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易受外界事物吸引而改變,從而影響學習、習慣的養成和鞏固。利用學生喜歡的繪畫這一正能量、正遷移,通過觀察、積累,利用興趣,及時評價,可以有效地培養和提升注意力。
關鍵詞:注意力;觀察;興趣;評價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而低年級學生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易受外界事物吸引而改變,從而影響了學習、習慣的養成和鞏固。我校又是以外來民工子弟為主的鄉鎮小學,外來民工子弟由于經常變換學校,注意力養成沒有一貫的系統性、持續性。尤其數學學習上的注意力培養將直接影響后續學習。
研究初始,我對本班學生的注意力時間長短進行了一次調查。
調查人數調查時間調查項目
462016.11
喜歡數學、對數學感興趣,持續15分鐘以上不太喜歡數學,覺得數學比較簡單,持續5~10分鐘左右不喜歡數學,平時不做數學(想當然寫寫)
15238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對數學感興趣的只有1/3,而且這些基本都是班上優等生,很多孩子數學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
低年級學生通過對事物的直觀、具體形象來思考,如果把直觀具體與數學抽象結合,激發興趣,能培養和提高學生注意力。于是,我從觀察入手、以臨摹為契機,感受身邊花卉植被,感知生命美好豐富,培養注意力。
為加強學生的注意力培養,我根據學生的繪畫水平抽取班上優良差各5名學生為實驗對象進行實踐前繪畫水平測試,以此為基礎,自編適合本班學生的教材《細膩的生命——白描》,在最后的練畫中附本班學生畫作,引起了學生興趣,產生自信心、成就感,從而培養注意力。
如何利用繪畫這一正能量、正遷移燃起學生的注意力呢?我在實踐中進行了以下嘗試:
一、 觀察體驗、積累素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低年級學生來說,世界充滿未知,總想好奇地探索。我就引導學生走進身邊的世界、積極觀察體驗,積累生命素材,為培養注意力作準備。
(一) 細致觀察,把握素材。
開始實踐研究時,正值秋冬交接之際,我有意識讓學生對秋冬之際的校園花木進行多次細致觀察,練說觀察所得(從外到內、由表及里、從顏色到紋理等),體會生命的神奇,然后按觀察所得進行繪畫訓練。一個星期后,學生紛紛交上作品。學生真切參與、觀察、繪畫,有近10名學生繪畫的花木是比較細致生動的,能通過線條表現花木細部特征,有靈動的生命氣息。我和學生一起參與,也更深刻地認識到學生觀察事物的特點及注意力大約持續時間只有5分鐘。如能讓學生抓住花木特點,按步驟、按次序,更細膩些,更生動些體會生命的豐富,就更好了。
(二) 參與編繪、激勵表揚
閱讀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能參與匯編閱讀內容,那么不但能深入學生內心,還能很強烈的激發學習興趣和注意力。于是,我和學生一起討論、商榷繪畫的內容,通過與學生多次對話問答,告知將編一本書時學生興趣盎然,注意力調動起來,思維集中起來,述說自己的想法,要編上分類、發展、練畫步驟等,并適時表揚一下,那么注意時間維持10~20分鐘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匯編印發后,時常拿出翻看、臨摹,學生瞬間興趣、注意力被激發,專注時間延伸,遷移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上,也能非常有效的持續著10~20分鐘的注意力了,能持續訓練,可以非常有效提升學生的注意力。
(三) 拓展視野、繪出細致
本班學生大多是外來民工子弟,讓他們在課間、午間、放學后,有步驟、有條理、有側重的觀察花木、描繪花木,感知生命的神奇博大。再利用假期布置觀察、描繪自己家鄉與眾不同的花木特征,要求細部清晰、有層次。看著學生專心繪畫的作品,我暗暗高興,原來只要抓住學生喜歡的事物正遷移,就能推動他們注意力的培養,讓學生愛上數學、專心數學就不遠了。
二、 利用興趣、分享提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推動人去探知、發展新能力。低年級學生真正畫得細膩、形象的并不多。我并不期待人人畫出特別生動、形象、細膩的作品。只愿激發、維持他們喜歡的興趣,引發潛在的情感,提升注意力的水平,每一次畫作要畫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表達自己對花木真實的觀察和感受,哪怕是一片細膩刻畫的葉子、花瓣,我都會為這細小給予鼓勵、認同他們的付出,以鞏固學生對繪畫的興趣和注意力。
學生的繪畫熱情被一步一步挖掘起來,注意力一點一點培養起來。我就引導學生拿自己的作品與其他同學分享,張貼、編印,相互欣賞,用同齡的視角、思維去觀摩,指點。每個孩子都有與他人分享的需求,他們樂意聽取同學的意見并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 及時評價、遷移注意
及時評價能最優化的鞏固注意力。評價間隔越久效果越差。所以,我一直堅持及時發現、立即評價,使學生有一個最有效的積極牽引。
每次作品的點評是學生最期待的。每周四下午的社團活動課是學生最注意力集中的,一雙雙小眼又亮又清,專注、驕傲、興奮。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實踐,我再次對學生的注意力進行調查,結果如下:
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對細膩事物的刻畫,能正遷移促進學習數學的注意力培養與提升。希望在后續的實踐研究上學生能更有提升和進步。
作者簡介:
張永新,江蘇省海門市東城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