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鵬鵬??
摘要:從生物課堂教學目標入手,靈活使用多種提問技巧設計問題,提出問題,才能靈活初中學生的思維,促進初中學生在生物課堂上展示個人學習能力。本文以“巧問”點亮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為題,展開具體的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巧問”;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巧問,即講究提問技巧。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以巧問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要關注初中學生的喜愛,更要關注生物教學內容與目標。
二、 巧問,激發生物學習興趣
科學的提問,會對課堂教學質量提高與學生學習熱情提升產生積極影響。利用課堂問題的設計與提出,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學生成為好知者,才能體現巧問的價值。在教育發展過程中,教師問學生答已經成為最常見的課堂提問模式,提問也成為師生互動使用最頻繁的手段。在當前的初中生物課堂中,很多教師開始質疑提問手段。當教師提出問題時,很多學生為了避免回答問題會低著頭不與教師對視、互動,擔心教師會叫到自己的名字。為了避免尷尬,一些教師開始減少課堂提問,使得提問的教學地位下降。在沒有互動,沒有思考的課堂中,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會逐漸下降,影響學習效果。
以巧問點亮初中生物課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本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設計問題,提出問題。講究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學生從易到難地思考問題,能夠讓學生的思維靈動起來。像在講解“光合作用的發現”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片綠色植物,之后展示“光合作用”四個大字。圍繞光合作用,展示17世紀、美國、諾貝爾獎、光化學反應等詞匯,提出“這些詞匯與光合作用發現有什么關系?”的問題,促進學生聯系線索,探究出光合作用發現的過程。再提出“光合作用是什么樣的過程?原料有哪些?條件是什么?場所是什么?”等細節問題,促進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積極與學習內容互動,成為生物知識的探究者。
三、 巧問,明確課堂教學目標
讓學生高效掌握課堂知識,是在課堂中提出問題的重要目標。有目的性的提問,才能促進初中學生思考,為教學目標的實現而服務。盲目地提出問題,會讓學生產生疑惑,甚至讓學生混淆課本中的生物知識與概念。沒有邏輯的課堂提問,會在無形中加大問題的難度,使學生放棄思考。明確課堂提問目標,用問題的提出活躍課堂活動,是巧問作用得以發揮的方式。
比如在講解“探索生命的器具”這一課時,教師要先明確教學目標,即讓學生有能力說出顯微鏡的基本結構與作用,識別常用探究器具及其用途,有嘗試使用顯微鏡的能力,建立保護實驗器材的意識。在教學中,讓學生識別顯微鏡的結構與作用是教學重點,規范使用顯微鏡是教學難點。針對這樣的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設計觀察性題目,讓學生了解顯微鏡的結構。給學生展示早期顯微鏡的圖片以及觀察得到的細胞圖、電子顯微鏡圖片,提出“這是什么?二者之間有什么區別?我們可以用它們來做什么?”等問題,促進學生將關注點放在顯微鏡上,推進學生積極觀察。之后,利用顯微鏡實物,借助“我說你指”的活動,促進學生熟悉顯微鏡,像“哪里是鏡座?哪里是鏡臂?”等問題,簡單卻具有明確的指定性,能夠幫助學生強化記憶。跟隨教學目標的變化靈活設計課堂問題,改變提問軌跡,有助于生物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
四、 巧問,關注日常生活融入
將課堂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是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真實性的表現。利用巧問與學生互動,讓學生借助生活中的實際事物與真實現象去理解生物知識,能夠促進學生產生積極的生物學習情感。生活化的課堂問題,是減小學生生物學習壓力的有效方式。用生活活動的提問,引導學生從生物專業角度去分析與解釋生活現象,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活現象的關注。
比如,在嬰兒因為注射毒疫苗出現死亡案例后,教師可以借助這樣的生活事件與學生討論,設計“疫苗是什么?怎么生產?為什么有毒?為什么流入市場被使用?”等問題,讓學生深入了解生活,感受生物知識的神奇。又如在講解“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這一節時,教師可以設計“人類是如何延續下去的呢?”或者“你從哪里來?”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曾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中,但卻沒有從家長那里得到正確且科學的答案。在生物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此節內容引導學生認知男女生殖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了解精子與卵子,以提問與思考的方式促進學生刷新個人種族延續觀念,產生探究生物知識的興趣。
五、 小結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要做到巧問,教師要關注課堂問題與學生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教學改革的東風下,教師要積極探究目標性最強、激趣功能更強大的提問方式。大膽創新課堂提問手法,讓學生發現生物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構建趣味化、思考化的生物課堂,才能推進初中生物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 齊元鎮.淺析初中生物分層教學體系的應用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10).
[2] 潘新國.初中生物分組實驗課教學案例分析及對策[J].教書育人,2017(13).
[3] 衣桂春,臧春銀.見微知著 以點帶面——談巧用微課開展初中生物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07).
作者簡介:柏鵬鵬,江蘇省江陰市西石橋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