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穎
【摘 要】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網絡購物已成為人們購物的不二之選。在網絡購物消費中,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帶來了很多的弊端。例如網絡的匿名性、虛擬性導致網絡商標侵權等現象不斷增多。同時,傳統的商標侵權案件也在不斷遞增。加強傳統和新型領域的商標侵權法律規制勢在必行。目前來看,商標侵權存在立法不足、網絡商標侵權認定標準缺失、違法案件不斷增加等特點。鑒于此,筆者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從加大商標權監督管理、加大商標權處罰力度、加強司法適用和發布典型案例及等四個角度提出完善建議。
【關鍵詞】商標侵權;網絡;侵權;問題;對策
商標侵權案件在司法實踐中不斷增加,筆者在裁判文書網輸入關鍵詞“商標”,統計結果顯示,近些年來,全國法院受理的商標侵權案件量超過23.8萬件,而且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2018年1-10月份共3.06萬件。從案件統計結果看,我國商標侵權案件量非常大。反映出立法、執法和司法實踐中存在很多的問題亟待解決。在案件數量增多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導致審判和調解難度加大。
一、商標侵權的特點及趨勢
(一)網絡商標侵權案件多
近些年來,我國網絡購物非常發達,據統計,我國網絡購物網民人數超過3億人次每年,網絡購物給人們生產生活的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執法和司法帶來了難題,其中一個重要的難點即網絡商標侵權案件頻發,司法認定難。其一,從網絡商標侵權案件量看,近五年來,我國商標侵權案件量高達1萬余件,其中基層法院4000余件,中級法院3700余件,高級法院2000余件,最高法院超過數百件。大量的網絡商標侵權案件涌入法院,更進一步激化了案多人說的矛盾。其二,網絡商標侵權案件司法認定難。網絡商標侵權往往涉及多個主體,由于網絡監管的不發達等原因,造成我國網絡商標侵權案件量大,但是真正認定侵權的少之又少。有很多都是打擦邊球,給司法認定造成很大的難度,例如李寧今年一款跑鞋“悟道”非常火爆,因此網上也有很多仿冒該跑鞋的網店,銷量甚至達到數十萬家,大都都是以“道悟”、“捂道”、“吾道”等進行仿效,雖然有商標侵權之嫌,但是因為舉報少、缺少商標侵權網絡認定機制等原因,讓很多小商家逃之夭夭。免于司法的處罰和懲處。
(二)商標侵權案件量猛增
在我國商標侵權問題上,還存在違法屢禁不止的現象,雖然法院判決違法者承擔一定的侵權責任,但是違法者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仍然選擇貿然侵權,司法懲處力度小。以裁判文書網的統計數據分析看,2013年以來,全國法院審結各類商標侵權案件23.80萬件。其中2013年僅9400件,而到了2018年,僅10個月,已經達到了3萬余件,增長速度超過了282%,年均增長速度超過56.4%。從我國法律受理的商標權侵權案件看,商標侵權案件猛增,已經對我國知識產權造成極大的侵害,亟需規范和規制。
(三)商標侵權立法存在不足
與大量的侵權糾紛涌入法院相比,我國實踐中商標侵權立法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體現為侵權賠償標準不清晰,制約著司法實踐的司法適用,造成司法實踐中裁判標準不統一。以法院審理案件為例,法院在審理商標權糾紛案件時,一些侵權方代理人指出,應該在案件中適用類似于著作權糾紛的前置性規定,即商標侵權人僅按照實際損失進行賠償。但是對于侵權人的實際損失如何計算,缺乏統一的法律規定,讓法院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對此,如何理解該法條的精神會直接影響案件的審理。上述的賠償標準是否存在一定的順序要求,法院難以審查。
(四)消費者維權意識淡薄
