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實中,中學歷史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著歷史教學質量。中考改革又使歷史科目回到閉卷考的形式,教師用“我講你背”的方式來應對,使得歷史課堂黯然無趣。因此,新形勢下如何調動學習興趣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初中歷史;學科;興趣
中考改革又使歷史科目回到閉卷考的形式,“我講你背”的教學模式在一線教學中甚為流行,課堂單調,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于它的其人、其事、其情、其義,單純的知識講解沒有辦法體現歷史的生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歷史,只有感興趣了,才能學好它。本人在教學中嘗試了以下途徑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稍作總結以供商榷。
一、 巧妙導課,激發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告訴了我們興趣的重要性。在初中階段,學生要學習中國通史與世界通史,內容之多、時間跨度之大,如果沒有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無從談起。實踐中發現巧妙的課堂導入,對于新課教學課堂氣氛的調動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現在可為教學服務的資源非常豐富,教師恰當地引用這類素材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興趣。除此之外,情境、音樂、圖片、錄像或實物,都可以引人入勝,調動興趣,使學生產生追根溯源的想法,讓學生在歷史課教學中發揮主體性作用。例如初一年級《三國鼎立的形成》教學,我剪輯了易中天在《百家講壇》品三國的片段,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種有效的導入對新課教學起到點題開篇的作用。
二、 情景教學的創設
歷史情境的設置只要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就可以烘托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情境教學是調動學習興趣的一種有效手段,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誘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歷史情境的再現表演在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方面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是一種培養學生學科興趣與能力的又一重要手段。
對“商鞅變法”這一知識點的教學,讓學生在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再現歷史情境,角色扮演使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到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認識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學生體會到改革從來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但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必將會取得勝利。歷史情境的再現表演耗時耗力,但它能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教師所無法表達到位的歷史情感。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實際選取這一方法的運用,從簡單的課堂小故事、成語典故開始,通過一階段的適應,學生對歷史學科就會有了興趣。
三、 班班通教學設備資源的運用
歷史教師一本書一根粉筆的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在“三通兩平臺”強大的信息功能下,聲音、文字、視頻、動畫等資源讓學生多維度的了解歷史,對于拉近歷史時空差距,實現課堂的高效性和多樣化有很大的優勢。
例如,瓷器是中國的發明,中國的瓷器制造有千年的歷史,我們在介紹各個朝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總會介紹瓷器制作情況,但課本上往往只有短短幾句話,再配以幾幅插圖。我在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播放了《故宮藏瓷》中的一段優美的解說詞配以各個時期不同的精美的瓷器圖像,學生在感官上多維度的感受,全方位地了解了中國瓷器制造的歷史沿革、精美之作等。這樣的學習才是學生所喜歡的,既有效地擴大了課堂的信息量、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有效地調動了學習的學習興趣。
四、 回歸生活的運用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放開手腳,通過觀察、調查、訪談,告別過去“事例”加“道理”的陳舊、滯后,說教式的舊貌,把教材所呈現的歷史素材作為一個話題,引導學生回歸現實生活,面對當前的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通過歷史長河中找到釋疑的突破口。如面對藏獨、疆獨事件,引導學生從歷史長河中,尋根溯源,深刻了解我國的疆域版圖延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鞏固、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等一些問題,認清民族分裂分子的真正面目。
五、 鄉土教材的運用
當前,各校都在開發校本課程。歷史學科在這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大部分學生對于家鄉歷史沿革、名人古跡等都會有所涉獵,也比較有興趣。如在講解“百家爭鳴”一目時,相應的引用泉州清源山老君巖;講述“鄭成功收復臺灣”一目時,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鄭成功陵園、陵墓為載體,結合地方史料或流傳的故事進行教學。鄉土歷史資源的有效選擇、適度結合教材運用對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鄉土歷史的有效運用,要求教師要全面地了解本地的歷史沿革、名人古跡等歷史,并將這些歷史信息進行科學引用。
總之,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歷史的入門階段和興趣培養階段,教師要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樂學境界,讓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發展,這才是教育的宗旨。
作者簡介:黃軒明,福建省南安市,南安成功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