統、離散數學和數據結構。
(3)專業教育模塊
專業教育模塊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及專業前沿課程。
①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是按社會需求和專業學科發展需要所開設的反映人才知識結構要求的若干門課程,圍繞《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版)規定的該專業核心課程設置,主要包括該專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課程,目的是夯實專業基礎。
硬件類必修課程包括匯編語言和計算機組成原理。軟件類必修課程包括Web前端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JAVA)、WEB開發與應用(JSP)、操作系統、數據庫原理與應用。專業基礎選修課包括C++程序設計、Python程序設計、Oracle數據庫、計算機系統結構和Linux操作系統。
②專業方向及專業前沿課程
專業方向及專業前沿課程是根據社會實際的人才崗位群需求,在專業基礎課程的基礎上從深度上體現該專業內涵和特色的一系列課程,目的是為學生進一步擴充和強化專業相關知識和技能。必修課程包括接口技術、數據通信與計算機網絡、軟件工程和編譯原理。選修課程包括:NET程序設計、Android應用開發、JavaEE高級編程、云計算與大數據處理、嵌入式系統及應用、多媒體技術、UML建模技術、PHP程序設計、信息安全和物聯網技術。
專業基礎選修課要求修滿4學分、專業方向及專業前沿選修課要求選滿8學分才能畢業。考慮到計算機學院設置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和網絡空間安全六個專業,專業分類已經比較齊全,所以此處專業選修課沒有再分方向。學生可根據自己愛好選修不同的軟硬件課程。
③專業課程學期安排
專業必修課安排在第1~6學期學習,專業選修課在第5~7學期進行選修,第5學期選修專業基礎選修課,第6~7學期選修專業方向及專業前沿選修課。
2. 實踐教學模塊
實踐教學模塊包含各類實踐環節,有課程實驗與課程設計、認識實習與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技能訓練、科技活動與社會實踐等形式。
(1)實踐課程教學體系endprint
應用型本科實踐課程教學體系應包括普適基本技能、學科專業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與綜合技能實踐訓練在內的三層次實踐課程教學體系。
第一層次——普適基本技能層次。主要包括(1)認識實習: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讓學生了解生產的技術環節與管理等非技術因素;(2)大學物理實驗環節。
該層次注重通識基礎課程的實驗訓練,為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提供背景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學生對專業的興趣,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求知欲望。主要在學校的相關實驗室以及校外相關的實習基地進行。
第二層次——學科專業技能層次。主要包括計算機導論、C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數字邏輯與數字系統等學科基礎課程的上機與實驗內容。通過專業技能層次的上機與實驗操作,進一步掌握實驗設計、裝置準備、數據采集及處理、結果分析及報告等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作風和良好的實驗習慣,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實驗技能、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
第三層次——專業技術應用與綜合技能實踐訓練層次。主要包括綜合課程設計、技能訓練、生產實習、畢業實習與畢業設計(論文)等。通過該層次的訓練,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了解技術進步的發展動向,增強綜合判斷能力及工程技術素養。
(2)創新創業類實踐體系
通過參加科研訓練項目、創新實驗、學科競賽等并取得一定成果如公開發表論文、獲取專利,或者自主創業等方式,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素質拓展與創新學分可轉換通識選修課學分,通過開放性實驗等與專業相關的項目取得的學分可折算轉換為專業選修課學分,轉換比例不超過30%。
四、 總學分構成
人才培養方案總學分為162學分,其中通識必修課36學分(比舊版本少了1.5學分),通識選修課12學分(比舊版本少了3學分),學科基礎課36.5學分(比舊版本少了13學分),專業基礎與專業方向必修課34.5學分(比舊版本少了4.5學分),專業選修課12學分(比舊版本少了3學分),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31學分(比舊版本少了3學分)。這樣,理論教學課程及學時得到了優化和縮減,并且平均周學時比舊版方案減少4個學時。實踐學時占比加大了,達到30%以上,加強了實踐教學。
五、 結論
優化修訂后的新版人才培養方案,深度整合專業課程體系,一是減少了理論教學學時,釋放了學生課上時間,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二是進一步加強了實踐教學,強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突出動手實踐能力,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將會提升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席振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2):112-113.
[2]陳付龍,羅永龍,郭良敏,孫麗萍.創新應用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7(3):144-146.
作者簡介:席振元,北京市,華北科技學院計算機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