商標侵權之所以出現突增,一方面說明法律懲處力度不足,另一方面還有消費者維權意識薄弱的原因。在網絡消費中,大量消費者明知是仿冒的產品,因為貪圖價格的便宜,而主動去購買;還有的在購買后雖然發現了是商標侵權等違法行為,但是基于購買數量有限,消費者大都保有息事寧人的想法,從而使得經營者的侵權行為更加為所欲為,增加了執法機關執法的難度。另外,商標侵權對于消費者來說,辨別難度大,一些消費者購買后即便感覺有點不對勁,但不能準確分辨真偽,也只能隱忍,這為假冒產品提供了生存空間。
二、加強商標知識產權著作權保護的建議
(一)完善商標侵權立法
當前,立法需要重點完善的商標侵權的賠償范圍及賠償標準的確定。法律具有高度的穩定性,為了商標權侵權賠償范圍和賠償標準進行修法,有一定的時限性。而該問題在現實中又是確實存在的,因此,建議通過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相應的司法解釋,彌補法律的不完善,從而暫時性解決商標侵權立法的不完善。在時機成熟時,完善相應的立法。在立法中,應該將網絡商標侵權納入規制的范疇,就網絡商標侵權的侵權人、責任人、權利義務、責任承擔方式等作出具體規定,從而進一步為我國商標權司法實踐的規制提供充足的法律依據。
(二)加強商標的管理
我國網絡和現實中之所以出現如此多的商標權侵權案件,一方面是侵權者受利益驅使,另一方面也是我國日常監管機制不健全,監管力度不夠等原因造成的。需要進一步加大日常監管,建立監管機制。轄區的個體工商戶,加強知識產權監管和宣傳,增強其守法經營意識,引導其經銷正規商品。
(三)加大侵權處罰力度
上文提到,網絡商標侵權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在于處罰力度過小,處罰額度相對于利潤額度就如杯水車薪,因此需要加大處罰力度,讓侵權者不敢違法,不愿意違法侵權。加大處罰力度,減少維權成本,使侵權者不敢做,權利人敢于維權。積極運用經濟分析、專業評估等方式,提高損害賠償計算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法院在處理此類案件時,要正確把握法定賠償與酌定賠償的關系,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侵權損失的實際損失或賠償數額,沒有法定賠償限額的最大限度或最低限度,增加懲罰性賠償數額,使侵權者不敢有侵權觀念。同時,積極采取措施,降低權利人維權成本,充分維護權利人利益。
(四)加強部門聯動機制建設
加強法院與網監、工商行政部門的聯動,通過構建聯動機制,著力探索與著作權行政執法部門間的溝通協調途徑,努力實現著作權司法保護與行政執法的良性互動,形成保護合力。進一步推進公安機關和行政機關關于著作權刑事行政保護的溝通,探索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繼續擴大溝通協作范圍、拓展新的領域,深入推進著作權全方位、滿負載、多功能的司法保護。結合案件審理需要,及時與著作權職能部門召開座談會、分析會,就案件審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廣泛交流,力求形成著作權保護協作新局面。
(五)法院建立典型案例制度
雖然中國不是判例法國家,但司法實踐中的典型案例對司法實踐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一方面,要發布網絡商標侵權的典型案例,就商標侵權的司法認定難點及處理作統一的法律解釋,對認定的中容易出現差錯的環節予以說明和制定規制措施。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地方的特點,地方高院甚至重要要通過個案的審理,發揮案件的指導作用,引導地方關于商標侵權的司法認定統一裁判標準。
【參考文獻】
[1]王楚喬.網絡交易中商標侵權的法律規制[J].法制博覽,2017(34):206.
[2]李士林.商標使用:商標侵權先決條件的檢視與設定[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6,34(05):145-155.
[3]王太平.商標侵權的判斷標準:相似性與混淆可能性之關系[J].法學研究,2014,36(06):162-180.
[4]朱冬.商標侵權中銷售商品行為的定性[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31(04):174-184.
[5]劉期家.商標侵權認定理論考評與探索[J].知識產權,2013(06):21-27.
[6]李玉香,劉曉媛.構建我國商標共存制度的法律思考[J].知識產權,2012(11):61-66.