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潤生 吳朝陽
【摘 要】當前,“互聯網+”對我國制造業的影響力度越來越大,特別是其對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著眼于傳統制造業面臨的內外困境來展示其轉型升級的迫切性與必然性,針對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可行性提出了兩點路徑——工匠精神與大數據平臺,二者的結合也為中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互聯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工匠精神;大數據平臺
一、引言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他說:“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至此,“互聯網+”戰略上升至國家戰略。
當今社會,“互聯網+”行動計劃與各行業廣泛融合應用,傳統制造業能否把握住這個風口,在變革浪潮中變道超車,完成轉型升級,還有待時間的驗證。而“變道”就是傳統制造業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轉型升級路徑。
二、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原因
(1)外部原因
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制造業。發達國家自金融危機之后就意識到單單依靠以金融、股票證券、風險投資等為主的虛擬經濟是無法讓國家持續發展下去的,只有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相結合才能讓國家的經濟發展更加穩健和扎實。而實體經濟在其中又扮演著地基的作用,只有地基打好了,大廈才能更加牢固。制造業又可以說是重中之重,對一國的戰略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國的“再工業化”、德國的工業4.0戰略和日本的“制造業再興戰略”等。
發展中國家制造優勢漸增。中國的制造業已經到了瓶頸期,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環境紅利等逐漸消失,而以印度、巴西、越南、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優勢就漸漸突顯出來。例如為了追求降低勞工成本和獲取政策支持,相對于中國勞工成本的不斷上升和政策偏移,富士康、三星、耐克等知名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投資建廠。印度等國也制定相關戰略規劃來促進制造業的發展,比如印度出臺“制造業國家戰略”,著重提高制造業對GDP的貢獻比重;巴西發布“工業強國計劃”,在稅收方面放寬政策,同時有計劃地推進制造業結構性改革。
(2)內部原因
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經過二三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制造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在這過程中依靠廉價勞動力、大批閑置的土地、低廉的自然資源等牢牢占領了全球價值鏈低端市場,并擁有了“世界工廠”的地位。但中國制造業的“大”是在建立在“三高一低”的基礎上(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勞動生產率),而且多數為貼牌加工的粗放型生產制造企業。單位GDP能耗,中國是美國的3.7倍、日本的7倍,但勞動生產率僅僅是美國的4.38%,日本的4.37%。
企業家意識不足。能否把握“互聯網+”戰略所帶來的歷史機遇,對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至關重要。但就我國目前的情況看,大多數企業家還沒有意識到轉型升級的重要性,更多的是處于觀望的態度。
用戶需求變化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用戶的行為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單一、標準化的產品已經滿足不了用戶多樣化的需求。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大,小眾品牌意愿度會越來越強。對于大多數傳統制造業而言,依靠老產品、老方法,最終會不斷喪失市場競爭力的,用戶也會不斷流失轉向已進行轉型升級、能夠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競爭對手那邊。
三、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路徑研究
(1)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根本
工匠精神可以表現為精益和專注,德國和日本就是將這兩個方面發揮到極致的兩個國家。因為德國在先進的互聯網應用信息技術方面沒什么優勢,所以它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制造本身,不斷增強其硬制造能力。德國的工匠精神是專有技術和精益制造的完美結合,這也是德國工業的根本。日本的企業結構猶如金字塔,底部是一大批精益專注的優秀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也許規模不大,員工不多,但一直長期為大企業提供品質優良、技術含量先進、高精密度的零部件、原材料。日本人天生追求嚴謹執著、精益求精,而這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日本的制造業烙印著日本人的特點--嚴謹、專注,始終在本行業里深耕細作、精益求精。中國的傳統制造業要秉持專注和精益,在產品、技術等方面多下功夫,扎實提升中低端制造業的品質和效率,將中低端環節做到極致,增強核心競爭力,力爭在國際產業體系中占據領先地位。
(2)智能優化的大數據平臺是關鍵
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被不斷提及且在某些行業內已有一定程度地運用。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德國的“工業4.0”和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在本質上都蘊含了智能制造的概念在內。這些依靠的就是大數據驅動,這也是傳統制造業想要完成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是大數據貫通制造業全流程。從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到市場營銷、客戶服務及智能決策等都依托大數據;二是大數據實現精準和個性化定制,“精準”可以說是未來企業競爭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大數據平臺的發展與應用可以有效地解決上述痛點。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成為數據經營企業,其目標也是從產品研發生產到銷售服務的全流程都能實現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制造企業,真正成為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服務型制造企業。
最后,中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加強企業轉型升級意識、發揮政府引導支持作用和開拓社會研發創新資源。
【參考文獻】
[1]李克強.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人民網-財經頻道: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306/c394090-26651519.html,2015-03-06.
[2]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浦東新區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研究[EB/OL].http://demo.bitech.cn/PdkjCMS/Article/201507/201507310033.shtml,2015-01-26.
[3]章立東.“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6(4),43-47.
[4]佚名.外資撤離中國之反思[J].江蘇商論, 2015(10):36-43.
[5]紀成君,陳迪.“中國制造2025”深入推進的路徑設計研究--基于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的啟示[J].當代經濟管理,2016,38(2):50-55.
[6]馮國華.打造大數據驅動的智能制造業[J].中國工業評論,2015(4):38-42.
[7]肖靜華,毛蘊詩,謝康.基于互聯網及大數據的智能制造體系與中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J].產業經濟評論,2016(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